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博:两岸关系近中期发展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前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038 次 更新时间:2018-02-16 21:24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  

朱中博  


一、导论:大小局之辨

两岸关系服从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保持台海局势总体稳定,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为维护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做出积极贡献,①是对台工作的具体任务要求。

因此,对台工作是相对的小局,民族复兴是必然的大局。这两个局,一小一大,既前后从属,又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十九大报告研判今后大陆对台政策,既要从报告涉台内容本身着眼;又要跳出涉台内容。正如汪毅夫先生指出的,十九大报告虽然有三个部分专论对台工作,但整个报告都与台湾密切相关。②

本文将结合十九大报告涉台内容与报告全文,来分析今后大陆对台工作的若干重要议题。在此基础上,对下个30年两岸关系尝试作战略性思考和前瞻。


二、大陆今后对台工作的若干重要议题

十九大报告明确回答了几个重大议题,即两岸关系面临的“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是否发生根本改变;两岸关系在新时期有什么新特点;今后对台工作的重点攻关方向将是什么。

(一)两岸关系面临的“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是否根本改变

历史使命同基本国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两岸关系的“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依然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的和平发展。

2016年5月民进党蔡英文在台湾地区执政以来,抛弃“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破坏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致使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各领域交流合作受到严重冲击,两岸关系面临日趋复杂严峻的形势。③在此背景下,大陆社会出现一股对台“武统”的强大声音。台湾内部以及西方媒体也纷纷炒作大陆“武力犯台”新闻,甚至抛出时间表,借此渲染“中国大陆威胁论”。巧合的是,各方认为台湾问题解决的时间,大多指向2021年前后。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间点,也是美国战略界认为解放军“反介入与区域拒止”(A2/AD)战力实现重大提升的时间点。这些舆论均涉及两岸关系“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

自1979年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主张以来,两岸关系的“时代主题”或“阶段性主题”基本就进入和平发展的时期。即使风云变幻,两岸关系起伏动荡,也没有改变这一主题。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通向祖国统一的必由阶段,也成为大陆对台一贯的政策。

当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同大陆基本国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两岸关系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党的历史使命,而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则是民族复兴使命的要义。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变。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大陆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认为,这没有改变大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因此,要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生命线”,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十九大报告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也明确指出,今后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具体到对台工作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报告宣示的对台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未来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同样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而且要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局服务。

从当下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等四个特征并未发生改变,大陆的发展进步阶段也尚未达到一鼓作气、顺势解决这四个特性,从而顺势解决台湾问题的阶段。④因此,十九大报告指出,今后仍然要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充分体现了大陆的战略理性与战略耐心,显示对台工作仍然要服从于发展、服务于民族复兴的大局。

但需注意的是,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这是对大陆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判断。它意味着,大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换言之,快速崛起给了大陆更强大的能力、信心和定力,来确保台海形势的发展不会脱离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既定轨道,确保两岸关系经由和平发展迈向和平统一的现实逻辑和历史潮流不会因岛内“台独”势力与国际因素的干扰而生变。

综上,两岸关系的“时代主题”依然是和平发展。对台工作要进一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也是对台工作的最大逻辑关系,即台湾问题这个小局服从于民族复兴的大局。

(二)两岸关系在十九大后的新特点是什么

大陆反独促统与“台独”反统促独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较量将更复杂、激烈,但大陆牢牢掌握主导权、主动权的态势将更明显。“台独”势力只能在岛内搞重点“柔性”突破、突击,在国际空间上搞战线收缩、局部突破,其抱定的宗旨是“台独功成不必在我”,目的是“以拖待变”,为“台独”实现持续创造条件。

