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中:十九大后的两岸关系:和合是一条应走之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88 次 更新时间:2018-02-12 11:06

进入专题: 十九大   两岸关系  

张亚中  

一、十九大对台政策的确定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两岸部分总共有四个地方。第一处在回顾十八大以来“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第二处在提出要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基本方略时,第四处在报告最后的号召部分中。而第三处,也就是十九大报告中“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第十一部分,此处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涉及两岸关系的重点所在,习近平报告时,在现场获得的掌声也最多,为六次,显示出与会者对这一部分的重视。第十一部分原文总共约620多字,其重点为:

(一)台湾问题是根本利益所在。原文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二)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原文是:“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三)“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原文是:“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四)认同一个中国是两岸交往的基础。原文是:“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协商解决两岸同胞关心的问题,台湾任何政党和团体同大陆交往也不会存在障碍。”

(五)逐步提供台湾同胞“类国民待遇”。原文是:“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

(六)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原文是:“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七)反对“六个任何”方面的分裂。原文是:“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以上七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定位两岸关系是北京的“根本利益”,也就是“核心利益”,即绝对不会妥协的利益,因而用绝不允许“六个任何”方面的分裂,以宣示北京的决心。第二、定位两岸关系互动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基础是中华文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未来方针,此为北京的立场。第三、定位两岸民间互动的方式为“融”,即逐步提供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同等的待遇,此为北京的做法。


二、政治立场更硬,民间互动更软;官民分开、民间切入

习近平透过十九大报告,把北京对两岸关系的决心、立场与做法,说得很清楚了。但是这与目前台湾两大政党的诉求却有不少的出入。

十九大报告延续对台“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两手策略”,一手是官方上的压制,一手是民间的融入,其目的为“反独”与“促统”。官方“反独”,民间“促统”。

尽管“反独”以绝不允许“六个任何”写入报告,并提以“有坚定意志、充分信心、足够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可被视为“硬的更硬”。另一方面,中共在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的导言下,以“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的说法,可以视为“软的更软”,这种“官民分开、民间切入”的做法,希望直接诉诸台湾民众,为“促统”提供养分。

“官民分开”可谓中共对台切开“反独”与“促统”的骑缝线,即区别对待台湾政府与台湾人民,“官方反独、民间促统”。这是中共操作与落实其“两手策略”很重要的分界点。对“台湾人民”行统战之策,拉近融入,只要不搞“台独”什么都可以谈,连政治制度,甚至军队都可以保留;对“台湾当局”则坚定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在打压围堵台湾国际空间的同时,又放开一条“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就有生路,是习近平对台统一政策的基本立场。


三、红、蓝、绿三者的两岸立场已难以对接

对于蔡英文为党主席的民进党而言,民进党的党纲坚持“台独”,两岸为“一边一国”,两岸主权互不隶属才是根本利益。民进党迄今仍不愿接受“九二共识”,理由就在于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做为两岸互动的基础。民进党不会接受“一国两制”作为两岸关系的最终定位。民进党近年来在“去中国化”政策上不遗余力,使得年轻人对于大陆的认同愈来愈弱,而其“新南向政策”的目的就是企图拉开台湾与大陆经济社会关系的距离。

对于吴敦义为党主席的中国国民党而言,国民党虽然主张“九二共识”或“一中”,但是他一定要将其与“各表”挂在一起,并认为没有“一中各表”就没有“九二共识”。国民党不会公开反对“和平统一”,但其基本立场是“维持现状”。国民党也不接受北京所提出的“一国两制”,但主张两岸交流。国民党也批评民进党“去中国化”,但其本身在捍卫中华文化与历史一事上显得苍白无力。国民党支持民间交往,但是目前以绝对少数在野,国共论坛看来也遥遥无期,未来即使有,功能效果可能均有限,这均使得国民党在未来两岸民间互动中几乎难有角色。

由于吴敦义党中央的两岸政策缺少前瞻与积极性,而仍在“各表”或“维持现状”中打转,又因为国民党目前在野,在“立法院”席位又不多,因此其在两岸关系中的角色及重要性急骤下滑。北京也没有多大的意愿与国民党积极互动。

蔡英文的民进党因为有执政的压力,因而也不敢往“法理“台独”的路上走得太快,而仅将重点放在“文化“台独”,其战略是采一个“拖”字。民进党认为,时间拖得愈久,两岸青年的认同差距则愈来愈大,只要时机成熟,量变可以带来质变,“台独”自然水到渠成。

蔡英文在面对习近平十九大的对台政策时,所采取的做法仍是口惠,即“善意不变,不会走回对抗老路”,但立场坚定,即“不会在压力下屈服”。在政治上不会接受“九二共识”,而是坚持走分离主义的老路,主张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名字叫“中华民国”,持续在去中国化的文化教育上加速前进。简单来说:不追求政治安全上的“和”,继续政治文化上的“离”。


