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随着2018年的到来,在金融危机爆发十周年之际,对变动中的世界格局与全球化走向进行分析与展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热点议题。与此同时,世界也惊喜地看到,中国已经对此给出了积极应对的方案: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性看待全球化
2018年1月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办的“全球化挑战与大国政治走向”国际会议在京举办。来自中美两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数十位学者围绕当前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由来、特征、走向,进行深入讨论。在经过充分的梳理与讨论之后,学者们一致认为,过去的一年全球化有起有伏,但依然是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看来,梳理当前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议题,离不开对全球化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一个显而易见的学术共识是:全球化仍然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世界的发展,我们就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
在过去的一年,部分国家国内治理出现危机,公共政策减效失灵;极个别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固守国家本位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国际责任观念和人类命运情怀淡薄;国际发展不平衡不公平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其内部的贫富差距加大;国家和地方风险的全球化扩散,全球有效治理更加紧迫;非法移民风潮和恐怖袭击频发,导致移民或难民接纳国民众将矛头和不满指向全球化;自由主义国际秩序陷入治理危机,传统全球治理体系陷入制度性困境,西方发达国家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观能动性下降。关于全球化在过去一年中的“走低”迹象,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志成这样总结其成因。
西方社会的民粹主义思潮涌现,是当前全球瞩目的另一个现象。特别是去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更是成为这一思潮的标志性政治事件。在房宁看来,支持特朗普等保守主义口号的重要社会群体是所谓的“愤怒选民”——欧洲裔的工人、中老年男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等群体。他们从标准意义上并不属于贫困阶层,但是,他们被边缘化后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对抗情绪。会上,两位学者表示,美国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加重,精英与大众分裂严重,这是特朗普竞选成功的深层原因。弥补社会裂痕,而非扩大裂痕,是美国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特朗普善于运用媒体制造舆论,但治国理政与媒体营销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美国的府院制衡机制,会使得特朗普的民粹口号难以施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需要加强治国理政能力,务实应对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社会分裂。
中国引领全球化新阶段
在当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克莱姆森大学教授胡晓波认为,这正是讨论所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即全球化不可逆转。因此,讨论可以深入到另一个层面,即“谁的全球化”。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作出回应。他认为,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相比,十年来,全球货物贸易占各个国家GDP比重保持稳定,全球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更是一直高于GDP增长速度。变化主要在于,中国和西方之间经济层面的结构调整。过去十年,美国GDP占世界比例维持在24%左右,欧洲、日本、俄罗斯等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份额下降了8%左右,中国则增长了8%左右——由7.3%增长为15.3%。由此也可以解释,西方逆全球化声音并非旨在反对全球化,而是为塑造更加符合本国利益的全球化形式。
全球化没有倒退,而是进入了新阶段。所谓“逆全球化”的种种迹象,正是调整与变动的必然产物。文化纵横杂志社总编兼社长杨平进而提出,中国工业升级和综合实力增长,推动资本、产能、技术“走出去”,这些全球化驱动因素标志着中国正成为引领新一波全球化的动力源。广义全球化是跨区域文明体相互兼容、碰撞形成世界性体系的过程。2008年金融危机后,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全球工业化进一步升级,全球化新阶段与新秩序已初现端倪。
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中国平等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指引了方向。
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一份万众瞩目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则是传达这份中国方案的最佳名片。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中外学者共同研讨,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增进了解,推动理论与政策的相互生发。这已成为中外学者共同期待的一个学术增长点。
在与会学者看来,中国几千年的实践,提供了差异中的平等、多元一体的观念。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可以弥补西方现代性建立在个体同质化、均质化基础上的契约式平等观的不足,并提供新型全球化时代的哲学基础。
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同时,决议欢迎并敦促各方进一步促进非洲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便利区域互联互通的举措。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告诉本报记者,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应对当今时代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而提出的概念,之所以纳入联合国相关决议,正是因为其旨在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记者 张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