自1995年台海危机以来,大陆反独促统与“台独”反统促独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路线较量曾十分激烈,呈现公开对峙、明白叫阵的态势。其结果是“台独”势力遭岛内外反“台独”力量在多个阵线联合重击,“硬台独”被证明是走不通的邪路、死路,台湾的“国际空间”更是日见压缩。这也导致“台独”势力寻求策略转换。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主流“台独”势力放弃“法理台独”的硬性、冒进路线,转走隐蔽、柔性的“渐进式台独”路线。其特点是标榜所谓“善意”,以模糊语言规避“一中原则”,宣称“维持现状”。其身段柔软,手法隐蔽,减少涉外挑衅,注重内部文化、教育、心灵“台独”操作,容易让岛内外(特别是国际社会)对其“台独”活动产生麻痹大意甚至同情心理,故而欺骗性更强、长期危害性更甚。

在此形势下,大陆反独促统与“台独”反统促独二者之间的矛盾与较量呈现新特点。过去那种公开对峙、明白叫阵的态势,更趋向间接、长线对阵,双方在各领域的较量仍异常激烈,但不再完全撕破脸皮,而是留下某些弹性空间,且带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套路特点。其结果是“台独”势力“冷处理”两岸关系,利用其在岛内全面执政的优势,为其脱离大陆、追杀国民党、“去中国化”、推动“渐进式台独”营造有利的台海环境,并不无斩获。但另一方面,两岸交流30周年形成的经济文化社会大交流的局面继续固化,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局难逆,“台独”势力只能瞄准文化、历史、教育、“中华民国”政治象征符号等“软性”层面开刀,且因为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而付出了重大政治、“国际空间”代价,也影响到台湾同胞的切身利益。

与此同时,大陆在两岸关系塑造上的主动性、主导性特征更鲜明,对台和平统一工作原则更坚定,手段更多元,策略更灵活,更注重精耕细作,以寻求两岸经济社会融合为阶段性方向,在岛内吸引力更深入,“渐进式统一”的步伐更稳健。也因此,大陆可以“苦的更苦,甜的更甜”,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六个任何”与台湾同胞“分享机遇”、“同等待遇”等,无疑都是大陆主动性、主导性以及意志、决心、定力和信心更强的体现。

(三)今后对台工作的重点攻关方向将是什么

今后对台工作的重点攻关方向将从“三通”转向“通心”、“通气”、“通心气”(简称“通心”),路径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抓手之一是台湾同胞“同等待遇”(简称“通待遇”)。

章念驰先生认为,两岸交流30年来,最大的事情是“通邮、通航、通商”(即“三通”)。没有“三通”,两岸统一难以完成。因此,大陆几代领导人都将促进“三通”,作为对台工作的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其成就之大,以至于民进党上台也走不回“三不通”的时代。

在“三通”带动下,本着“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两岸关系在2008年后迎来大交流大发展的顺风顺水期,当时的交流模式有三大特点:

一是重视两岸交流互访的级别、规模和数量,以期发挥规模集群效应。该特点在2014年前后达到顶点,表现最突出。当年度,两岸贸易总额升至1983.1亿美元,为两岸交流30年来最高值。2015年,两岸人员往来总量达985.6万人次,亦是两岸交流30年来最高值。同年11月,两岸领导人更是实现历史性会晤。

二是重视推进制度化安排,推动两岸一体化进程。至2016年5月,两岸已签署23项协议。

三是重视标志性“惠台”项目或举措出台,突出两岸关系发展新亮点。如金门自大陆引水工程、台胞免签注、对台农产品政策采购等。

但该模式在两岸关系发展进入“深水区”后,遇到瓶颈。特别是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在岛内引起重大反弹。这一方面证明,上述模式对两岸关系发展贡献重大、成效显着,快速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和“两岸一体化”安排,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达到新高度,奠定了两岸关系发展大局难逆的局面。但也意味着,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后,如何进一步促进“两岸一体化”、争取台湾民心,需要有新思路,即考虑如何正视和化解两岸交流过程的磨合甚至摩擦,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在此背景下,大陆对台工作模式转型升级,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基础上,更加强调“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对台工作的攻关方向也从“三通”转向“通心”。十九大报告中的“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胞生活方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同等待遇”,“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无疑都是各层面从“三通”基础上转向“通心”的措施主张,其效用将在此后逐步体现,并发挥重大长线作用。对此,“台独”人物如吕秀莲尤其认为,若对台胞“国民待遇”做法成功,会制造新一代“台籍的中国人”,这是“最厉害、最高明的”地方。

当然,攻关“通心”工程,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改进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不会一朝一夕成功,不会顺风顺水。


三、两岸关系未来30年及台湾问题的解决前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未来30年,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步步推进实现的重大历史时期。至2050年,大陆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否表示台湾问题解决时间表的来临,如至晚在2050年前实现?

