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至庄:在普林斯顿开设“中国经济”一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0 次 更新时间:2017-02-14 08:56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邹至庄 (进入专栏)  


从1985年开始,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差不多每学年都开了一门讨论中国经济的课程,这门课是为本科生开的。在198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刚实行不久,关于中国经济的参考书和资料不多,很难找到适当的教科书。因此我讲课的资料,是靠我个人从1980年开始访问中国的经验得来。

我首次回国是在1980年。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许涤新副院长邀请了7位美国经济学家到北京讲授计量经济学,我是其中的一位。讲学的地点是颐和园,约有100人参加,听课者年龄从30多岁到60多岁。有人称这次参加在颐和园受训的人相当于1920年代参加黄埔军校受训的军队,都是当时最先进的队伍。1983年10月,中国教育部负责经济学教育的王泽农处长与外事处长王复孙到我在普林斯顿城的家中,请我帮助中国政府推进经济学教育。我十分兴奋,建议往北京在1984至1986年3年分别举办微观、宏观与计量经济学的暑期讲学班。在1984年,我在北京首次与赵紫阳总理会面,后来当了他的经济顾问及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顾问,赵总理是该委员会的主任。这样也增加了我对中国经济的认识,到了1985年的秋季,我从上述种种经验中得到对中国经济的认识。

再者,早在1984年我已写成The Chinese Economy (中文版 “中国经济”)一书,在1985年出版。这本经济学的教科书是为中国研究生阅读来准备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邹至庄项目考试,考取后由我安排到美国或加拿大的著名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这项目举办了三年。到美加留学的人数共165人,1988年项目停办。据我了解,停办的原因是教育部认为一些留学生拿到博士学位后不会回中国。

2002年我把中国经济一课的讲义整理,写了一本教科书,名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由Blackwell 出版社出版。2015年该书的第三版由Wiley Blackwell 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2005年出版了第一版的中译本,名为“中国经济转型”。第三版是现在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开课用的教科书。该书共22章,分为5部分。中国经济的转变是第一部分,包括1从中国历史认识中国经济、2计划经济时期的经验与两次政治运动、3直至1990年代中期的经济体制改革、4 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第二部分是宏观经济分析,包括5经济增长、6经济波动、7宏观经济政策、8政治运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第三部分是经济发展,包括9消费、10能源和环境问题与其解决的政策、11人口问题、12人力资源。第四部分分析各经济部门。包括13银行和金融系统、14上海股票价格的决定、15国有企业、16 非国有企业、17对外贸易、18外国到中国的投资。第五部分是经济结构与基础建设,包括19资产管理权与腐败行为、20法律制度与政府的权责、21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22学习中国经济的教训。在第22章中,我谈到一些中国经济的特征,包括如下:1、政府官僚滥用权利来增加自己的利益,犯贪污行为;2、在中国广泛推行的公有制;3、道德与法律对民众行为的影响(美国重视法律多于道德);4、中国对集体福利的重视(与在美国重视个人福利对比);5、政府由共产党一党领导(与美国的两党制对比);6、今天中国能干有为的政府;7、中国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这22章内容,系统介绍了我认为是学习中国经济应当认识的内容,差不多每章都是利用经济学来讨论一个中国经济的议题。我认为一本讨论其它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教科书,也应讨论同样的议题。为您推荐余永定:2017年是风险年,但也不必过于悲观2017年2月6日普林斯顿大学的春季学期开始,共有36位学生选读这门课。每周我上课两次。 每次80分钟。有一位助教, 每周给学生上1小时的课,讨论和回答有关本课的问题。我对上这门课甚感兴趣。2001年我已从普大的经济学系退休,没有上课的必要。自愿开这门课是因为我希望继续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和喜欢与学生互相学习。正如我在报上写文章,必需研究和思考与文章有关的问题来增加我的知识和生活乐趣。


进入 邹至庄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31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