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国人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化新趋势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85 次 更新时间:2017-05-16 10:09

进入专题: 价值观   社会心态  

周晓虹 (进入专栏)  

新的时期,尤其是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进入新阶段之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的嬗变有哪些新的趋势呢?

第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而成熟,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将进一步提高。

社会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社会心理结构系统,是因改革开放而生的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这一概念本身就产生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因为改革开放,因为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转型,社会利益格局重组和利益关系变化,以及利益分配方式改变;也因为改革开放,新的社会或利益阶层出现了,不同阶层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了。这一切都使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受到冲击,导致了人们的精神震荡和心理失衡,所以在1978年至1989年间的改革初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剧烈的动荡。但是,自1992年后,尽管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前10年,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改革或变化,这些改革或变化在造福一大批人的同时也影响到一部分人的生活,但整个社会却并未因此出现危机的征兆。可见,中国人社会心理承受力的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二,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对各种外来文化和其他亚文化的接受能力也不断提高。

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转折过程。和1840年的被动开放不同,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高涨,然而这种积极的接受态度在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使馆以及日本首相三番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后曾出现了短暂的变化;但2008年后随着奥运会和世博会在中国召开,中国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对外民族的文化接受形成了相映成辉的局面。2000年对中、日、韩三国青年社会意识的一项比较研究表明,同日、韩两国青年相比,中国青年不仅具有高度的民族认同感,而且具有较为强烈的为国家富强做贡献的愿望。相似的多元文化心态也表现在代与代之间,我们的研究发现,同改革开放早期年长一代和年青一代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相比,现时的两代人之间已经形成了更为融洽与和谐的代际关系,一种被我们称为“文化反哺”的代际沟通方式正成为中国社会代际沟通的桥梁。

第三,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主动和积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主流国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人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2000年进行的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市民的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国人对新世纪的中国发展充满了信心。中国人自信心的提高,并不仅仅是精神嬗变的单纯结果,更是以中国社会30多年来的经济变革和国力增强为基础的。中国经济经过连续30余年的高速增长,早已摆脱了“短缺经济”时代的困窘,成为GDP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庞大中产阶层正在形成和壮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政治参与方式变得理性而多样化。十八大之后的从严治党和铁腕反腐,以及一个个大小“老虎”的落马,普通民众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第四,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具有世界意识,其精神生活的全球化特征日渐明显,风险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平等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及对他文化的宽容意识逐渐养成。

经济全球化和先前中国社会单纯的向外开放不同,它是在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通过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交流和互动,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与生活样式成了全球通行的标准样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会更为普遍;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及因这种认同而生的民族文化的复兴也会日益昌盛。可以相信,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都使得中国社会不可能重新走向闭关锁国的回头路。在未来中华民族实现自己渴望已久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一定会更为自信而成熟。



进入 周晓虹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价值观   社会心态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432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北京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