台湾问题的解决、祖国的完全统一,会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实现,这是必然的,毋庸置疑。然而,中华民族复兴是个重大、长期性甚至革命性的人类历史进程,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其核心要义,但不必然是民族复兴的全部内涵,民族复兴与现代化强国二者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毕竟,十九大报告指出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未指出2050年是民族复兴完成的节点。

我们可以说,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民族复兴大局的日益推动实现,意味着大陆反独促统工作进入关键期。解决台湾问题,可能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实现,也可能在其建成后水到渠成地完成。它的完成,必然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但在民族复兴推动实现的过程中,核心点不在于台湾问题何时解决,而在于以何种方式解决,而不必过于计较台湾问题解决的时间表或进程表。这又涉及到两大议题:

(一)未来30年中美、两岸客观实力对比重大变化及其外溢效应

“台独”势力的抗拒与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因素的阻挠,是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两大障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向实现的进程意味着,中美之间与两岸之间的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导向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根本性质变。以下,试以经济指标为观察切入点。

中美经济力量对比已发生重大变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关1980-2022年中美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市场汇率计算)的统计或预测,1980年中美建交后的第一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86万亿美元,大陆为3053.5亿美元,大陆仅是美国的10.7%。 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6万亿美元,大陆为1.34万亿美元,大陆仍只是美国的12.6%。然而,2016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至18.57万亿美元,大陆则增至11.22万亿美元,大陆已是美国的60.4%。至202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产值预计为23.76万亿美元,大陆则会增至17.71万亿美元,大陆将是美国的74.5%。⑤近年来,虽然大陆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但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且至2050年仍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际权势“由西向东”、“自北向南”转移的趋势将会继续深入发展。

表1:普华永道对部分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的长线

预测(2016-2050,基于PPPs)⑥

根据普华永道(PwC)2017年2月发布的有关2050年全球经济秩序前景的预测报告,2016—2050年全球经济增长均速为2.6%,其中新兴经济体增速为3.5%,G7国家为1.6%。⑦大陆经济增速在2030年以前将继续对美保持较大领先优势(参见表1),这将帮助大陆至2030年以前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这意味着,在十九大规划的第一个15年时期(2020-2035年)完成前,中美经济总量对比将发生逆转。届时,大陆GDP预计为26.5万亿美元,美国为23.5万亿美元,大陆将是美国的1.13倍。至2050年,中美经济实力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大陆预计为49.9万亿美元,美国为34.1万亿美元,大陆将是美国的1.46倍(参见表2)。

表2:2016、2030、2050年世界GDP前10位

国家排名(普华永道预测)⑧

其他机构或学者的预测也印证了上述趋势。如大陆经济学者李稻葵教授认为,大陆经济增长在当前至2049年期间可能遭遇最坏、最好两种情况。在两种情况下,大陆GDP至2049年时将分别是美国的1.5倍或3倍,仍会以较大幅度反超美国。其具体观点为,大陆当前人均GDP接近美国20%,未来经济增长即使遇到最坏情况,陷入拉美式增长(拉美国家在GDP达到美国20%时,前进10年、倒退20年,遭遇金融危机、货币危机等,但人均GDP仍增至美国的38%),到2049年,大陆人均GDP达到美国的38%,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1.5倍。在最好情况下,至2049年,大陆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75%,经济总量将是美国的3倍。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同样认为,大陆的名义GDP将在2026年超越美国,实际GDP在2036年前后超越美国(依照市场汇率计算),并至2050年继续稳固维持其世界最大经济体地位。届时,中国大陆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超级大国,其名义GDP将是105.9万亿美元,美国则是70.9万亿美元,⑨大陆是美国的1.49倍。

