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迪克:科幻江湖的悲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00 次 更新时间:2017-03-12 21:02

进入专题: 科学外史   银翼杀手   科幻小说   科幻电影  

江晓原 (进入专栏)  

生前潦倒的菲利普·迪克

艺术家、小说家、学者,这三类人的人生,通常都难逃如下四种组合:一、生前身后皆寂寞;二、生前身后皆荣耀;三、生前寂寞,身后荣耀;四、生前荣耀,身后寂寞。第一种正是绝大部分人的宿命,无需多言;第二种是少数人的幸运,比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类;第三种的典型代表是梵高;第四种人通常善于经营自己的人生,故得以生前享受荣耀,但实际成就有限,身后很快被人遗忘,终究难免寂寞。科幻小说作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1928~1982)无疑属于上述组合中的第三种人。

迪克是一个早产儿,而且出生在一个相当糟糕的美国家庭,出生三周,他的孪生妹妹就因电热毯烧伤而死于襁褓之中。他五岁时,父母因父亲调动工作发生争执,其母拒绝随他父亲赴任,决定独自抚养迪克。迪克小学时经常逃课,成绩平庸,和写作有关的课程只能得C(这是最低的及格成绩)。他进过大学,读德语专业,但很快就辍学了。此后当过一个音乐节目的DJ,1952年他售出了他的第一篇小说,于是开始了全职写作——估计是被迫的,因为他找不到什么固定的工作。1950年代他贫困潦倒,甚至缴纳不了因在图书馆借书逾期而产生的罚款。

1963年迪克因长篇小说《高城堡里的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得了雨果奖的最佳小说奖,这虽是科幻界的大奖,但科幻本身仍是相当边缘的,迪克的小说仍然只能在廉价的出版社出版,1960年代仍不是他的黄金岁月。这一时期迪克还因参与反对越南战争的活动而被联邦调查局列为监控对象。

迪克结过五次婚,次次以离婚收场。他终身贫病交加,酗酒、吸毒,欠债。科幻作家海因莱因(R. A. Heinlein)爱其才,不时帮助他,有一次迪克欠缴税额颇大,束手无策,海因莱因帮他缴了税,让他感激涕零。53岁那年,迪克在贫病中死去,他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将他葬在夭折的孪生妹妹一旁。


身后他的小说成为科幻电影的宠儿

迪克死的那年,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第一部电影上映——即著名的科幻影片《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本来这是他“守得云开见月明”的开端,可惜他死得太早,见不到自己身后的荣耀。

《银翼杀手》根据迪克1967年的中篇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onic Sheep?)改编。改编成电影时,从别处买来了一个标题Blade

Runner的使用权。按照字面意思,这个片名应该译成《刀锋行者》,现在常用的中译名《银翼杀手》据说来自台湾,显然不是确切的翻译。不过流行既广,也就约定俗成了。

《银翼杀手》上映之初,恶评如潮,既不叫好也不叫座,连饰演男主角的哈里森·福特也不以出演此片为荣。然而二十多年后,《银翼杀手》的声誉却扶摇直上,成为科幻影片中地位极高的经典,2004年英国《卫报》组织60位科学家评选“历史上的十大优秀科幻影片”,它竟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银翼杀手》先后已有7个不同版本,最后发行了导演斯科特的“钦定”最终版本。

《银翼杀手》是一个“三观尽毁杀人夜”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一昼夜中。

 当时人类已经掌握了“仿生人”(Android)技术,Tyrell公司研制的仿生人仿照人类精英复制,不断更新换代,到Nexus-6型的时候,即使被放到人类中间,也已经出类拔萃了,个个俊男倩女,而且综合能力和素质极高。不过即使已经如此优秀,它们仍然没有人权。仿生人被用于人类不愿亲自从事的各种高危险工作,比如宇宙探险或是其他星球的殖民任务。而且只有四年寿命,四年一到即自动报废。

但仿生人既已如此优秀,不可能长期忍受奴役,反叛终于出现。人类政府于是宣布仿生人在地球为非法,并雇佣赏金猎人剿杀仿生人。这些赏金猎人就是“银翼杀手”。故事开始时,警察局长请已经金盆洗手的前银翼杀手德卡德重新出山,因为又有几个Nexus-6型仿生人来到地球。德卡德贪图赏金,遂在残破的洛杉矶城中重操旧业。

谁想德卡德在全力追杀仿生人的过程中,却爱上了一个仿生人——Tyrell公司老板的美丽秘书蕾切尔(Rachael)。她不在追杀任务的名单上,因为老板宣称她是“公司财产”。但是德卡德对自己的任务越来越困惑。在他最终完成追杀任务的那个夜晚,“三观尽毁,完全变成了一个新人”。作者迪克则表示:“在我看来,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德卡德在追杀仿生人的过程中越来越丧失人性,而与此同时,仿生人却逐渐显露出更加人性的一面。最后德卡德必须扪心自问:我在干什么?我和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如果没有不同,那么我到底是谁?”

影片《银翼杀手》省略了小说中的一些次要线索,比如德卡德和妻子之间的矛盾、领养动物或昆虫作为宠物的风尚等等(所以“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自然就没了着落)。影片强化了德卡德在追杀仿生人过程中的道德和人性冲突,最后在与仿生人巴蒂决斗时,德卡德不堪一击,完全居于下风,而此时因为四年寿命即将期满已到临终时刻的巴蒂,不仅没有让德卡德“垫背”,反而出手救了德卡德,然后说了那段著名的遗言之后死去——那段在小说中并未出现的遗言(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迄今还没人能够将它解释明白。最后德卡德带着蕾切尔不知所终。


迪克在科幻江湖上的历史地位

迪克生前贫困潦倒,但身后他的科幻小说却声誉日隆——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科幻影片迄今至少已有10部:《银翼杀手》、《全面回忆》(Total Recall,1990、2012)、《尖叫者》(Screamers,1995)、《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2002)、《强殖入侵》(Imposter,2001)、《记忆裂痕》(Paycheck,2003)、《黑暗扫描仪》(A Scanner Darkly,2006)、《预见未来》(Next,2007)、《命运规划局》(The Adjustment Bureau,2010)。他很可能已成有史以来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最多的科幻作家。截至2004年,据迪克小说改编的6部电影总共有700万美元的票房,加上后来的4部,数额当然会更大些。不过这个数字也表明,迄今为止据迪克小说改编的科幻影片都难以大卖。

总体而言,迪克的作品主要胜在思想性。而且他没有受过完整的大学教育,导致他在知识背景方面杂学旁收,这倒成了他的优点。但是平心而论,他作品中的语言偏于枯涩,场景通常残破暗淡,不易产生阅读快感。他的生前潦倒或许也和这一点有关。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F. Jameson)评论迪克时说:“他是科幻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并且他在法国知识分子中成了一个偶像式的人物,但是在大学里的英语系当中,知道他的人却并不多。”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之一韩松在迪克的小说《尤比克》(Ubik)的跋中得到旁证:韩松说自己大概到2003年才知道迪克,“后来一天天感觉不一样了。现在听说能为迪克的书写跋,能与这个牛人阴阳对话,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坐在电脑前甚至有一种毕恭毕敬感。”而亚当·罗伯茨(A. Roberts)在《科幻小说史》(A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中认为:“迪克理应比其他作家得到更为详细的解读,因为他可以算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幻小说作家。”

载《新发现》2015年第1期


进入 江晓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科学外史   银翼杀手   科幻小说   科幻电影  

本文责编:jiangxiaoyu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55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