郭伟峰:习近平十九大对台方略与两岸未来三十年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03 次 更新时间:2018-02-17 21:25

进入专题: 台湾问题   两岸关系  

郭伟峰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十四条基本方略,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是其中一大方略,由此可知,中共已经把两岸和平统一提上了最高的议事日程。在2017年恰好是两岸交流30年之际,如何结合习近平十九大报告的涉台论述,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辨识大势,贡献良知,是两岸专家学者应该积极作为的。为大陆、为台湾、为两岸、为民族、为未来,面对澎湃的历史大潮,两岸专家学者绝对不可以置身度外。

第一,两岸交流30年的意义、变化与作用

1987年10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同年底,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交流交往大门开启,至今刚好30年。作为一位两岸交流30年的参与者、见证者,我认为,是时候要认真总结两岸交流的丰富经验了,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30年的两岸关系做出具有前瞻性的研判与规划。

对于过去的两岸交流30年历程,无论作出如何高度的评价都不为过,两岸交流为两岸关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为祖国统一奠定了厚实的社会基础。从概念的类似到心灵的契合,如果没有这30年的交流,就不可能达至如此高的境界。两岸交流30年的经验予人重大的启发:实现和平统一,需要时间、需要空间,更加需要的是两岸人民的全面认同。

一、1987到2017:两岸交流30年,对于大陆方面来说,具有非常突出的三点意义:

1.找到了感觉。

两岸关系从对峙到互动,两岸人民从敌人变亲人,这种感觉来之不易。之所以有两岸关系这一概念,实乃当年的外因与主因所决定,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从1949年到1987年,两岸隔绝已经有38年之久,两岸人民已经完全陌生,两岸双方以敌对意识为主导。在这样的基础上,强求统一必然是唯有武力一途。究竟能不能够实践和平统一主张,需要找到历史的、宏观的感觉。

在心理学概念上,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其他一切心理现象。感觉诞生了,其他心理现象就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感觉是其他一切心理现象的源头和“胚芽”,其他心理现象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的。感觉是其他心理现象大厦的“地基”,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同样的道理,如果两岸人民彼此无感,就绝对不会产生求和平、求发展的两岸关系诉求与热情。

因此,30年的两岸交流,促使两岸民众诞生了彼此无法切割、命运与共、血浓于水的共同心理现象,首要的因素就是彼此找到了感觉。

2.找到了方法。

两岸统一的方式方法到底是什么?是武力统一还是和平统一?在两岸交流之前,和平统一虽然已经成为大陆的政策方针,但是苦于缺乏方法方式。两岸交流大门开启之后,终于找到了和平发展的方法,并且共同营造了为期8年的和平发展盛景。现在,和平统一成为大陆方面最主要的选择,不仅是决策意志所决定,也有和平发展实践的重要启发。

两岸的和平统一问题,确实不是一个党政机构就可以解决的,更加需要两岸人民的全方位参与、全面支持,并完全投入。如果没有构筑两岸人民的命运共同??,就企求完全统一,那就不可能采取和平的方式。而要采取和平方式,首先就需要推动两岸的没有间距的交流。交流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初级阶段,更是必由之途,不可能绕行。甚至可以说,两岸交流与两岸统一是不可分离的,是相伴始终的。

3.找到了信心。

两岸交流最重要的成果,是让大陆验证了和平统一的可行性,由此对和平统一方针最终解决两岸关系问题充满了信心。关键在于,这样的信心不是仅存于执政党、政府之中,而是演进为大陆人民的集??信心,从两岸交流30年的历程来看,大陆方面促进交流的有关政策措施无一不受到大陆人民的拥戴支持,尤其是由交流进入到和平发展阶段之后,大陆人民爆发了空前的热情,尽力参与其中。

两岸必能实现和平统一甚至成为了民族自信心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族自信心是指一个民族对自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的信心。这种信心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在信心、自信的基础上,和平统一又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意志。意志是对实现目的有方向、有信念地坚持的一种心理活动。