因此,2050年,大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具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基础。届时,世界格局、中美综合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介入台海事务付出的成本会更大,介入的意愿、能力也必将大幅消退。

而在两岸经济实力对比方面,差距更会日益拉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1980-2022年两岸内部生产总值(以市场汇率计算)的统计和预测,1980年,台湾内部生产总值为430亿美元,大陆为3053.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7.1倍。到1991年,台湾的内部生产总值为1873.5亿美元,大陆为4156.0.5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2.21倍,创下两岸经济总量对比最低点。但此后形势逆转,至2001年,台湾内部生产总值为0.30万亿美元,大陆为1.34万亿美元,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总量倍数回升至4.5。到2016年,台湾内部生产总值增至0.53万亿美元,大陆则迅速攀升至11.22万亿美元,大陆已是台湾的21.2倍。至2022年,台湾内部生产总产值预计将达到0.66万亿美元,大陆则会增至17.71万亿美元,大陆将是台湾的26.8倍。⑩未来,两岸经济实力对比“时”与“势”仍然将在大陆一面(见表3)。至2030年、2050年,两岸经济总量的对比将更加悬殊,不再可以相提并论。若以中美2050年经济总量预计对比1.5:1为基础,同时考虑到2016年美台经济总量对比35.1:1,进行一个初步换算,则2050年大陆与台湾经济总量对比预计为52.7:1。

表3:经济学人智库预测两岸2017-2050年实际GDP增速

一方面,大陆的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将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国际空间等领域对“台独”势力产生窒息性的压倒态势。与此同时,经过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通过重点攻关“通心”工程,两岸民众心灵契合,“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两岸实现全面一体化将瓜熟蒂落。这意味着两岸关系中的“复杂性、特殊性”问题的解决将取得根本性突破。正如台湾内部人物洪奇昌指出,大陆改革若成功,效应将外溢到国际社会,届时的大陆是拥有国际秩序与国际价值主导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世界的冲击将是颠覆性的,也必将影响台湾前途。

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艰巨性、长期性”两个特征的解决到达关键节点,即由于国际权势的重大转移,以美国为代表的涉台主要国际因素,在经济、军事及其他力量对比优势消失的背景下,将无力再对“台独”势力形成物质与精神支持,无力继续干涉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实现。

(二)未来30年台湾同胞民心的发展变化趋势

大陆实力的强大将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产生关键性甚至决定性影响,促成“迎刃而解”,但这不意味着会自然而解。相反,在某些情况下,大陆越崛起,实力越强大,台湾在心理上反而越害怕、抗拒。而且,两岸关系的解决不是要将战争加到台海。台湾问题的解决也不必是简单、粗暴的武力恫吓、逼迫,而是真正的心灵契合,是争取台湾民心,是给台湾同胞谋福祉,让他们感受福祉,而不是遭遇战火之苦。

在观察台湾民心演变方面,需要把台湾政治力量的消长及其大陆政策的变化考虑在内。在台湾政治力量的消长方面,当前,民进党蔡英文的民调满意度徘徊在低位,其多项重大政策引起台湾社会民怨沸腾,这种每况愈下的趋势将导致民进党在今后选举中被选民教训,给国民党重整旗鼓或其他力量崛起,带来重大机遇。然而,国民党的本土化进程可能会继续发展,在两岸关系上侧重强调反独,但避免促统。但重点是,“台独”政治力量难以稳定执政,难以遮蔽、欺骗台湾民众的理性,这是台湾民心演变很重要的一个观察点。

与此同时,我们要借政治学界的“中间选民定理”进一步分析台湾民意及各政党大陆政策的变化。美国政治学者唐斯在分析两党制格局下政党策略时提出了“中间选民定理”,即两党体制中的两大党在多数选民具有强烈偏好的任何问题上保持一致。为争取中间选民,政党会修改党纲或政策,导致在重大问题上“两大党趋同”现象。?两岸关系是一项“大多数选民具有强烈偏好的问题”,台湾民众对此存在明显主流立场,即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但其中,也存在明显分歧,即蓝绿、统独的差异,存在维护“台湾主体意识”的倾向。

