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静宁按:周嫦,1929年生,留苏副博士,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植物发育生物学家,为中国科学院杨宏远院士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并组成闪光的学术共同体。周嫦因脑血栓致偏瘫,学术研究仍在继续,并使潜在的文学与艺术才能得以展示,后出版科普、文学作品。
我有幸读到周嫦教授的《病后杂感》一书,它虽然是一本非正式出版物,我却被它深深吸引和打动,全书以朴实无华、清丽动人的笔触,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展现着,一个优秀的女生物学家在面临突然而来的疾病灾难时的精神世界,向命运挑战的勇气和不断升华的人生转折。
这本书由作者的志同道合的亲密伴侣杨弘远院士作序;由73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正文的6大部分:直面沉疴、与花相伴、与书结缘、关注社会、他山之石、鹤发童心;最后是精美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彩色左手临摹画(16幅),分别题名为:花鸟报春、蝶花弄影、垂珠滴滴、海棠灼灼、紫玉丁香、芦雁野趣、弱肉强食、自得其乐、依依相伴、雀跃欢腾、衷心祝愿、节日快乐、同唱一曲、童稚年华、怡情山水、落霞晚照。书的整体水平表明作者有很好的文学、艺术素养。虽然作者的初衷只为了私人间交流和给后代留个纪念,但它丰富的内容,简洁流畅的文笔,蕴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已远远超出‘病后杂感’的框架,不仅对老人、病人,而且对所有追求人生美、人性美的人均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启迪意义。
周嫦的篇篇文章所以打动人,贵在真情流露。1994年当脑血栓中风疾病来临,医生无情地宣布:“你的右手是废了,右脚能跛着走几步就算不错了”。再坚强的人也难以承受这重锤猛击,漫漫寻医路换来的是一次次的灰心失望。事情似乎已经到了康复无望,求死不得的境地……出于自己一贯认真的人生态度,惟有冷静地面对现实,不委曲,不抱怨,不胆怯,不自卑,不断调整心态, 以非凡的毅力,另辟蹊径“开发左手”,并以艰难的步履锻炼走路,以坦荡的平常心态与大家自然交往。不久就再度握笔,在博士生指导与各项业务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能。最可喜的是,她与杨弘远院士共同编著的、汇集了他们一生的研究成果的《植物有性生殖实验研究四十年》的鸿篇巨制,她也能承担部分工作,体现了她一贯的奋斗不息的坚强意志,为她的人生轨迹画下了亮丽的一笔。
重病改变了作者的生活轨迹,美好的精神世界让人心潮起伏。书中谈及左手习字的艰难、成功与喜悦,令人惊喜、赞叹和钦佩。左手习字已成为科学家周嫦向命运挑战、释放心中积虑,打开一扇扇交往倾诉之窗,编织亲情、友情纽带,直至溶入社会、关注社会的强有力的工具。正如杨弘远院士所说:“也许是左手锻炼有助于开发右脑功能吧,文学和美学潜能逐渐被调动起来”。是的,从最初的歪歪扭扭的铅笔习字,到本书收集的73篇具有文学意味的创作,其中竟有近三分之一见诸于光明日报、长江日报、芳草、红枫等报刊,这是谁也不曾料到的。
以最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珍惜生命,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经过大劫后身心的双重磨练,平和的心态使周嫦又开始了井然有序、丰富多彩的生活。彻底抛弃了过去仅仅忙于科学的那种“干面包”、“连轴转”的生活模式。领略到写作的冲动与乐趣,展现出一片绘画新天地,欣赏音乐,鉴赏文学,种植花草……还轮椅走磨山,北京一日游,再度漂洋过海赴美探亲,享受天伦之乐,借鉴他山之石 。精彩的外面世界,心旷神怡的感受又提供了写作、绘画的源泉,对生命、自然、艺术之美的领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这一切,构成周嫦经久不衰的美丽人生画卷,成为珞珈山夕阳红园地中的奇葩。
肖静宁于珞珈山麓2003年2月13日
附注:本文原载《武汉大学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转载。(具体日期、版面未记下来,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