可以说,经过30年的交流,两岸必须完全统一的历史使命,必须尽一切能力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来进行,的确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

二、1987到2017:两岸交流是双向的,30年来的变化也是双方的,在台湾方面出现了三点重要的变化:

1.对待大陆的社会心态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因为两岸经济早期发展悬殊差别,在台湾经济发达阶段,两岸产生了谁统一谁的疑问、大哉问。30年的交流过程,其实也是两岸互相合作与互相竞争的过程。大陆在这30年采取增量改革政策与持续发展模式,各方实力飙升,大幅超越台湾。台湾进入选举政治格局,不得不采取了减量改革政策与政党轮替暨政策定期中断的模式,经济大幅滑坡,实力不断消减。

因为是大交流时代,台湾民众对此一涨一消的大势瞭如指掌。也因此,台湾民众的社会心态在这30年发生了巨变:从俯视对岸变成平视对岸,再演变为仰视对岸,大陆顺理成章成为了台湾民众愿意面对、愿意进入的同胞社会。

如果台湾民众对待大陆的心态得到正确的定位,那么,反对“台独”、反对战争就必将形成坚强的民意,无论哪个人、哪个政党执政,背弃人民最大的真理,摧毁和平格局,必定失败!

2.大陆因素在台湾政治格局中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在两岸交流打开大门之前,两蒋时代的台湾当局采取的也是两岸统一政策,但是,其早期坚持的也是“武统”,以武力反攻大陆为主要内容。后期大陆转为和平统一,而台湾当局坚持武力对峙,维持你死我活的敌对状态。所以,在台湾政治格局中,大陆因素多为负面因素,不可能发挥正面作用。

两岸交流30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交流形塑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岸关系,大陆因素主导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因此,大陆因素成了蓝绿政党均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甚至必须打交道的政治因素,已经初步形成结构性的政治基础。

台湾政党政治、选举政治格局在这30年形成并日趋成熟,表面看来蓝绿轮流执政对两岸关系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但两岸关系因素在台湾政党政治中的影响与作用与日俱增,也是不容忽视的巨变。

3.两岸和平统一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国际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两岸实力现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过30年的发展,大陆综合实力从落后于台湾到超越台湾,再到远远抛离台湾,大陆从国际社会的对立面发展为融入国际社会、团结国际社会,与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如此大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之定局。

在30年中,大陆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尤其在两岸交流中彰显的诚意、善意,感??了国际社会,得到高度好评以及完全的认可。两岸和平有利于东亚和平、有利于中美关系稳定,有利于全球治理,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大陆势必继续巩固这样的国际共识,台湾不可能有力量挑战这样的国际共识。

台湾所处的国际环境已经被重新塑造,“台独”的空间在国际社会几乎被挤压殆尽。台湾的国际生存空间已经到了有赖于大陆的善意包容之下,两岸关系牢牢框住了台湾的国际空间。

三、1987到2017:两岸关系之所以能够开放30年、和平30年、发展30年,需要注意三个绝对重要的关键作用:

1.大陆的和平统一方针政策发挥了主导作用。

两岸关系的结构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但是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基础,即使双方认知不一致,但在这个强大的政策基础上,才能不至于失去平衡。显然,这个强大的政策基础不在台湾一方,而在大陆一方。和平统一是大陆的国策,大陆方面50多年来坚持不动摇。两岸关系30年来历经风风雨雨,但是双方始终能够维持和平的局面,关键的因素是大陆方面的和平统一方针政策起到了坚定不移的主导作用,这是重中之重。如果没有大陆的和平统一方针政策的坚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因素早就消耗殆尽,两岸同胞已经经受战火摧残绝对不是假想。

2.台湾的和平相处的政策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台湾的生存发展完全依赖于两岸关系的和平格局,没有和平就没有一切。对此,台湾上下完全明白。大陆制定的《反分裂国家法》已经为台湾以及两岸关系划清楚了底线,台湾断无可能去公然践踏底线。所以,无论是蓝还是绿的政党,在管治台湾时期,都基本遵守了不宣布实施“台独”的底线,以确保两岸无战事。与大陆和平相处,是台湾蓝绿执政者的最基本的政策框架。这不是良心范畴,这是政治与安全规则。与大陆和平相处,是台湾政党政治的唯一出路。两岸交流30年来,这个政治规则实际上是行之有效的。

