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依赖机器人的文明都已灭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90 次 更新时间:2017-02-24 21:16

进入专题: 机器人   基地   阿西莫夫   科幻  

江晓原 (进入专栏)  

写了半个世纪的小说《基地》系列

  当年传出卢卡斯与斯皮尔伯格决定联手打造《夺宝奇兵》IV(Indiana Jones,2008)的八卦新闻时时,我就感叹过:放着《基地》这么精彩的小说,为什么不去改编为电影?这样一部科幻史诗才当得起这两位的联手打造。

  系列科幻小说《基地》(Foundation),按照故事顺序包括:“前传”:《基地前奏》上下、《迈向基地》上下;“正传”:《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后传”:《基地边缘》上下、《基地与地球》上下。可以算美国科幻作家、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最负盛名的作品。近年我红尘陷溺,俗务缠身,已经极少读小说了。但是,尽管《基地》中译本有11册之多,我居然一口气读完了。要注意我可不是什么“阿迷”,《基地》能吸引我,实在是靠它自身的魅力。

  当年阿西莫夫业余写科幻小说大获成功,遂从医学院副教授任上辞了职,全心全意过写作生涯,此后他的全部岁月都在打字机前度过。《基地》“正传”三部曲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声誉和财富,然而他却在1957年突然停止了科幻小说的写作,转入科普创作。新的写作继续为他带来声誉和财富。他的科普作品风行世界。同时他又走上电视,成为向公众传播科学的明星,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讲解员”。

  但是阿西莫夫那些科幻小说的粉丝和出版商却放他不过,一直要求他将《基地》三部曲续写下去,在停顿了二十多年之后,阿西莫夫终于再作冯妇,开始写《基地》的“前传”和“后传”,结果甚至比当年的“正传”更加畅销。例如“后传”中的《基地边缘》1982出版后,持续25周出现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

  《基地》系列第一部写于1941年,最后一部写于1992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之后,因为有传言说“基地”组织的名称和运作可能受到《基地》小说的启发(这确实有可能),《基地》再次引人注目。


科学、宗教、心理史学

  《基地》故事的场景被设定在一个遥远的未来,那时人类已经遍布银河系中的可居住行星,而日暮途穷的“银河帝国”已经有着两万多年的历史。有一个名叫谢顿的人,发明了一种“心理史学”,可以预测人类社会未来的盛衰(这至今仍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幻想)。谢顿秘密建立了两个基地,为银河帝国的崩溃和重建作准备——他要让中间这段黑暗时期从三万年缩短为一千年。

  《基地》史诗般的故事结构宏大,气象万千,据说是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触发了阿西莫夫的灵感,他让一部帝国盛衰史在银河系遥远未来的时空中全新搬演。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很有深度的思考或猜测。对于这些思考或猜测,谓之杞人忧天固无不可,谓之留给子孙后代的精神财富亦无不可。因为这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

  阿西莫夫在《基地》中似乎对科学技术仍然抱有通常的信念,他仍然尽力讴歌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力量。在《基地》的故事中,文明的衰落会导致科学技术的失传和倒退,全银河系一度只剩下基地所在的行星“端点星”还掌握着原子能技术。而基地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优势发展壮大,逐渐控制了几乎整个银河系。

  在阿西莫夫的想象中,宗教和科学技术可以相互依赖、甚至相互转化。基地对近旁“四王国”的征服就是这样的一幕:毫无武装力量的基地,面对虎视眈眈的四王国,反而向四王国提供原子能技术,但同时建立了教士阶级,教士们掌握着四王国的能源、医药等命脉,而他们都在基地接受训练,基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神圣行星”。最后,当国王们决定征服基地,出动联军向基地进攻时,联军在教士的煽动下哗变,宣布效忠于基地。从此四王国成为基地最坚强的根据地。

  上面这充满戏剧性的一幕,阿西莫夫很可能是从当年罗马教会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面对诸“蛮族”王国设法自保的历史中获得灵感的。不过,如果我们戴上“后现代”的有色眼镜,也未尝不能将这一幕解读为某种“反讽”——科学可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宗教。


依赖机器人的文明终将灭亡

  近来“机器人”话题越来越热,据说中国的机器人制造公司正在雨后春笋般涌现,珠三角地区宣称将在近期大规模引入工业机器人……。阿西莫夫自己创作过一系列关于机器人的科幻小说,他创立的“机器人三定律”甚至成为当代机器人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尽管在应用中经常会被违反),《基地》中也经常谈到阿西莫夫自己创立的“机器人三定律”,有时还要在前面加上“第零定律”,有时还认为这几条定律所针对的对象应该从人类扩展到宇宙中所有的生命。但非常令人惊奇的是,阿西莫夫在《基地》中明确表达了这样的一个信念:所有依赖机器人的文明都终将灭亡!

  阿西莫夫给出的理由之一是这样的:“一个完全依赖机器人的社会,由于极度单调无趣,或者说得更玄一点,失去了生存的意志,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这个想法是有相当深度的。它和前不久有人提出,当生产iPhone的工厂大量使用机器人后,造出来的iPhone准备卖给谁?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电脑发展的前景,阿西莫夫也有一些朴素的想法,例如他正确认识到电脑微型化也是有物理极限的:“更进一步的微型化,势必遇到测不准原理的障碍;而复杂度再增高的结果,则一定会几乎立即崩溃。”虽然这只是对于单个机器人智能的刚性制约,阿西莫夫写完《基地》系列时互联网刚刚冒头,他未能想象到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将轻而易举越过这个刚性制约。但这种结合将使人工智能变得极度危险,反而让阿西莫夫关于依赖机器人的文明终将灭亡的告诫变得更有价值。

  在《基地》的故事中,机器人已是一个遥远的回忆,因为所有依赖机器人的文明,后来几乎无一例外都衰亡了。而人类在与尾大不掉不再服从人类命令的机器人进行了一场战争之后,最终禁止了机器人,人类这才幸存下来。但是《基地》中又有一个已经存在了两万多年的以造福人类为己任的超级机器人,出现在整部小说的始终。考虑到《基地》写作前后长达半个世纪,看来阿西莫夫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也有点游移不定。


中国为什么不拍一部《基地》的科幻电影?

  在1966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上,《基地》“正传”三部曲荣膺雨果奖新设的“历年最佳系列小说”。直至2005年,天地出版社才从台湾引进叶李华的《基地》中译本,全套共11册,2012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的“银河帝国”系列合并为7册。现在中国读者想亲近一下这部小说已经很方便了——关键是看你在被移动互联网浪费掉大把时间精力之后,还愿意为它贡献出多少阅读时间。

  考虑到西方那么多科幻小说都被拍成了电影——其中比《基地》平庸的作品有的是,那么《基地》至今仍然没有被改编成电影,确实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星际迷航》已经拍了12部,《星球大战》也要拍VII了,《基地》这样伟大的科幻史诗,任何读过它的人都会同意,改编成列电影是顺理成章的。如果美国人过了70多年都不拍,可不可以由中国人先来尝试拍一部呢?


载《新发现》2015年第5期

进入 江晓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机器人   基地   阿西莫夫   科幻  

本文责编:jiangxiaoyu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历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340.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