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教育的变革:朱永新教育对话录》书稿,我处处有感触,但是真要将每一段的感想都形诸文字,说实话也不是我现在的能力可以办到的。因此,我只挑几个项目,陈述我读朱先生这本“对话录”而涌现的感想。
首先,我知道中国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一批教育家,组织了中国知行学会。朱先生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领导人—“知行”二字的联系,正是阳明心学的要诀之一。二0二一年春天,我和朱先生以及钱致榕先生做过一次《人才的培养与未来世界》的对话,其胸襟之广阔、气度之宏大,令我甚为感佩:当今中国,需要如此格局广大,而又能真履实践、知行合一的行动者。这次对话,也收入这本“对话录”之中。从这次谈话记录来看,朱先生所关心的事务之众多,以及谈话中呈现其推动、参与的活动之广泛,数量与品质都令人惊佩。朱先生必定持有一种信念,才能撑持他几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
朱先生倡导“ 新教育”的理念,心理上的准备是要“ 信”“ 望”“爱”“学”“思”“恒”。他自己的解释是:“看见一座高山在前面,高山仰止就是‘信”;要有理想,也有盼头,看见未来,自己才可以有方向感,这是“望”;还要有“爱”,要自己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出自善意与共鸣,才能使得彼此信任。这个“爱”字,我也深有感触:那是以诚心诚意,掏心窝交代给对方。自己的善意是出自对人类的爱,是出自对人类的盼望—对方是否听进去无所谓,因为我的愿望是在于人类共同的福祉和美好的未来。接下来是“学”,教育本身就是从学习中得發展能力的过程,而教育本身要推动的项目,也正是学习。单单“学”是不够的,“学而不思则罔”,要有经过思考的消化。最后是持之有“恒”,推广教育的工作是无限期的,教育本身也是没有终了的。因此,持之有恒是必须自己信守的要件。
此外,朱先生推动的“新教育”,中间不断碰到难关,要游说大众,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关口。因为一般人对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所谓获取“文凭”和“资格”的阶段;甚至传统的教育工作者,也总以为教育不外是阅读、写作、考试,是一个在学校课堂里的工作。我完全同意朱先生的意见:教育不单是在学校推动,而是培养各人能力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开始,是在幼儿承受“爱的教育”,从母亲温暖的怀抱,到父亲阳光的笑容,孩子就得到了第一步的教育,是情感之间的交流—如此教育,不是今天的“学习”二字可以涵盖的。教育的场合,是在整个的社会,是在整个的人生。也因此,朱先生将教育进行的场合加以分配:家庭教育占50%,学校教育占40%,社会教育占10%。因为,在他对教育的定义中,教育的开始是从出生以后,几乎就立刻要进行,而且持续终身的过程。
对于教育这一他选择终身投入的志业,朱先生在其自己的表达中,曾经有过一首诗《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我不必在此赘录此诗,其中他主要传达的信息,是将这个志业以情感、胸怀、机智、活力—而最要紧的是以诗人的胸怀和激情——付诸实现。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业如此深情款款,确实是令人读后,得到他的感召。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自己是个学历史的人,我对历史中的事件,悲欢离合、成功失败,何尝不时常引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对于朱先生将终身奉献于教育的情操,我有无限的共鸣。
在我的专业之中,历史学处理的现象,是人类不断的演化,从南方古猿的时代开始,人类经过了直立、用手,到能够以智力了解环境以取得生活资源,一晃眼就是百万年。下面的进化,最显著的是能够以声音传达信息,也发明文字符号传递信息,然后一步步走到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源,以及运用各种机械,延伸扩大自己的思考能力。今日,人工智能已经几乎快要赶上人类自己的思考能力了。我们掌握的智力,在过去的几个阶段可以说是步步高升,但是,我们的智慧呢?好像并没有比以前更高。教育,应当是“知”“情”“意”都一样,能够提升人类从猿猴发展来的智力。我们下一步工作,是不是就应当是朱先生所提倡的“新教育”,或进一步发展的“新新教育”?使得在人类的演化阶段之中,下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到达了不只是“智人”;而更提升一阶,是因为“情”“慧”的交融,人类进入了“慧人”阶段。这一梦想,我想是下面需要我们共同推动的工作。