然而,面对中美力量对比、两岸力量对比持续重大

变化,以及在两岸融合发展磁吸效应下,“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一家亲意识”将可能糅合,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台湾民意中的两岸立场发生“趋白”(或趋于浅蓝)的重大变化。白色力量为主基调的两岸立场,恐将演变为台湾民意的主流,进而成为岛内各大主要政治力量的主流政策,即台湾优先,但认同“两岸一家亲”。顺应这一民意,则在政治上将出现“民进党国民党化,国民党民进党化,国民两党白色化”的可能,或者说,无论任何政治力量崛起或执政,为顺应白色民意,对大陆政策都将趋向白色化。

在“台湾主体意识”与“两岸一家亲意识”交融下,两岸将携手缔造新的和平统一进程和结果,共同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届时,如旺旺集团蔡衍明先生指出的那样,两岸融一后,台湾人要有信心做伟大国家的重要领导人。

以十九大报告来看,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第一个15年历史阶段完成时,大陆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大陆经济、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至下一个15年历史阶段,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大陆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五大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述过程产生的直接溢出效应是,在迈向本世纪中叶时,对涉及到台湾问题“四性”的解决,将产生根本性影响。正如习近平所说,台湾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大陆的发展进步。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民族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对台工作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攻克两岸关系融合发展中的一道道新课题、新难题。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两岸关系的发展何尝不如是?那些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犹豫不定、懈怠懒惰甚至试图阻逆的人和政治力量,注定被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潮流所淘汰。


注释:

1“砥砺奋进 克难前行——党的十八以来对台工作的不平凡历程”,中台办、国台办网站,2017年10月15日。

2“快评:整个十九大报告都与台湾有密切关系”,中评网,2017年10月30日。

3“张志军在‘两岸交流30周年纪念大会’的致辞”,中台办、国台办网站,2017年9月4日;“张志军在‘两岸关系30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的致辞”,中台办、国台办网站,2017年10月28日。

4两岸关系的特殊性,指的是两岸分治、政治对立、尚未统一的现状;复杂性,指的是统一前的特殊关系,必须予以正视;艰巨性,指的是“国际因素”深刻介入,阻挠统一;长期性,指的是台湾问题很难靠一纸条约或口号就一蹴而就地加以解决。参见章念驰:《我与两岸关系三十年》,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7年,第67-69页。

5PwC,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summary report), February 2017, http://www.pwc.com/gx/en/world-2050/assets/pwc-world-in-2050-summary-report-feb-2017.pdf,p.8.

6上述数据为笔者2017年11月2日依据关键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进行查询的结果。

7PwC,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summary report), February 2017, http://www.pwc.com/gx/en/world-2050/assets/pwc-world-in-2050-summary-report-feb-2017.pdf,p.4.

8PwC, “The Long View: How will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 change by 2050?”(full report), February 2017, http://www.pwc.com/gx/en/world-2050/assets/pwc-the-world-in-2050-full-report-feb-2017.pdf,p.68.

9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ong-term macroeconomic forecast:Key trends to 2050”, http://www.eiu.com/Handlers/WhitepaperHandler.ashx?fi=Long-term_macroeconomic_Forecasting-upto-2050.pdf&mode=wp&campaignid=ForecastingTo2050,p.3;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ummary of Long-term econmic outlook for China”, April 10th ,2017, http://country.eiu.com/article.aspx?articleid=1945361178&Country=China&topic=Economy&subtopic=Long-term+outlook&subsubtopic=Summary#;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Summary of Long-term econmic outlook for United States”, May 5th ,2017, http://country.eiu.com/article.aspx?articleid=165451600&Country=United%20States&topic=Economy&subtopic=Long-term+outlook&subsubtopic=Summary.

10上述数据为笔者2017年11月2日依据关键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进行查询的结果。

11相关数据可依据关键词,在经济学人智库网站进行查询获得。

12转引自张遂新:《两党制格局下台湾主要政党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立场演变》,载《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60-65页。



朱中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评论》月刊2月号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44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