3.美国的和平稳定的政策则发挥了制约作用。

美国对华政策与对台政策具有互为冲突矛盾的方面,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制约作用非常突出,对两岸的统一进程非常不利。但是,美国的两岸政策在制约两岸之间武力冲突方面,也有不可小视的作用。美国纵容“台独”,但又不准“台独”翻天。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但又要维持两个中国的棋盘。说穿了,美国的两岸政策完全是利己政策,只要有利于美国自己,就是上策。大陆方面肩负民族振兴抱负,小不忍则乱大谋,对美国的相关政策一直采取避其锋芒的对策。台湾被美国完全操控,无可奈何。但所换取的是两岸关系的和平能够得到相对的稳定保证。对于现阶段而言,两岸需要的是忍耐。

第二,两岸未来三十年如何破解和平统一难题

一、两岸和平统一要在未来30年内基本完成,必须掌握好辩证关系。

对于形而下的“统一时间表”,大陆方面其实一直以来都没有过多的考虑。但是,形而上的“统一进程表”却已经成型。要理解中共十九大报告深刻含义,需要从报告的整体性来看问题,同时也要从未来30年发展的进程中看问题。其中涉及的台湾问题也是一样的。何为“统一进程表”?十九大报告勾勒出来了,那就是,两岸统一问题必须在30年内基本完成。何以见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做出了战略安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如是算来,30年后,也就是2047年,距离建成强国的2050年,也就差3年而已,到那个时候,两岸关系基本上就定局了。因为大陆的强国构想,不是一句空话。比如在强军方面,十九大报告要求在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事现代化,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当强国目标基本达至,多个重大的阻挠两岸统一的因素都将极大弱化、甚至可能完全消失。比如,中美关系如果发生质的变化,美国因素不再可能成为阻挠两岸统一的重要因素,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的国际阻力就解除了。所以,30年内完成两岸统一基本进程,应当是中共的雄心壮志、重大的战略目标。

两岸关系的本质就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这是涉及两岸关系根本性质的原则问题,不可动摇。但是,要注意到,在未来30年的两岸关系进程中,有两大辩证关系贯穿其内,需要认识与掌握:

1.大陆实力提升与两岸和平统一的模式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按照十九大报告绘制的发展蓝图,大陆的综合国力提升,也就是实力提升不可遏制,台湾的综合实力与之相比,将日益处于弱化的地步。大陆决定两岸关系进程乃至和平统一模式,是历史的必然任务。台湾从过去在两岸关系中的平衡的一方,或者说是制衡的一方,大幅度跌入受控的一方,不为人的意志而转移。但是,如果台湾积极配合,而大陆越发自信,包容度更加大,那么,今后两岸的和平统一模式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乃至现在难于预测的成长空间。正如习近平对台思想中的创新思维“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时间推移与两岸和平统一的成本之间也一样存在辩证关系。

从过去30年两岸交流的历史来看,30年的时间给予了两岸关系充分的培育空间,把两岸问题交给时间,在时间中创造机遇,这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现在看来,时间越是充裕,两岸和平统一的成本就越低。时间越紧迫,两岸统一的成本就越高,如果急于求成,只有“武力统一”一途,后果是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情感重挫,这样的成本是巨大的,是难于弥补的,这绝对不是理智的思考。如果两岸关系今后还有30年的发展时间,大陆可以全力建成现代化强国,台湾也得到两岸和平发展的机遇。更加重要的是,两岸和平统一不可能不实现,但是成本是最小的,受益是最大的。

