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举世瞩目的中美元首会晤中,双方同意在贸易投资领域深化务实合作,同时妥善处理经贸摩擦;用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在4月7日新闻发布会上的说法,中美双方已达成共识,将确定一个为期100天的对话过程来讨论双边贸易问题。这个外媒称之为“百日行动计划”的双边经贸对话要想成功,关键在于寻找双方利益的契合点,而中国扩大进口美国石油天然气就是这样一个双方利益的契合点。
就能源市场而言,作为全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中国利益在于获得稳定、廉价的进口能源供给,特别是要最大限度缩小、消除中国能源价格与其它主要工业化国家能源价格之间的差距,从而在源头消除开放经济环境下可能损害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力的因素。作为兼具世界数一数二石油天然气生产国、最大消费国双重身份的美国,美国的利益在于既要保证价格足以使其油气生产企业能够可持续运营,以确保其“能源独立”,又要为其下游产业、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廉价的能源供给。中国扩大进口美国石油天然气,恰恰有助于同时满足中美双方的利益。
对于中国而言,为了改善自己在能源进口贸易中的谈判地位,中国需要推进油气进口来源和方式多样化,管道油气和海运油气并举。而且,如果说小进口国无法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那么,作为一个进口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大进口国,中国完全可以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这样,在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已于去年中期投入使用、美国原油和液化气能够以有竞争力成本进入东亚市场的情况下,增加从美国这个新供应方的进口,毫无疑问有助于遏制传统供应方的要价。
特别是天然气贸易,输气管道固定资产投资浩大,涉及规模巨大的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而提高了其复杂性,且因资产专用性强而更容易遭到途经国家不可预测风险因素干扰;液化天然气(LNG)则不涉及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资产专用性相对较低,运营相对灵活,因此,进一步扩大液化气进口对中国改善天然气贸易地位不可或缺。在全球市场上,由于管道天然气出口国要价过高,且围绕管道走向的政治斗争不确定性过高;天然气液化技术的进步则在快速降低其成本,提升其与管道天然气的竞争力;结果是液化天然气市场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天然气市场总体增速。而由于国际天然气市场长期存在“东亚溢价”,东亚市场天然气价格高时甚至可达北美市场3—5倍,进一步刺激了东亚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快速增长,目前,在中国等东亚经济体天然气进口贸易中,液化气所占地位已经大大高于其在全球天然气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如果中国能够从美国这个国际天然气市场的价格洼地大量进口液化气,一方面有助于压低包括中国在内东亚市场天然气价格,另一方面将有助于抬高美国国内市场过低的天然气价格,中美能源价差缩小、甚至消除,既能减轻、消除中国制造业的能源成本劣势,又能削弱中国制造业向美国转移产能以获取其廉价油气能源、原料供给的动机。
那么,扩大对华油气出口是否就会因此而损害美国的利益呢?不是的,中美油气贸易不是这样的零和博弈,美国也会从扩大对华出口油气中获取多方面收益。显而易见的收益是大幅度增加油气出口收入,美国经济界对此期望不低。前几年,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就断言,由于“页岩革命”,油气出口将成为美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如果不能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美国油气出口增长前景就是黯淡的。
其次,打开规模巨大的中国出口市场,美国油气产量增长,将有助于分摊油气产业巨大的固定成本,进而降低美国油气产业的平均成本,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和收益能力。对于石油天然气这种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言,这一点非常重要。
同时,对于美国而言,也不是国内油气价格越低越好,因为过度的低价将导致其国内油气生产企业难乎为继,最终损害其“能源独立”战略。通过打开中国出口市场,抬升美国国内油气价格,有利于保证其油气企业可持续运营。
在实践中,中国进口美国原油数量已经猛增,从而收到了抑制亚洲市场油价、扩大美国出口、减少美国过多原油库存的效果。根据美方4日发布的数据,中国2月共从美国进口808万桶轻质原油,几乎是1月的4倍,推动美国原油出口量在2月创造了3120万桶的纪录,而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加拿大2月从美国进口原油量比上月锐减20%,只有684万桶。主要是由于中国进口增长,预计今年美国原油出口将高于2016年;鉴于美国原油储备数量已经攀升至5.34亿桶(美国政府最新数据),为1982年以来最高水平,打开中国销售市场对该国石油产业堪称至关重要。