此外,我也想谈一谈当前中国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确实这本对话录中所言,中国正处于“富而教之”的关口。《论语》记载:“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对于国家而言,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事业。若没有良好素质的国民,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国家。这件事情,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尤其我们经过近两百年的颠簸,在寻找自己的方向过程中,走了不少冤枉路,也遭遇许多灾难以及外敌的侵犯,国家内部也是纠葛不断。如今,我们要重整今日的天下,主要是要重整我们同胞的人心,以及大家关心的方向。
我身在海外,年过九十,深深感受到:如果我们要在国际间有一定的地位,既对得起先祖、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未来,以匡救今天世界惶惶无所措的窘局,我们必须要有很好的良知教育,来训练我们的孩子们。这个“良知教育”不是一般所谓按照学程、学科安排,设几个着重点就可以实现的。
虽然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但多年来我始终关心这个问题。我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向各位提出一些我的想法。我之所以愿意这么做,或者我可以这么做,是因为读完书中各篇对话以后,深有感触:大家是有诚心的。而且,各位与谈人都非常诚恳、坦白地提出意见。对于此种态度,我深深感佩。今天的中国已非吴下阿蒙,又有如此一批有志之士在一起,重整中国的民心士气。当前是一个重要关口,也必须要由气局宏大、心地诚恳的人物领导群伦。
我是学历史的,多年来我所注意者,在于中国的发展确实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很不一样:别的国家发展通常较为散漫,中国的发展始终在这块土地上,有长期、延续的进展;中间会被灾难、战争打断,但总是努力与希望回归正轨,寻得原本自身文化的根底,去做进一步的展开。
当前,正是如此契机之所在。这一关口,决定下面两三百年中国的命运:中国发展得好,世界也会发展得好。当前领导世界的美国已经丧失了领导天下的大气魄,中国不能走如此的途径。
我斗胆提出几个意见。第一个方向,是要认清楚教育孩子的目的,不是单单为了让其学会生活技能—这当然也很重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训练学生在社会分工之中,可以取得一定的岗位,为社会服务。可是,一个受教育的人,其眼光、气度,及其愿意献身于事业的志愿,都是在专门学科训练之外,更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项目。
我们要将“人”的问题,着重看待。人是从何而来?为何几千年来一直走到今天,中国还是一个整体的中国?要注意到,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见贤思齐,但是不能忘记自身的根本。
周代初年,周人废除了商人不人道的殉葬,对酗酒、懒惰、放荡等任何群体都不该有的行为予以限制。而后,周公的想法继续发展,直到孔子的时代集大成的整合,从各宗派的学问发展出“仁”的理念:“仁”字拆开来看是“二人”,包含了你我的关系,以及个体与国家相对的权利与义务。这一价值观念,应当是普世的。后来,儒家综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不断发展,深刻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的社会。长期以来,儒家文化所培育的社会领导者,以及更上层担任国家公务的领导人,其人生的使命都是为了安顿百姓万民。其中,最为根本的是“修己以安人”:人在修炼自己的过程中,要从家庭、亲族开始安定,一步步做到安定全天下。
这个志愿,希望诸位千万不要忘记。我希望每一个人认识到:我是一个人,但我不但能独善其身,还要推己及人,将自己安顿好以后,以此种心情去服务人间—力量小的人,可以服务左近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力量大的人,可以将全世界作为服务的对象。如此气度、决心,是中国特有的。我盼望这点,作为一切教育的根本。
第二点,我希望要教育孩子们认清楚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世界上不能独立存在。今日美国过分强调的个人主义,似乎认为上帝之外就是个人自己最重要。这是非常狂妄的想法,也非常糊涂。人生在世,没有人能真正过鲁滨孙一样的生活—鲁滨孙到最后还需要土著“星期五”的帮助!人必须要依靠、联系他人,大家共同合作、相处,缔造一个大家都能生活的环境。这一点,是人和社会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相处,都是要以“忠”“恕”为本,二者合起来成为“仁道”。对于他人给予的帮助,我们要感激,也要诚恳地接受;同样,也要将心比心,将自己内心最诚恳、最深度的意愿,作为做事情的根本,奉献于社会。得之于社会,则回馈于社会,这是个体与社会之间有来有往的“双轨制”。