二、未来30年两岸关系主要矛盾会不断彻底变化,而正论与“悖论”的矛盾会形成为阻碍统一进程的一种主要矛盾,需要周详应对、有力破解。

如果两岸今后基本能够排除“武力统一”方式,那么,未来30年两岸之间最大的矛盾可能会不断演变,统与独作为主要矛盾不会消失,必然贯穿两岸关系始终,甚至会出现阶段性的高潮。但是,不同意志与意识的碰撞会不断加强,甚至成为两岸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从8年的和平发展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预判,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正论很可能会受到“悖论”的制约,深刻影响台湾民意,影响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所以,如何树立正论、破解“悖论”,即是“解悖”,必是两岸共同思考的关键问题。

超越的时期,两岸的经济、文化、社会乃至政治关系都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已经从“大交流后期”进入了“大合作前期”。两岸关系“化蛹为蝶”的时机似乎就要来临。但是,随着蔡英文民进党的上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势却急刹车,跌入对峙冷却的低谷。究其原因,当然离不开执政党民进党的“台独”理念、路线、政策的作怪,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但是,两岸关系在和平进程中出现了“悖论”矛盾,也是重要的原因,不可以忽视。

“悖论”是什么?按照哲学概念的定义,“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与思维客??、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形式逻辑普适性绝对化,即把形式逻辑当做思维方式。所有悖论都是因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产生,形式逻辑思维方式发现不了、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的逻辑错误。所谓“解悖”,就是运用对称逻辑思维方式发现、纠正“悖论”中的逻辑错误。

总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的教训,我们知道,和平发展在目的、手段、效果等各个方面均被“悖论”所扭曲。而大陆方面忽视了如此几个重大的“悖论”:1,和平发展是消灭“中华民国”的手段;2,共享和平发展红利是蓝营特权获利,民众无利可图;3,大陆的和平发展措施严重冲击台湾的“小确幸”,破坏了台湾社会的稳定,等等。

如果套用“悖论”原理,大概有这么几种:1,长期存在的“鳄鱼困境悖论”,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依然困扰两岸关系。在两岸关系中,我们知道,时间越是推移下去,“鳄鱼困境悖论”就会越加突显,两岸之间的没有任何底线的猜忌会成为阻挠与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动力。2,“外祖母悖论”,这个悖论的抽象公式:不可能=现实。如果不能够把两岸统一之后的台湾地位处境演绎清楚,并为广大台湾民众理解与接受,那么,不可能=现实就会主导台湾的民意,给两岸和平统一增加巨大的压力。3,“理发师悖论”,就是“罗素悖论”,大陆在今后30年完成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如何妥善解决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一??化融合发展问题,至关重要,没有这样的通盘思考,就会成为两岸关系中的一个进退维谷的“理发师”。

我们知道,解决“悖论”的方法是要采用对称逻辑,也就是指对称的思维规律与思维方式。为未来30年两岸关系把脉,一定要从对称逻辑原理切入,在战略方针、具??政策、舆论引导等方面有效“破悖”,大胆积极采用创新思维来进行。习近平对台思想是破解“悖论”的思想武器,为今后的两岸关系“悖论”指出了破解的方向和路径。

三、融合发展是未来30年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最重要方式。

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十九大,上述精神已经绘制成为国家发展蓝图。

在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作为思想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习近平对台思想也形成??系,必将引导和推动两岸关系今后30年的发展大趋势。

由此可知,在“中国梦”的时空高度远眺今后的两岸关系30年,并不是难事。台湾问题及两岸关系的最终解决,最重要的因素在大陆自身。按照“中国梦”的宏大规划,30年之后的中国,应该是刚刚进入国家完全统一、民族振兴的初期。而自今而始的30年,每一年都在积累巨大的促统能量。因此,今后的30年进程中,两岸关系必然进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两岸大交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融合发展,这是实现两岸完全统一前的三个阶段。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个哲学命题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对后来辩证法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他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他把存在的东西比作一条河,声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因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流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赫拉克利特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他关于运动变化的思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由此思考,两岸交流的前30年,与今后的后30年,两岸关系这一条河绝对不是同一条河,常变常新,常新常变,变是规律。所以,两岸关系不可能停留在只是交流的阶段,也不可能只停留在和平发展的阶段。融合发展的概念与政策,应该是今后的一条两岸关系汇流的新河!

