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对失败者一视同仁,姜子牙封神堪比林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57 次 更新时间:2017-11-08 02:15

进入专题: 封神演义  

许倬云 (进入专栏)  

历来被视为不登大雅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竟潜藏着恢弘而清奇的历史观,列名封神榜的,不但有姜子牙的死难战友,更有他们此前的死敌如闻仲、赵公明、魔家四将等辈,战争结束了,昔时的敌我也不复存在,大家人人有份同列仙班。相形之下,西方的神魔大战中,诸如上帝对堕落天使、奥林匹斯诸神对泰坦巨人这类“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世界观,就要等而下之了。

旅居美国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学贯中西,故能从封神故事中解读出这种中国人的气度襟怀,更将之与林肯悼念南北战争中双方阵亡将士的《葛底斯堡演讲》等量齐观。

说许倬云老是“中国史学界耆宿”,其实并不准确,因为许老虽年高德劭,却并没封笔归隐,仍活跃在一线屡有新著,本文就是他新著《中国文化的精神》中的精彩章节,该书面世在即,而同样开市大吉的搜历史,非常荣幸地成为了该文首次与读者见面的平台。

阎京生、张发财、张宏杰、端木赐香、押沙龙、十年砍柴、冯玮、李冬君、西蒙·蒙迪费奥里、罗杰·克劳利……更多中外名家随后就来!

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列举的三百六十五位尊神,在民俗信仰中,俨然已经是神界官僚系统的名单。《封神演义》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但是在宋代已有一些传说,作为说书人“武王伐纣”的话本。明代根据这些话本的轮廓,编著小说。至于作者是谁?有很多的说法,至今是以许仲琳、陆西星,最为可能。这两位可能的作者,都是道教人士,甚至于就是道士。不论是谁,《封神演义》的内容的确反映了浓厚的道教信仰。在道教非常兴盛的明代,有此作品,也不是意外。

《封神演义》的内容,充满了各种各样瑰异的神怪故事。大意是:商代纣王受了九天妖狐的诱惑,又有奸臣奉迎,不理朝政,作恶多端。忠臣进谏,却被杀害。也有些忠臣决心反抗,于是发生了内战。西伯周文王领导反抗运动,终于将纣王推翻,建立了新的朝代。在内战过程中,两个教派:阐教、截教,本是同源,都是习道之士,介入内战,分别拥护周、商,竟成为对敌的团体。阐教属于正派,其中的人物,几乎全是修道人,修得了一定的道行,足以斩杀邪魔。截教的人士,却是以妖精、物怪,作为主体,挑战阐教的抗纣战争。除了以原始天尊为首的阐教、以通天教主为主的截教,这两个教派以外,他们有共同的教源,都是鸿钧老祖门下,而且还有一个也是鸿钧的弟子,成为太上老君。在《封神演义》之中,提到这些三个教派的纠缠,似乎他们既是朋友、又是敌人。在这些教派以外,还有“西方之教”和“人教”两家,在书中只是偶尔提到,似乎分别代表佛教和儒家。周人领兵的大将姜子牙,乃是阐教的弟子,他的战友都是阐教的修道之士。惨烈的战争之后,周取代商。姜子牙奉三教领袖之命,安置战争中双方死亡的道友,分派他们在神界的职务,三百六十五个阵亡人员,不论敌我,都得到神职。这就是所谓封神榜。

不分敌我,一概封神,这一视同仁的气度,插一句我的意见,倒有点类似美国内战后,林肯在葛底斯堡的讲演,为双方牺牲的战士们,同申哀悼。神魔大战的故事,在西方也有,最早的一次神魔大战,是两河流域古代城邦时代“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故事,在基督教已经普及的中古欧洲,但丁的《神曲》,也叙述了神魔大战,在这两个传说中,失败的魔方,都被打入地狱,永远不得翻身。以西方天主教传统为代表的观念,和以封神榜代表的中国观念,二者的区别,判然可见。

《封神演义》在十六世纪中叶出现,也反映了当时明代的政治局面。嘉靖皇帝非常相信道术,他在位四十五年,只有前面十余年,和朝中众臣合作,有过一段比较安定的岁月。余下三十多年,他耽迷道术,相信祈禳求福,也相信服用丹药可以延年益寿。在后者的要求下,他又更相信采阴补阳,以及房中术。当时中国的道教,大概分成三个大支派,一派是正一教,就是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教派,这一派相信符箓、丹药。张天师是官方指派的道教领袖,因此这一派在宫廷方面,非常活跃。嘉靖曾经十分相信两个道士邵元节和陶仲文,前后分别任命他们作为政府的高官。嘉靖也花费大量的国家经费,为道教建筑各种宫观、坛庙。同时为了经常以“青词”上奏天庭,嘉靖充分信用严嵩,严氏父子专权朝廷数十年。因为使用采阴补阳,嘉靖搜集大批青春女孩,萃取女子的液体。为此,宫女十余人,共同谋杀皇帝——这一宫女集体弒君案,明史称为“壬寅宫变”,史所罕见!