第三点,我们既然要在大自然之中生活,就不能将其破坏。我们无处不在享受着天然环境给予的资源,对于身处其中的环境、资源、结构,要心存感激;同时也要理解,宇宙中的每个回环的层次都在互动——粒子与粒子之间在互动,有吸引力有排斥,往复回环产生能量,而能维持应有的秩序和相互关系。
宇宙是活的,有质有能;人也是活的,有心有情。所以,不要将宇宙糟蹋,也不要将宇宙放在一边,认为“人定胜天”。我们的理念是“天人之际”的交互应对,共同组织为一个繁密而趋于平衡、稳定又趋于发展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庞大网络。如此一层层套下去,人类才能在天地之间存活。
除了前述三点,还需要注意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两人之间,“忠恕而已矣”。“仁”,是作为一个人终身必有的品质和立场:对内要“忠”,要忠于自己的想法,不能言行不一,不能思想与行动悖反;对外则要“恕”,对他人存一份钦佩之心、感恩之心、接受之心,给予同样的回报。人与人之间除了相敬,还可以互通、互联、互合,这与西方所主张的你死我活的竞争不一样。西方从奥林匹亚开始,就是这种竞争心态。相对而言,中国的根本,则是长期发展的农耕文明—农夫必须靠天地谋生,承受天地给予的土地的肥瘠,以及风霜雨雪的气候不定。安天命而感恩天地的心情,永存内衷。农夫之间的关系,也更倾向于合作,农夫离开社群,无法独力完成所有生产环节。例如,开渠、垦地,无不需要集体努力;春耕、秋收的忙季,也需众人合作。村子里往往磨盘一起推,粮食口袋一起用;谁也不能说自己占了上游水源,就不许下游的人使用。中国传统的精耕农业,需要农夫彼此间的携手合作。
耕耘是人力的投入,是將天地给予的生产资源开发;得到的物产是为了众人的生存,为了所有人的提升。所以,人对群体、人对天地宇宙、人对他人,这三重境界,我斗胆请求身在教育领域的各位,将此作为要注意的几条主线。大家共同努力,将学生带领到一个深层的关怀以及诚恳的自立。当然,这时候也就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部分介绍给他们。
以下棋为例。西洋象棋,乃是一个战斗者的棋;中国的围棋,则是双方呼应的,中间的要紧处是“做活”,至少两个“眼”才能做活一块棋,这个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下子的数量和时间,用我们技巧和智慧维护自己的疆域。这种程序,当然也是竞争,但也可以各行其是。游戏期间,没有杀伤、没有征服,只有在同一个棋盘上用各自的方式占取一块区域—最终围棋是数棋子决定胜负,而非依靠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获得胜利。同样,西方的足球、赛跑等运动,都强调排他性的竞争;中国的运动,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健身操,都强调共同的韵律,培养人身体内外的协调。
我希望,中国东方特色的这部分不要丢掉,回到自身文化的基本遗产,发扬中国文化包容而合作的特点。我们中国人,应当着重如此关怀,继续发展。
进一步的专业学习之中,还存在着“通识教育”,将不同专业科目中的共同之处提升,供大家体会,培养知识分子应有的气概、胸襟、关怀。我的朋友钱致榕先生,近年来就在提倡“博雅教育”。由此引申,我认为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对知识的尊重、对学问的诚恳与诚实—不黠不贪,也不自满自足,因为学问、知识无穷无尽。
此外,还要教育学生互相合作。没有一个人能做完所有学问,各人的研究,合在一块,才能形成比较大的“天下”。例如历史学界同仁的研究合在一起,就能将整个人类的历史研究作为共同志业。大家在各自工作范围之内,分头努力,进而“分头合击”。如此一来,学问长进,品德也得到培养,身心气质也有变化:凡此,都是相互砥砺、学习,才可能有所进益。
众所周知,霍金因病而身体不便,但他走的时候,雍容大度,从容不迫。他留下的一些话,值得我们记取,比如他说:“只要有希望,我们就可以努力;只要我们努力,就有希望。”他还曾说过:“物理学不是一个学科的问题,物理学是寻找宇宙之间各种‘质与‘能的彼此呼应、趋向平衡;宇宙看上去似乎没有秩序,实际有其内在秩序。”这都是智者的话。
所以,我盼望中国大学教育所造就的“博雅君子”,不是打躬作揖,不是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能,而是培养出自身的气质、眼光,以谦虚和理性的态度处事,同时能容忍个人理性之不足的人生境界—众人的理性合一,就是很大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