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非:“一带一路”创新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模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18 次 更新时间:2017-07-26 20:43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全球治理   国际合作模式  

何亚非  

今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的最大成果是,凝聚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如何应对全球化新时代巨大挑战的广泛共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新起点上,从中国国内治理的成功经验出发,面对全球化“碎片化”日益严重、“逆全球化”的民粹主义上升,就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根植于中国思想的“全球公共产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一带一路”倡议。

从2013年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建设“一带一路”,到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从坚持G2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首要平台”作用和去年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就改革全球治理凝聚共识;从提出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为基础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建设“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共同体,到今年初在达沃斯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就创新全球治理已经形成了系列思想。

这既为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提出了指导思想、核心理念和具体路径,也为创新全球治理思想和模式提供了“全球公共产品”。这些思想和理念源于积淀深厚的中华文明,又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全球化巨大变化的现实,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一脉相承,是后者的哲学升华,而“一带一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两者是“道”与“路”的关系。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发展的目标,也是中国创新全球治理思想和模式的目标。“一带一路”体现全球化“普惠、公平、共享”精神,能让相关国家人民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也是全球化主人和推动力量。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G20、金砖国家机制或者上海合作组织,无论是建立全球伙伴关系,还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就全球化新时代提出的全球治理新思想、新方案,都把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目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博弈处于十字路口,西方“经济新自由主义”日落西山,全球治理呼唤结构性改革、新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创新国际合作的模式,是希望各国能“平等相待、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富裕”。“一带一路”融合了“中国梦”与“世界梦”,体现了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高度一致。习近平主席说过,“一带一路”是各国人民的大合唱,不是中国的独唱,是建设“百花园”,不是中国的“后花园”,其深刻含义就在于“一带一路”需要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

全球化要沿着正确的道路继续前进,就不能成为少数国家、少数跨国公司和利益集团的特权,开启全球化新时代,人民利益和幸福感要始终放在第一位。

“一带一路”倡导新国际合作模式,提倡文明融合,希望克服全球化的负面因素,化解“逆全球化”思潮和民粹主义负能量,推动全球化及时调整方向,扩大全球化民意基础。

二、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将有助于推动更加“开放、包容、平等、合作”的全球化进程,提升开放与合作水平,扩大开放与合作范围。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的开放,而开放将促进一个国家的强盛。中国在全球化新时代将坚定不移的继续对外开放,向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开放,构建中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以填补世界经济的“洼地”,并推动全球治理加快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变。

“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开放和合作,首先是亚欧大陆海陆通道互联互通,将带动亚欧不同文明相互融合,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这也将为世界和平和经济增长提供十分强劲的新动力、新动能。

传统意义的全球化以减让关税、建立世界市场为主要目的,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一般在5%左右,而“开放、包容、平等、合作”的全球化新时代通过“软硬”互联互通将使全球经济增长10%至15%。

金融通过支持、引导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开放与合作,主要作用是促进货币流通,拓展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目前看,多边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建设筹集专项资金已经有起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等新兴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纷纷成立,还设立丝路基金作为“一带一路”专项长期开发投资基金。亚投行2016年为7国9个能源和基建项目贷出17.3亿美元,撬动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125亿美元,PPP模式成功实施;丝路基金投资领域集中在水电、天然气等能源领域,实际投资额2016年底约达40亿美元;金砖国家开发银行2016年10月联合俄罗斯直投基金和中国能源工程集团,也开始涉及投资项目。同时,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范围扩大,丰富了人民币业务,“一带一路”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载体和路径。目前,中国与28家央行签署互换协议,涉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18个,达1.4万亿元。

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国内治理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应对全球化新变化的解决方案,既有理论创新,也有实践根基,操作性强,并非无本之木。

中国几十年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中国坚持走有别于“经济新自由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并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可靠、有效的政治制度作体制保障,市场经济和政府调控两手并用,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又确保社会公平。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系列创新全球治理的新思想,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观和“天下观”:

一是中国新大国观。中国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其强国之路受到高度关注。近年西方关于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发生冲突、“修昔底德陷阱”难以避免的“预测”不绝于耳。

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中国不会走传统大国崛起老路。中国倡导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其强盛路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合作共赢”的新路。

二是中国新发展观。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安全彼此倚重,文明相互融合,从利益共同体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其间有曲折和反复,但大方向不会变。

“一带一路”倡议表明,中国希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动合作伙伴共同发展,扩大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加深文明融合,特别要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实现工业化,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问题。

三是中国新国际合作观。“一带一路”倡导以平等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为国际合作基本原则,各国在相互尊重发展战略和文明差异基础上全面合作。

国际关系民主化需要建立发达、发展中国家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贸易、投资“平地”。为此,“一带一路”既强调“南北合作”,也重视“南南合作”,符合世界格局变化大势。

四是中国新国际秩序观。“一带一路”创新全球治理,希望国际秩序与时俱进,凸现中国作为国际秩序建设者、维护者、贡献者的大国风范。中国既努力维护国际秩序,又呼吁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决策权和话语权,使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公平、合理。

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跨意识形态、跨区域、跨领域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对全球“善治”(Good Global Governance)将做出新的贡献。

四、“一带一路”带来的“新丝路、新发展、新格局”,有三点值得重视:

一是“普惠性”对战胜“逆全球化”的重要意义。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给出的强烈信息是,要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中国帮助非洲发展的思路也体现普惠性。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非提出中国帮助非洲发展“十点计划”,实现工业化放在首位,西方强加给非洲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二是加强全球宏观政策协调,实现联动发展,克服世界经济失衡问题。世界经济是“一盘棋”,需要协调与合作。“一带一路”希望共同发展、合作发展、共享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跟上全球化步伐,适应全球化变化,提供绝好平台。 “一带一路”在推进国际合作中,突出各国发展战略对接的重要性。去年G20杭州峰会确立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并把发展议题列入议程,都为各国经济联动发展提供路径。

三是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时,中美发挥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两国要顺应全球化趋势,反对保护主义,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中美在双边贸易和全球治理中加强合作,将提振全球市场信心,减少风险。前不久,中美就双边贸易安排达成初步协议就是例证。

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是规则制定。“一带一路”同样涉及国际规则制定,是提倡共同发展,还是搞“自己第一”?中美相向而行对双边关系有利,也利在世界。


文章选自人民政协网,2017年6月27日



    进入专题: 一带一路   全球治理   国际合作模式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525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