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欲望的短视:社会中的“矛盾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22 次 更新时间:2017-04-16 02:09

刘晨  


《别让你的欲望伤害别人》在开篇中谈到:“记录片《牛仔裤的代价》以德国人的视角呈现出了广东新塘这一个牛仔裤之都生产的过程。”其中最后一句,可谓是点睛之笔——“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欲望负责,尤其是当欲望伤害了别人的时候。”保罗·罗布茨的这本书也是强调了这一主题。在笔者看来,它是一本比较通俗和重要的读物,其主要描述与论述的是国家生活中的“矛盾”逻辑。这种“矛盾”的背后反映出来的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去行为某事的时候,反过来这件事情所产生的危害甚至比我们所获的的回报还要多。这种“张力”的背后恰好需要我们反思我们的行动逻辑。进而,这本书的副标题也就拟定为——“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短视?世界越来越极端?”,这种“短视”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保罗·罗布茨的这份担忧——我们该如何做为好?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同样,把这样的追问如果放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与政治浪潮中,答案也是一目了然的,即人类在“非理性的疯狂”后所应背负的代价与后果。这种疯狂,其实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早已经谈到,他说:人类会被技术所绑架与限制。果不然,现在这样的情况可谓是日益严峻,人们却“无可奈何”。


《冲动的社会》(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版)分别谈到了“自我社会”“镜中的裂痕”“我们的社会”。其中,罗布茨在本书罗列了一系列因为冲动而发生的“现象”与“问题”,例如我们已经步入到了“自我中心”的社会当中(第VI页),但是,“我们日益增长的自我中心意识正在摧毁战后(二战—注)时代的理想主义与信念”(同上)。还有,“如今,个人的自私想法会变成这个社会的共同想法。政府、媒体、学界,尤其是商业界,曾经帮助我们平衡对即时自我满足的不当追求,如何他们自身却越来越沉醉在这种自私的追逐中。一个又一个板块在这种文化中沦陷,不管在大的尺度上,我们的社会都日益变成一个追求即时满足的社会,却对这种追求的后果不加考虑,这就是我们目前生活于其中的‘冲动的社会’”(第VII页)。由此看来,其实罗布茨所希望谈及的“道理线条”已经很清晰,即“冲动-满足与放任-危机”。而我们所犯的错误是,没有太注重后者,而是在私欲中寻求自我满足,而导致人类“在劫难逃”。


进一步说,正是因为人类的某些方面“不注重”,所以“我们的经济出现严重了危险的失衡现象,随着我们从生产者经济转向消费者经济、私人商品的产出越来越多,而公共产品越来越少,甚至严重不足。”(第14页)而“如果不重新调整,社会的经济利益将缓慢,并且将被个人利益所侵占”(第15页),届时我们又靠什么在这个国家过活?难道仅仅是齐美尔所说的“货币”吗?


同样,1987年的美国社会,尤其互联网的推动与电脑化的信贷条件过于宽松而产生的信贷泡沫终于导致股市崩盘。“高科技市场存在很多我们并不了解的风险”(第47页),而这样的风险背后的“不确定性”导致我们失去生活的准心而显得在“孤独狂欢”后,不得不陷入“集体的被动”。


为了拉动经济发展,鼓励人们使用“信用卡”也是危机四伏。“索曼怀疑消费者大脑中某些功能导致大家不能用对待现金的态度来对待信贷,他采取了实验设计来考究这一问题(本书中有大量的案例讨论,阅读性极强),最后发现:信用卡让我们摆脱了花钱的内疚感,···且作为一种刺激消费的工具,信贷出现大规模增长,但是有的人却还不起,甚至还有人说‘我已经好久没有还债了’,无论银行怎么催我,我都没有,银行能拿我怎么办?”(第55-79页,第97页),这样的“跨期选择”(第57页)就会导致我们在国家生活中变得“不在意消费的耻辱文化”,甚至觉得“欠债不还,‘天经地义’”,这种做法无疑改变了我们的传统,也让经济陷入“被动”,甚至危机当中。可是,当每一个人不在意之时,国家所鼓励的刺激消费不但没有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而被这种消费模式所伤害,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所以,“理智化的自我利益”(托克维尔,第121页)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美国社会当中,都应该知道何时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来拯救其他人,否则美国社会与经济就会陷入困境当中,而缺乏生产力与发展动力。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这样的“提醒”在《冲动的社会》当中还有很多,例如在“第八章:永恒的战争”之中也有谈到,当时美国社会陷入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中,共和党人为了反对奥巴马的的大部分政策(例如医疗改革计划),而之前默许“茶党”组织对奥巴马进行强烈的反击,这样的“支持”一直到2013年10月,共和党才松口,否决了“茶党”的要求,但是这种抗议的代价是美国政府之前关闭政府大门16天,使得本来就很脆弱的美国经济复苏受到了更严重的威胁。(第211页)还不止于此,这样的党派之争的战火,在作者看来无异于“自杀”,“更为可怕的是,国家的政治体系在面对这一问题的时候,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和意愿”,在此,我们看到了“冲动社会的悲剧”。(第213页)


从本质上说,因为各种“自己的利益盘算”而导致合作的流产或只是在乎个人利益的欲望满足是当前我们这个社会短视的主要原因,这样的短视所带来后果我们在上文中已经看到,却在很多时候显得束手无策,到底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还是文化引导中出现了“误判”?事实上,这些代价我们又不是不清楚,也不是依靠人类的理性设想不到,但是我们为何就要眼睁睁的看到风险埋伏在我们身边而不去及时的消除呢?或许这与乔治·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所说的“搭便车逻辑”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人在于个人的时候,其他人的“死活”那就不是个人的事情,却是政府的事情,社会却又是多人而组成,所以政府的风险控制并不能完全依靠权力这一单核的因素去加以解决,反过来说,政府也会因为集体的失控而陷入困境之中。


于是乎,“只有在为某种更伟大的目标奋斗和服务时,个人的自由和权力才能真正的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便迈出了反叛冲动社会的第一步,因为我们拒绝了支持冲动社会存在的核心理念——短视的、自我沉醉的、破坏性的现状是整个社会的最优情况”。(第298页)这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放弃的关于自我的东西,而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的“理性原则”,否则我们就会困顿于自我的冲动行为与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矛盾”社会之中。且这样的矛盾主要凸显在“欲望满足”却“伤害巨大”。在本文看来,“爽一时”并非是良策,而“细水长流”的社会健康运行,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


可惜的是,《冲动的社会》虽然用了大量的论据来证明“自我利益的理智化”如何如何重要,却从制度与文化的角度,以及个人方面,为提出一份合理的、有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味的采取“现象-问题”的逻辑论述,虽然细节上我们的确认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去解决却又是一个明知故问的难题。尤其是,我们虽然都懂,但是大家为何都不去做?如罗布茨所说的“放任自流”,那么结局可想而知,我们还是会困于“欲望沟壑”之中而无法“自拔”,进而导致“国家-社会”都会陷入危机之中。


最后,在本文看来,理性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如何去完成康德所说的“实践理性”恰好是这个市场经济时代需要解决的难题。在制度、文化与个人的层面去思考,或许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理性”的启发。否则,“非理性的人”(卡西尔,2012)还会继续伤害国家及其生活,“矛盾”的逻辑还将继续发生。


2017-4-1


《冲动的社会: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短视,世界越来越极端》,保罗·布罗茨(Paul Roberts)(著),鲁冬旭 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版,定价:49.00元


作者系澳门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98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