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洁:正确定位“一带一路”倡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76 次 更新时间:2018-02-16 20:42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任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两个区域发展战略并提。报告指出,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方位外交布局营造良好外部条件;“一带一路”建设是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的重点;“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国际合作新平台。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新时代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外交布局的重大举措。这是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最准确的定位。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立足这一定位,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把握和贯彻实施。

第一,“一带一路”是倡议而非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四次提及“一带一路”,都是使用“倡议”、“建设”。但是在许多公开出版的著述中,“一带一路”却被定位为中国的一项战略。比如,将“一带一路”定位为中国纾解“马六甲之困”的能源战略;将“一带一路”定位为中国对冲美国TPP的“西进战略”;将“一带一路”定位为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产业升级战略”等。这些“战略”定位不仅无助于向国际社会阐释清楚“一带一路”的理念、原则和目标,反而放大了国际社会原本对中国存有的防范、警惕、忧惧心理。

从字面意思看,在中国的语境中,“战略”一词主要用来指对一件事情的全局谋划或长期规划,以实现一个远大目标。发展战略、战略布局等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但是,“战略”一词的英文翻译“strategy”却是军事术语,意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也就是说,“战略”一词在中英文语境中的含义存在明显差别,为了正确定位“一带一路”,应该慎用或不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提法,而代之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提法。在具体研究、宣传“一带一路”时,也要避免各种“战略式”的解读,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一带一路”本来是中国发起的倡议,希望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与各国加强经济联系、加深相互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一带一路”不是采取霸权的形式强迫别国接受,而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吸引别国加入。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提法更符合这一概念提出的初衷和实质。结合近年来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本来中国的发展强大就引起守成大国和周边国家的战略忧惧和怀疑,他们担心强大的中国“国强必霸”,挑战既有的国际秩序,替代美国成为全球领袖,“中国威胁论”一直以各种形式的说辞围堵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若将“一带一路”阐释为战略,无疑会加剧大国、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强化他们对中国的地缘、军事和政治的防范心理,从而不利于展开“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合作。

第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数量不是固定的。“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很多国家,对于这些国家的数量不宜强调得过于具体。“一带一路”是一项开放性的倡议,并不针对哪个国家、联合哪个国家、排斥哪个国家,全世界230多个国家,只要有诚意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都可以参与其中。《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如此,就不宜过分强调沿线国家的数量是64个,包括中国在内是65个。可以预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开,参与国家会越来越多。与此相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也不是仅由发展中国家构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是中国的西北五省和中亚五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是中国的东南、西南省份和东盟十国,但是“一带一路”一头系着东亚,一头连着欧洲,一些欧洲发达国家也是“一带一路”的参与方和成员国,他们的资金、技术和经验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不可少的元素。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以经贸合作为主但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经济项目的合作共建是主要内容,中国有大量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和贸易便利化等,这些基本都属于经济领域的建设。但是“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单纯是经济领域的共建和合作,“一带一路”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从目前已有的宣传和研究成果来看,“一带一路”建设被过多地从经济层面进行研究和阐释,人文、科技、政策等方面着力不多。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如果视“一带一路”建设为单纯的经济项目,可能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一带一路”发展的不全面、不完善,出现“瘸腿效应”,二是由于政策沟通和人文、科技交流的欠缺,影响到“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效果。“一带一路”建设横跨亚非欧几个洲,沿线国家有不同的国情、文化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如果政策、人文交流缺失,中国与各国能否顺利实现发展战略对接、经济共建能否获得稳定环境令人担忧。

第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向外输出“过剩产能”和“资本”。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中国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到拥有完整产业布局和产业链,从大量引进机械设备到有能力出口整套装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甚至出现了部分产能“过剩”。中国正在从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经济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需带动经济发展。2016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过17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输出国。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数字还可以列出一长串,但是在对外宣传阐释“一带一路”建设时,还是需要慎重措辞,诸如“过剩产能”、“资本输出”等说法应该慎用或不用。“一带一路”虽是中国首倡,却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吸引各国自愿参加的一种崭新的合作模式。中国不会仅为本国谋求利益,而是欢迎沿线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便车”、“快车”和“顺风车”,实现互利共赢,因而不宜用“过剩产能”、“资本输出”来阐释“一带一路”。因为这样极易引起沿线国家的反感,如果中国也借着“一带一路”平台搞“资本输出”,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输出资本、扩大市场、谋求利益就不易区别开来;中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的选择,便不易理解为崭新的现代化途径,反而被视为西方现代化的翻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已经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为现实,向国际社会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一带一路”秉持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宗旨,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搭建的“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设想达到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目标,日益吸引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认同、支持和参与,体现了中国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诚意和贡献,是带有鲜明中国标识的全球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故事仍在叙述。正确定位、适度阐释“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就会越来越大,取得的成果也会遍地开花。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44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