君王如此荒唐,尤其正一教的助纣为虐,另外两个道教宗派(北方的全真派和湖北的武当派),都对正一教不满。这两个教派注重济众积功和养身全生,都是内外修行的功夫,确与正一教派的理论不同。无论《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谁,大概都是以阐教的名义,谴责助纣为虐的截教。故事中,商纣护短拒谏,被害的大臣,有比干、黄飞虎等;嘉靖时,遭殃的直臣有杨继盛、海瑞、沈炼诸人。商纣昏庸,引发内忧外患;嘉靖时代,中国也是南有倭寇骚扰,北有蒙古余部犯边:《封神演义》是有可能借古讽今。

《封神演义》情节,乃是由治乱未定,陡然进入混乱,经过斗争,才能出现正常的秩序,一个既是预订的,也是发展的历程:

商纣王刚才即位,这位年轻的君主,才力非凡,有可能是位有为的君王。殷商的诸侯,也都是才智之士,殷商可能延续已有的基础,发展为盛世。但是,商纣王贪于自己的欲念,引来了外面的诱惑,九天妖狐篡夺了王妃的灵魂,顺着商纣王的欲念,将他的人格扭曲为昏君。可能出现的盛世,竟转变为昏君暴政的乱世。他的朝臣和外藩,有的死于谏争,有的起而反抗,阐教的仙真,按照宇宙发展的预定模式,投入反抗的阵营,拥护西伯。阐教的弟子姜子牙,也奉师命出山,指挥反纣的斗争,以完成预定的任务。姜子牙的师兄弟申公豹,由于对姜子牙的嫉妒,各处教唆不甘寂寞的其他仙真,包括一些精怪,结合在也是阐教同门的另外一个教派截教门下。处处与姜子牙引导的反抗军做对。战争发展到一个地步,阐教发动了道教更多的门派,参加反纣战争。正邪两面的对抗,终于使道教原始发展者之一太上老君等人,也都加入战团,进一步更使西方之教准提道人、燃灯老佛等人,也都参加阐教与截教的对抗。在截教布置诛仙和万仙两个大阵时,道教的前辈和西方之教主要佛祖,都帮助阐教取得胜利。这是三教的合作,决定将混乱的世界,重新安置,开创宇宙秩序。根据战争将启时预定的名单,姜子牙奉命制作“封神榜”,将这些神魔大战中,阵亡的正邪人物,都分配职务,组织分工任职的神庭,使宇宙间的一切,都有管理的正神。同时,在人间,西伯开创了周代的盛世,在中国的天下,分封诸侯,组织封建网络,建立了新秩序。

《封神演义》陈述,修道的境界,最高是仙,神次之,人又次之;精怪也可修到一定程度,却终究是流外。故事中的阐教,自居正派,截教则颇多妖魔精怪,他们拥有的法宝,也比较邪门。故事主角姜子牙,受命扶周灭商;他的同门师兄弟申公豹,妒忌心重,各处煽动截教中精怪出山,与姜子牙作对。这一现象,在中外社会,常可发生于主流与流外之间的冲突。流外身处边缘,努力上进,却难以进入主流。他们表现的行为,往往以狂言怪谈,哗众取宠,更进一步,甚至倒行逆施,但求一逞。最近美国大选,就出现这一现象。《封神演义》的情节,未尝不是描述人类社会的常态。

这些封神榜的人物,有许多在今天民俗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台湾民间信仰的“三太子”,就是封神榜的哪吒。他本是仙真投胎成为李靖的第三子,由于性情刚烈,和东海龙王父子发生冲突,将小龙王抽筋剖骨,犯了大罪。李靖惩罚,哪吒愤而自杀,剔骨还父,割肉还母,断绝亲恩。他的灵魂,飘荡无主。幸而仙人怜悯,摘取莲叶为他的身体,莲藕为骨骼;因此他不再有肉身形骸,也因此免于毁灭。这个故事本身,在中国的一般伦理观念中,非常特殊:为了原则,他可以牺牲性命,否定父母。而因为有如此不败之身,他成为所有妖魔的克星。