本来,欧佩克国家实施减产协议,使得作为亚洲基准的迪拜原油价格超过了美国原油,根据英国PVM石油经纪公司发布的即月掉期数据,今年迄今西得克萨斯中间基原油(WTI)每桶价格比迪拜原油(其质量级别低于WTI)平均低50美分,而在2016年,WTI价格要比迪拜原油高2.43美元;但随着中国从美国进口原油激增,沙特已经降低了将于4月销往亚洲的部分原油的定价。面对中美启动新一轮经贸密集磋商、中国从美国进口油气可望持续显著增长的前景,其它能源输出国需要铭记,作为一个进口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还在持续快速增长的大进口国,中国完全可以兼顾进口规模效益和进口来源、方式多样化。在中长期内,任何一个大供应方如果忽视了这一点,企图向中国索取过高的要价而反复拿捏中国,结果都只能是“五心不定,输个干净”,使得自己在这个增长最快、未来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市场上自我边缘化。
1973年,欧佩克国家供给了西欧能源消费的93%;由于阿拉伯国家对西方一度实施石油禁运和油价暴涨,到1983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63%,欧佩克占西欧石油进口总量比例下降到了45%,来自北海、墨西哥、苏联等地区的油气取而代之。[①]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延续逾15年的熊市中,欧佩克国家创巨痛深,在主要能源市场上地位大幅度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美国油气进口增长、特别是液化天然气进口增长将带来一系列产业链投资机会。由于天然气是未来至少五至十年内我国消费和进口增长最快的能源,天然气产业链投资潜力巨大,管道和液化气码头等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自不待言,属于制造业范畴的投资机会包括天然气管道钢材、管道运输设备、天然气液化设备、液化天然气船制造、车船液化气发动机、车船液化气动力改造,等等。对于来自油气产业之外的投资者而言,还有一种潜在投资机会在于同自贸区发展相结合,借鉴和发展国际上已经相当成熟的船舶投资运营模式,开展液化天然气船舶投资。这一构想如下:
个人/机构集资投资液化天然气船舶,建造新船或购买二手船均可视情况而定。建造新船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国际造船市场产能过剩、价格低廉的机会“抄底”,且我国政府对建造液化天然气船这种技术含量最高的民用船舶提供补助;购买二手船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快拿到船只。我国上海、广东、天津等自贸区则积极争取开办离岸公司、离岸船舶注册业务,争取在单船公司制度方面领先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液化天然气船投资者在自贸区离岸注册船舶,或注册离岸单船公司,开展运营。投资者可以自营获取运费收入;也可以与招商局、中远等国内外专业大型航运公司合营,合营方式之一是委托对方管理船舶运营,对方收取管理费,投资者获得运费收入;或是签署租赁合同,投资者获得专业大型航运公司支付的租金收入。
对于投资者而言,上述构想拥有以下突出优点:首先,船舶投资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运营模式,可以直接借鉴引用。其次,集资投资船舶,大大降低了投资门槛。第三,在中国国内自贸区离岸注册船舶,或注册离岸单船公司,既能享受离岸金融的便利,又比在海外离岸金融中心注册能够得到本国的更好保护。第四,投资者持有的是离岸单船公司股权,未来有需要时可以在国内多层次产权市场上相对便利地转让,退出渠道相对畅通,降低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在上述进程中,投资者可以注意招徕北美、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卡塔尔、伊朗资本参与这类离岸公司。其中,日本、韩国与中国是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气进口国,也是天然气进口价格最高的国家;俄罗斯、卡塔尔、伊朗组成的天然气卡特尔控制着当前的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价格;北美、澳大利亚则是新兴液化气出口国。通过这种合资方式,中国可以与利益相关国家形成利益共同体,无形之中减少天然气贸易和投资中的潜在摩擦风险,聚合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
对于我国自贸区而言,开辟上述离岸船舶注册业务、建立单船公司制度不仅有利于给自身开拓发展机会,也有助于解决国家经济问题。我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造船大国,也拥有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远洋船队,但我国远洋船队过半数在境外注册方便旗,不仅有“肥水外流”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安全存在潜在风险。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我国对航运企业征收税负太重,体现在购船关税、营运税费(包括营业税、所得税、车船使用税、城建税、教育附加费、印花税等)等方面,中资船东购买国际船舶在国内登记,需要缴纳27%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远远高于其它航运中心。同时,我国船舶登记制度复杂。在船舶登记上一直遵循严格登记的传统,虽然有利于保持国内航运业秩序,但在方便旗制度普及的今天却造成了船舶营运成本增加。我国船公司从筹建到船舶登记一般需要62个工作日来完成所有权登记、船籍登记等10道手续,在香港办理只需要两小时。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自贸区积极开办离岸船舶注册业务,在单船公司制度方面领先发展,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2017.4.11,仅代表个人意见)
[①]【美】卡罗·A.达哈尔:《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政策与利润》,第222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