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解决三大世界问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17 次 更新时间:2018-02-02 10:48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义桅 (进入专栏)  


去年一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系统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年之后的今日,世界更能感知到中国之于世界意味着什么。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公正新秩序的美好期待,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和强烈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本应写入杭州G20峰会公报,但因为当时被译为“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引起与会国家的不解。Destiny一词在西方国家含有宗教上的宿命意味,后来被译为“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则得到了世界多国的认可。

在中文语境中,“命”包含命中注定之义,强调身份、认同、归宿,而“运”则指运势、运气、发展的态势。以前强调共同利益、合作共赢,主要从运的角度,但这只是运的一个方面,即现实的利益角度。“运”还包含未来的态势,要共同发展,把握合作的机遇,探索发展的潜力。可惜这些丰富的含义翻译成英文后,很难表达出来。简单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全球化发展主要是经济上越来越全球化,但在政治、安全、意识形态上越来越分裂、对抗、碎片化。强调命和运,最起码要在亚洲实现经济和安全秩序的统一。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提出过“亚洲悖论”,即在安全依靠美国,经济上依靠中国,中国仅提供经济公共产品。如何确保亚洲在机制上消除二者的分裂,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解决经济和安全、中国和美国秩序的二元悖论。

第二,政府权威在削弱,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能适合国情和时代需要。这就需要从人类而不是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现代国家体系还未建立,国家的能力还很弱。比如在巴基斯坦,部落居多,只有8%的人会说英语,其他人都说当地语言。还有叙利亚、利比亚等被西方称为“失败国家”,政府不能保护其主权,无法在用国家、国际关系、联合国来思考和把握其未来。如何让这些国家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国内不成为地方纷争、部落对立的牺牲品,国际上不成为别人的附庸?如何超越国家的思考单元,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便提出了宏大的思想和长远的价值观,用共同的身份、历史超越了国家、民族的狭隘。

第三,如何以共同体思想寻求分化世界的合作之道?共同体不仅是利益上的共同体,也是身份上、认同上、文化上的,着眼于人类和平、发展、合作的最大公约数。以前讲“求同存异,现在讲“求大同”,“异”是特色,不能妨碍大同。所以要把中国古代“天下大同”的思想,在21世纪加以弘扬。原来的“天下大同”是农耕、内陆型思维的一种方式,中国认为自己是中心,但在开放的工业和信息文明的当下,要在全球化的体系中弘扬。

中国强调“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近代以来,欧洲人开创了现代化。工业化带来各行各业的细分,工业体系、国防、文化、思维方式、产业上的协同少。“分”虽然带来竞争创新和势力均衡,也导致意识形态对抗,扩大仇恨隔阂,放大矛盾差异。当今世界需要中国的“和合文化”,强调合作、整体、长远、全局,而西方文化在此强调二元对立,显示出其缺陷。因此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触动了很多国家的心弦,因为很多国家面临相似的困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继承性与超越性。既源于中国传统思想,也源于近代以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等国际体系、联合国等,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进行了超越和升华,着眼于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尝试走出国家民族间的对抗。面对深海、极地、太空、网络等新领域,是继续原有的先占为王、对抗掠夺游戏还是树立人类家园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层面上升到人(社会、国家)与自然的高度,正在开创21世纪人类新文明。

未来如何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展开合作,中国也提出了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等具体理念和规划。“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大倡议,下面还有许多具体的抓手,“一带一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法英等西方大国领导人陆续访华,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还成为中国与拉美与加勒比地区合作的倡议,都表明世界对这一倡议的欢迎。如果没有“一带一路”,全球化、全球治理和世界经济将更糟糕。如今地区一体化导致了反全球化、合作模式和思维方式的碎片化,世界正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包括民粹和恐怖主义、极端势力的抬头。因此,各个国家越来越感同身受,更能理解中国提出这一思想的前瞻性、共通性。

本文源自:明报



进入 王义桅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82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