四、“离”与“融”的拉扯,“拖”与“压”的较劲,“唯心”与“唯物”的对决

两岸关系当然不会只是停滞在民间的互动。十九大后的北京,或许无法强迫民进党更改其两岸关系的根本立场,也无法在台湾内部影响民进党去中国化的政治文化做法,但是会从外交军事上采行“压”的做法,在外交上拔除台北的邦交国,在军事上强化军事威吓,以遏制民进党政府“离”的进展。另外一个做法,就是采取以民间为主的“融”的策略。

在十八大报告中,北京还期盼两岸能够签署和平协议,追求两岸的“和”,但是如今面对一个以分离主义挂帅的民进党政府,以及另一个执著于“一中各表”的国民党中央,十九大后北京的对台政策已经放弃签署和平协议或追求两岸政治上“和”的主张,而是采取以“融”为主的战略,也就是以大陆市场为基础,吸纳更多台湾青年、企业进入大陆,为他们“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这是一条以社会经济为主,也是大陆能够主导的策略。北京早期对台工作一句口号,“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如今北京“融”的策略显示,已不再寄望于当局,而是直接面对、融入台湾人民。

“融”的政策的背景在于,经过马英九执政八年后,中共体认到,把台湾内部作为两岸交流的主战场,例如赴台观光客、向台湾采购商品等交流方式,效果不如预期,还出现利益被少数人把持的现象,所以要将交流主战场,从台湾转移到中国大陆。“融”的政策也反映了习近平与中共对本身环境与吸引力的自信,认为愈多台湾民众进到中国大陆社会中,两岸心理的距离就会愈近,可以有效地改变台湾青年“天然独”的倾向。

民进党政府自然也会在外交军事上采取一些作为来抵挡北京的“压”,但由于台湾是一个民主社会,很难在政策上抵制北京拥有主动权的“融”的政策。然而民进党政府会尽力凸显“融”对台湾主体性的伤害,伺机制造台湾内部分歧,而强化敌视大陆的正当性。民进党有些人甚而希望,想去大陆的人最好都能够去,以让认同大陆者在台湾逐渐减少,这对于民进党而言,反而不是件坏事。另外,也有人认为,台湾青年去大陆只是为了商业机会及利益,大陆给他们再多的方便、优惠,甚而是国民待遇,也不会影响到他们根深柢固的台湾认同。

北京与民进党的立场都非常清晰。从“本体论”来看,两个党自我的定位、未来的方向,都是南辕北辙。一个要统一,一个要独立;一个坚持“一个中国”,一个主张“一边一国”;一个要从弘扬中华文化以促进心灵契合,一个要去中国化拉开两岸心灵认同。国民党的“本体论”则是模糊不清,面对台湾人民,“不统、不独”都是选项;面对大陆,“各表”是立场;面对民族文化,不敢大声说出“我是中国人”,但又要批评民进党的去中国化政策。

两岸的另一个不同在于“方法论”。北京十九大前后的策略,不管是十九大以前以“入岛、入心”,以台湾为主战场的“交流”策略;或十九大以后,以大陆为主战场的“融”(或“吸”)策略,都是一种“唯物论”的思考,认为经济利益可以改变政治认同,当台湾民众对大陆的市场经济产生依赖时,其政治立场与认同也会发生改变。北京认为,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缘相近的台湾,对于大陆的依赖必然愈深,因此认为,时间最终是站在大陆这一边。

民进党的方法论则属于“唯心论”的思考。民进党会认为,台湾目前这么多“天然独”都是透过政治历史文化教育所达成,只要再一、二十年的时间,当台湾四、五十岁以下的人都是经过去中国化的历史教育成长,再经历台湾的民主选举,台湾人民在心理的认同上与大陆将会存在着结构上的距离。因而,民进党的方法论就是一个“拖”字,他们认为时间拖得愈久,愈有利于“台独”的成功。

国民党的方法论,也是一个“拖”字。以两岸制度不同,不接受“一国两制”作为其“拖”的理由,但是却没有告诉人民拖的目标为何?以前国民党还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目标,现在却只剩下“维持现状”了。


五、立场目标清楚,但“方法论”则不足

两岸一直存在这个问题,即两岸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北京的立场是,两岸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又坚决主张“一国两制”。如果按照目前“一国两制”在港澳运作的情形,北京是中央,台北将是地方,或许可以享受的待遇更高过于港澳,但是位阶方面仍是中央与非中央的不平等关系。这使得台北,特别是国民党执政期间,对于是否要与北京进行对话,以确定两岸的政治关系,裹足不前。两岸政治关系定位没有确定以前,两岸仍处于敌对状态,也就是1949年迄今的两岸敌对状态将无法结束。

民进党的基本思考是分离主义,目标是“一边一国”,这使得两岸和平协议更没有签署的可能。更何况,民进党希望两岸的敌对状态一直存在,如此可以将大陆塑造成为打压台湾的“他者”,这对于争取“台独”是有利的。

