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读《中国生态环境危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9 次 更新时间:2017-06-18 15:41

进入专题: 生态环境   环境危机   蒋高明   农业   科学主义  

江晓原 (进入专栏)  

□ 江晓原  ■ 刘 兵

□ 讲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书,其实并不多见。现在蒋高明教授的这本专著,我认为应该是近年国内这方面著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本。

我想先指出一点:作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员,蒋高明教授是具有合格的专业背景的。考虑到有些人些经常要质疑别人发言的“资格”、又总是在西南水电开发或转基因食品等问题上站在环保人士对立面,指出这一点或许并非毫无意义。

前些时候,因为日本福岛核电站的辐射泄漏污染问题,媒体在采访时问我:为何在书店很少找得到关于核辐射、核电站泄漏危害等方面的科普书(后来当然有不少出版社一拥而上炮制出许多“急就章”来)?我告诉他们,这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认为这类书籍不在“科普”的范畴之内——“科普”就是要对科学技术歌颂赞美。切尔诺贝利通常不是“科普”的话题,它只是“环保”的话题——即使在这样的话题中,也要大讲核电站如何“清洁”、“高效”、“无污染”等等。

与上述情形相仿,中国生态环境危急,也向来只是“环保”的话题。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环保人士”与科学主义的对立和冲突,可能是最为明显的。前些年那场关于要不要“敬畏自然”的争论,就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对立和冲突。现在我们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一书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不敬畏自然的人仍然大占上风。


■ 我知道,在我们这里,有关环保的许多话题,特别是关于环保方面有关“问题”的话题,经常是非常敏感的。本书虽然所依据的主要资料来源基本上是公开发表的材料,但综合写成一本比较全面的总结,就像作序者田松所言,仍然令人“感到震撼”!

如果就“科普”来说,环保方面的话题经常处于一种比较例外,也内在地具有矛盾和冲突的境地。一方面,就像你所说的,传统中的科普通常是要对科学技术歌颂赞美,这主要体现在传统的环保科普特别关注那些具体的环保科学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从一些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社会、政策和文化研究中得出的结果,即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恰恰因为超出了传统科普的范畴,因而很少被提及。所以我们绝对可以说,蒋高明这样令人震撼的著作,才恰恰是目前环保科普中最为缺少也最为迫切需要的作品。


□ 本书虽然基本上没有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危急状况开出什么药方来,但全面揭示出问题之严重,揭示出我们所面临的局面之危险,就已经是对当下社会的一项重要贡献了。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现在国内对环境问题忧心如焚的人士固然有不少,但另一种声音却也不时能够听到,诸如“中国的环境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许多问题发达国家也同样有”、“毕竟还是发展更为重要”等等。你觉得《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能在多大程度上构成对上述观点的有力反驳?


■ 我认为无论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这本书的书名,还是从书中内容所反映出的作者的立场,都是对否认中国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观点的有力反驳。

这本书中的一些分析,也更让人明白我们现在之所以会面临这种危急的背后原因。例如,在政策与实践基础方面的,关于现在主流认识上的“GDP崇拜”;在法律与规章的操作层面上,之所以企业会不怕处罚而公然违法排污的得失分析等等。其中,对于在传统中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甚少的少数民族在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的赞美,则体现出一种与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实现“现代化”才是发展目标的强烈对比,而这当然也是与主流的发展观相悖的,这不仅是一种非主流的发展观,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重新认定。

作者蒋高明除了你在开头部分强调的专业背景,并相应地从事有关研究工作,他还身体力行地具体进行生态农业的实践活动,并在其中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诸如有机的生态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相比的实践可行性和优越性,这也是对于以往人们无条件地作为科学技术之正面作用面赞颂的的农业绿色革命的某种否定。随着现代化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所带来的,恰恰是一种与传统农业相比更不健康的环境!


□ 以前在传统“科普”书中经常被赞美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即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农业薄膜的所谓“现代化农业”(工业化农业),在本书中被揭露出了狰狞的本来面目。现在中国每年有约50万吨废弃的农业薄膜残留在土壤中,而使用的化肥是40年前的55倍,作者估计,中国每生产9斤粮食就要消耗1斤化肥。这些化肥最终都进入了土壤、空气和水中,所以现在中国人不仅要“吃”化肥,而且要“喝”化肥,这就是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带来的苦果。作者愤然质问:“难道当代中国所谓的农业科学家不感到羞愧吗?”

可是在我们日常看到的关于“农业革命”的所谓“科普”作品中,农业“第一次绿色革命”仍然是被讴歌的对象——这些鹦鹉学舌的作品当然也不会忘记接着憧憬所谓的“第二次绿色革命”。比如以现在网上最容易查到信息为例:“百度百科”的“绿色革命”条目,就是这种传统“科普”的典型样本。面对这种“科普”,总是不免让人联想到哈耶克那本名著的书名——《科学的反革命》!


■ 你所说的这些,确实正是现实中最为迫切需要的“科普”,而这又涉及到我们一直在说的科学主义问题。不过,中国科普领域中那些坚定的科学主义者们,在一方面宣传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好处的同时,自己也不会不吃不喝,而在这种意义上,他们也同样无法逃脱“身受其害”的命运,而在某种程度上,自己的鼓吹,不也在某处意义上成为让自己更为受害的“帮凶”吗?

最后,我们可引此书封底罗伯特·肯尼迪的一段文字作为总结:“国内生产总值(GDP),并没有考虑我们孩子的健康、教育质量或者游戏的快乐;它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也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公务员的廉正;它既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尽管它衡量一切,却并不包括那些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另一些同样也十分重要的东西。”

这才真正是为了我们当下的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而需要的环保科普观点!

载2011年7月1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106)

进入 江晓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生态环境   环境危机   蒋高明   农业   科学主义  

本文责编:jiangxiaoyu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70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