两岸融合发展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习近平对台思想的核心内涵。十九大报告中,融合发展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示,必然进入实施期。融合发展与和平发展两者同属于和平统一的理念范畴,融合发展的概念与和平发展的概念没有本质的冲突,但有继承与发展的内涵。和平发展是基础保障,融合发展是顶层设计。和平发展主要关乎两岸关系的维系,融合发展则与民族振兴完全连结。今后的两岸关系,融合发展是纲。

融合发展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1,与国家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密切契合、互为因果。2,是新发展观之下的国家统一观,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程度扩展国家统一战略空间的基本路径。3,是对和平发展迈向和平统一的再探索,是聚同化异的重要方式,为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和基础。4,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心灵契合是其中核心理念。5,是两岸人民福祉得以保障且不断提升扩大的政策基础。

由此可知,两岸交流是初级阶段的原因在于:属于哲学范畴的感知阶段,是对存在的反应,以感觉、情感为主。两岸交流阶段产生的和平发展,则属于哲学范畴的认知阶段,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而融合发展,则是哲学范畴的思维阶段,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用哲学名词来区别三者相互之间的异同,或许更加能够说清楚区别所在。

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的三大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2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同时,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瞭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

我认为,习近平在这段话中,很好地把握了两岸形式上的统一与心灵契合的关系,予人巨大的启发。形式上要统一,心理上也要统一。这是对和平统一的最高要求。这也就决定了,尽管今后30年大陆实力日益提升,但是在两岸统一议题上,绝对不会不尊重台湾民意。统一是两岸共同的进程、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结果。

在十八大,习近平接任总书记之后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发表讲话,把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习近平在政治理念方面,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内涵,逐步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超过200次,甚至作出这样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岸实现最终统一,关键在于两岸人民,和平统一可以确保美好生活的存续,一定是两岸人民的向往。台湾同胞在参与两岸和平统一过程中,同样憧憬美好的生活。所以,在未来30年,如何以民为本,把人民幸福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幸福融化到两岸关系的发展中,是需要重新思考、谋篇布局,以及全力推动的。

在今后30年,两岸和平统一不仅仅是话题,而会演进为思想与观念,出现这样的时代特征:

第一,共议统一。和平统一的因素日趋强大,主导两岸关系的走向。两岸和平统一的思想成为社会意识主流,武力统一观点与台独言行日趋式微。大陆对台湾的政治包容度达到空前的高度,台湾社会民意从畏惧转而关注统一、乃至欢迎统一。台湾政党政治从着眼和平格局转入考虑两岸和平统一的台湾前途。

第二,共促统一。在和平发展时期的和平红利演进为统一红利,大陆从对台让利阶段,经过与台分利阶段,再进入两岸共同创利阶段。两岸和平统一创造的政治经济机遇的巨大规模,是两岸民众前所未见的。台湾民众可以选择享受全面的大陆居民的同等待遇,成为共同致力于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主要力量。

第三,共创统一。统一的模式究竟是怎样的?今天言之过早。届时大陆高度自信,台湾充分相信,两岸政经社会文化大融合,必然会进入共创统一模式的程序。对此共创模式,我们今天的思维因为条件的限制,可能会显得贫乏,有待历史河流中的新源头涌来!

这三大特征,其实就是三大趋势,就是未来30年的两岸关系进程中,大陆对台工作务必形成和获得的结构性成果。如果不能够获得这样的成果,就意味着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已经被意外中断,遗留的台湾问题将严重影响“中国梦”的实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绊脚石。

须知,两岸交流30年不是终点,而是未来30年两岸完全融合的新起点,两岸同胞每一个人都处在两岸融合、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让我们继续努力、继续前行吧!


参考资料:

〔1〕书籍:《习近平对台思想研究》,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7年8月初版

〔2〕杂志:《中国评论》月刊

〔3〕网络:中国评论新闻网


郭伟峰,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

来源:《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

    进入专题: 台湾问题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46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