北京仍旧信仰马列主义,习近平在此次十九大报告中,谈了9次马克思主义,5次马克思列宁主义,即使也谈了62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仍强调其内涵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这样的政治意识形态,对于长期接受反马克思主义的台湾民众而言,将对两岸制度的融合充满戒心。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主张以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来推动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但是如果两岸一直处于敌对状态,双方的政府对于两岸的政治定位关系一直不去讨论,彼此的认同又受政治因素影响,难以相向而行。再则,两岸的政治制度仍有差异,台湾倾向于走西方民主制度,但是大陆则坚持走以马克思思想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敌意”与“制度不同”的两个结构力量下,仅靠“弘扬中华文化”,是很难发挥效果的,特别是台湾目前正在积极地推动“文化“台独”,以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心灵契合”似乎又变得更难了。

大陆的另一个促使“心灵契合”的方法,就是希望透过对台湾民众的开放,“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但是这种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策略,是否确实可以改变到大陆学习、工作、生活者的政治认同,是值得讨论的。这些台湾民众在大陆得到的是生活上的便利,但是当两岸敌对状况不解决,即使他们对大陆的政治认同提高,甚而取得身分,但是在台湾的处境就会有压力,甚而会失去原有的身分。就政治学的理论来说,经济利益或许有助于少数人增加政治认同,但也有人会更强化原有的政治认同。经济利益的获取与政治认同的增加,两者间并不必然有正相关的关系。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两岸红、蓝、绿三股力量已经缺少了交集。红与绿间不仅完全看不出有相向而行的可能,所采行的政策做法更是背道而驰。蓝的力量目前在台湾处于绝对的弱势,原本仰赖的“一中各表”已不再容于北京,在民间互动上,国共论坛能够发挥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微。目前主导两岸关系互动的,完全是中共,而其方法又是直接跨过政府或蓝绿两党,直接面向台湾民众。主战场又在大陆而非台湾。

“独”与“统”都只是目标,但是如何“反独”或“促统”的“方法论”,才是一个需要去深思的问题。北京在“反独”的方法上用得较多,例如画下“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并将在外交军事上用“压”,以遏制蔡英文的“离”,也愿意给台湾同胞“类国民待遇”,以促使台湾民众“反独”。但是,仅靠这样的方法就一定可以“反独”吗?或者说,仅靠给台湾经济利益,包括给“类国民待遇”,就一定可以“促统”吗?

两岸目前是“敌”与“分”的状态,是否可以直接透过政治外交的压力,经济的利益,就直接迈向“统一”?我个人认为不容易,如果要硬来,也不是不可以达到,那方法就只剩下“武力”或其它“强制性的力量”了。因此,要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助于和平统一,最需要的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方法论”。


六、不要放弃“和合”作为两岸发展的路径

“台独”不可能得到大陆的认同与民心的支持,我们应放弃这个选项。“统一”是一个未来的选择,而我们目前应该思考的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路径,才能让两岸在相互尊重、共荣共利的情形下,为“快乐的统一”创造条件。

两岸统一,不应该是谁吃掉谁,而是“共同缔造”未来的统一。共同缔造的过程中,不应该有委曲,而是相互的尊重与包容。经济交流固然很重要,但是两岸心灵的契合却是更重要。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当然是需要,但是两岸如何创造一个和平的政治环境,建立一个两岸制度可以并存的共同体,更是必要。

我与孙文学校的朋友们一直认为,第一步,两岸应该努力结束敌对状态,签署和平协议,让两岸可以在和平的框架中发展,这就是“和”。第二步,两岸应在相关议题上建立共同体,从“分治”走向“共治”,这就是“合”。“和合”是两岸从“敌对分治”走向“统一”的最好路径。缺少这个过程,台湾就会有政治人物利用这个“敌对分治”,强化“敌对”的做法来促使两岸走向“主权分离”。有了这个“和合”过程,“台独”就没有任何滋长的空间,“统一”才有可能是和平的,是共同缔造的。

过去国民党八年执政主张“各表”、“维持现状”,没有为创造“和合”作出努力;目前民进党执政坚持不接受九二共识,并走“文化“台独”路线,两岸没有“和合”的条件;北京十九大报告中,也绝口不提“和合”,而只有绝不允许“六个任何”分离与“融”的宣示,但是这并不表示“和合”不重要。

作为两岸的一分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与福祉,孙文学校将不会放弃对“和合”的坚持与推动两岸“和合”的努力,因此,孙文学校决定用参选2018及2020年国民党初选的方式来弘扬理念,并争取赢得选举,让两岸“和合”的主张能够成为中国国民党的主流论述及台湾的主要观点。

这一条路并不容易,但是“和合”是值得去努力的。希望海内外关心两岸前途的朋友,多多支持。


张亚中,孙文学校总校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来源:《中国评论》月刊1月号



    进入专题: 十九大   两岸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37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