第二位阐教大将杨戬,本身是玉皇大帝的妹妹与凡间情郎人生下的孩子,一个不很清白的身分;另一方面,他有神的血脉,又高于凡人。他有特殊的视力,在民俗传说,他的额头中间有第三眼,这是可以看透妖魔的原形。(顺便一提:殷商领军抗周的忠臣,太师闻仲,额上也有第三只眼,可以明辨正邪。)这种形象,也不寻常。哪吒、杨戬,这两位大将,其形象与行为颇似脱离常轨,也正说明中国民间的理想人格,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的伦理。

《封神演义》在中国民俗文化,更重要的价值,则是在明代有了这本小说以后,中国民间信仰,普遍根据封神榜的众神,安置了超越人间的一个神庭。到今天,大家提到东岳大帝,大概一定认为是黄飞虎,那位叛出朝廷的商代大将。一谈到科举的功名,就会想到比干担任的文曲星。财神爷必定是赵公明,他手下的四个副将,分别掌管招财进宝职务。相对于其他主要文明系统,他们历史上的神庭,中国的神庭,却是由于封神榜的出现,取代了以前种种类似的神庭的安排。封神榜在民俗信仰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神魔大战的主题,在中东开始,我曾经提起波斯祆教二元世界的历史背景,是在中东地区。光明-黑暗、生命-死亡,种种的对立,经过混沌,进入斗争,然后要到永恒的和谐。这三世的安排,开启了中东、中亚,普遍存在的启示性信仰,经过佛教的转介,启示信仰和救赎的观念进入中国。在中国,这三个阶段的变化,成为劫数。混乱的存在,必须解脱,经由毁灭,才能回归秩序。《封神演义》似乎正是表达如此的神学观念:故事中那些教主,鸿蒙、原始、太上等等,都代表着开始的时期。西方之教的诸佛,准提,据柳存仁的研究,乃是观音的前身,救赎的象征。燃灯,则无疑是祆教的光明之神。经过这些神佛的安排,世界从一个混沌的开始,又经过欲望和诱惑,才有斗争,然后方能进入秩序。

《封神演义》第十五回,正是宣示应该建立的秩序:

阐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布雨兴云、善恶之神。此时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所以“五百年有王者起,其间必有名世者”,正此之故。

以上这段就是说明,这是全书的主旨。

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封神”呼应前言,交代了结局:

太上无极混元教主元始天尊敕曰:呜呼!仙凡路迥,非厚培根行岂能通;神鬼途分,岂谄媚奸邪所觊窃。纵服气炼形于岛屿,未曾斩却三尸,终归五百年后之劫;总抱真守一于玄关,若未超脱阳神,难赴三千瑶池之约。故尔等虽闻至道,未证菩提。有心自修持,贪痴未脱;有身已入圣,嗔怒难除。须至往愆累积,劫运相寻。或托凡躯而尽忠报国;或因嗔怒而自惹灾尤。生死轮回,循环无已;业冤相逐,转报无休。吾甚悯焉!怜尔等身从锋刃,日沉沦于苦海,心虽忠荩,每飘泊而无依。特命姜尚依劫运之轻重,循资品之高下,封尔等为八部正神,分掌各司,按布周天,纠察人间善恶,检举三界功行。祸福自尔等施行,生死从今超脱,有功之日,循序而迁。尔等其恪守弘规,毋肆私妄,自惹愆尤,以贻伊戚,永膺宝箓,常握丝纶。故兹尔敕,尔其钦哉!

第九十九回,这一段话,是全书的总结,其中的观念,合并了佛教与道教的词汇与理念。一位修道者,可以从人身开始,甚至于也可以从兽身开始,逐步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艰难的过程,中途会遭遇许多的诱惑,其主要者则是,贪、痴、嗔、怒。佛教思想中的苦厄,除了生、老、病、死之外,就是怨嗔会、爱别离和求不得。正是上面四个字,贪、痴、嗔、怒的原始。被封为神的使者,必须要经过兵灾的解脱,才能够历劫,而得到提升。最后建立了一个宇宙秩序,总管天人,有八部正神,分司管理。这才是混沌转入和谐的世界。因此,封神榜反映的思想,乃是佛、道的综合,也将儒家文官体系的观念,发展为神庭的系统。这部演义小说,在我看来,毋宁是表现三教混合的神学思想。

一般读者,只是拿《封神演义》当做神怪小说,有些文学史家,以为《封神演义》只是影射明代嘉靖时期的混乱。我则以为,上述神怪和影射两个层次的解释以上,作者也有建构一套三教新神学系统的企图。



进入 许倬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封神演义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676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搜历史,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