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河 杜飞轮:促进经济在中高速平台上平稳运行

——2017 年走势预判及政策建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01 次 更新时间:2016-12-21 22:20

进入专题: 2017年走势   中国经济  

马晓河   杜飞轮  

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在中央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指引下,全国各地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使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明年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仍需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6年经济运行总体特征

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五稳、五好、五忧”发展特征。

“五稳”显示经济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一是经济大盘基本稳定。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均为6.7%,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经济增长预计6.7%左右。二是工业经济运行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9个月保持在6%以上的水平,汽车、电工两大产业增长旺盛,工业用电量、发电量、货运量等实物量指标向好。三是消费需求基本稳定。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其中汽车及住房相关商品销售形势较好。旅游、信息等新消费热点不断扩散,城乡电商交易规模迅速增长,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26.2%,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83.7%,成为稳定增长的主动力。四是价格水平基本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1—11月CPI上涨2.0%,八大类商品除食品和医疗保健类商品外,其余商品价格涨幅均在3%以内;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逐月收窄,PPI 9月份转正,走出了54个月负值区间,结构性通缩压力明显减小。五是就业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

“五好”彰显经济运行积极因素在增加。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较好。截至11月底,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年度任务已基本完成。企业成本稳步下降,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0.24元。“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新型政商关系正在形成,微观主体活力有所增强,新登记企业有了明显增长。二是新动能成长向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快步推进,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新服务不断涌现,“四新”经济茁壮成长,新兴支柱产业、战略性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三是服务经济发展良好。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6%。旅游、康养、教育、文化、体育健身等幸福产业迅速增长,移动支付、网络租车、远程教育等分享经济快速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8.5%。四是企业效益增长势头稍好。1—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6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利润率均有明显改善,财务费用延续年初以来的下降趋势。五是市场预期开始转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4个月回升,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在扩张区间连续3个月加快,创2014年7月以来的新高。1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在乐观区间继续上升,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也较10月提高1.3个百分点。

“五忧”凸显风险隐患在增加。一是金融领域风险趋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20个季度上升,企业债券违约增多,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银行风险、信用风险和资本外流风险均有所上升。二是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减少,而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刚性支出增加,对地方政府投融资能力、偿债能力提出严峻考验。三是房地产市场风险隐患增多。一、二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推动资产泡沫化,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压力仍然较大,这既使实体经济发展基础遭到侵蚀,也容易诱发系统性风险。四是区域经济分化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分化中优化与恶化并存,一些省份新兴产业成长快,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另一些传统产业比重高的省份新旧动能转换步履维艰,发展困难大,出现了新的区域发展差距。五是区域性、群体性居民减收风险加大。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难凸显,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因产业技术替代、体制约束、粮食价格持续低迷、农村产权改革滞后等因素影响,增收阻力加大。


2017年经济走势预判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度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下行压力与上行动力胶着,既存在有利条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短期经济仍将处于稳中求进的态势。

(一)有利条件

标志性、支柱性改革任务基本已经推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改革红利正逐步释放。政治生态日益净化,正向激励体系和机制正在形成,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等重大举措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深入推进,产能过剩矛盾得到缓解,生产成本总体趋于下降,“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力,新型政商关系正在建立,微观主体活力有望增强。这些都有利于经济增长。

新发展理念引领城乡区域协同发展,创新经济、分享经济等多个增长亮点,有利于新动能加快培育,经济发展空间不断得到延伸拓展。从产业看,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相继实施,重要科技成果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继涌现,传统产业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融合,新兴支柱产业、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服务业等亮点更加突出,产业联动发展态势开始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大。从区域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加快,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全面展开,交通、生态、产业重点领域项目加快落地,新增长极和增长带正在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潜力将不断释放。从城乡看,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发展,城乡协调发展进程加快也将释放增长潜力。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对接,项目合作稳步扩展,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资本输出与商品出口并重,对外经贸关系出现新气象。重点国别、重点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扎实推进,与东盟各国建立多双边产能合作框架机制,目前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额745.6亿美元,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双向开放持续深化,前三季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342.2亿美元,增长53.7%,企业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额674.4亿美元,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大类,利用外资总体稳定,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保持积极态势。

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短板继续得到补齐和改善,新供给能力逐步释放,内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发挥投资稳增长、补短板的关键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引导带动,自2014年9月以来,国家推出12大类工程包,截至今年10月底,已累计开工48个专项476个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万亿元。形成了有效需求和供给,新的生产能力和效应将在明后年陆续生成和释放。

稳中求进已成共识,信心和决心不断增强,巨大的增长潜力正在转化为增长动力,推动经济砥砺前行。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物质基础雄厚,具有保持稳定增长的巨大潜力和坚实基础。各地区各部门底线思维基本形成,各方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进一步增强,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化解各种问题、矛盾、风险和困难,上下联动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二)不利因素

从国际看,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外部需求环境依然疲软。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还未到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总体特征尚未出现转折性变化,影响经济短期平稳运行的扰动性因素仍未消除。从发达经济体看,美国在今年12月15日再次加息后,明年加息节奏可能加快,无疑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和我国汇率造成冲击,加大我国资本流出压力。欧洲德国、法国等大选后政治、经济政策面临调整,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会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多渠道影响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从新兴经济体看,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有所缩小,新兴经济体对我国的替代竞争增强,产业和贸易转移对我国冲击仍将持续。此外,中东地缘政治持续紧张,朝核问题日趋复杂,也将对我国产生一定影响。

从国内看,多重因素交织共振,经济平稳运行受到挑战。在供给方面,制造业在短期内难以重回常态增长轨道。传统落后产能在市场尚未出清条件下恢复增长的阻力还比较大,短期内新兴产业替代和弥补传统产业带来的增长损失尚需时日。同时,企业将过多的资本资源投向中低端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积累严重不足,导致我国需要发展的中高端产业上不来,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此外,短期内某些新兴产业比如网络商店的较快增长,还以替代传统产业并造成其萎缩为代价。制造业不景气还使得与此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从需求方面看,内需短期内难以明显扩大。一方面,投资内生动力不强,虽然国家投资增长较快,但民间投资一直不能及时跟进,有效投资不足的局面一时难以改观,投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另一方面,受就业冲击、股市低迷等因素影响,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信心和预期上升慢,都将制约消费需求增长。在重要市场方面,今年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车市和楼市还存在不确定性。明年小排量汽车税收优惠政策已经调整,房地产市场也将进一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这两大市场均可能会出现稳中收紧趋势。


政策建议

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矛盾,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通过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等,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点。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从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突出问题着手,补软短板、硬短板和制度短板。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水平。

二是保持总量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一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建议对企业采取全面降税措施,在推出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之前,建议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适当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率到适当水平。并通过稳定扩大有效需求,加大政府投资补短板力度,增强民间投资发展信心和意愿。通过稳定传统消费,提升消费热点和亮点,拓展新兴消费,释放消费增长潜力。积极培育出口新增长点和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在M2基数已经相当大的情况下,适当控制货币增速,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加快发展民间金融机构,支持开展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等。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三是加强防范风险隐患,推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防控债务违约风险,防范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大幅波动,防范资本外流和外资企业撤资风险,防止市场间风险“交叉感染”。对地方政府债务、国有企业债务进行杠杆风险红线管理。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房地产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在抑制资产泡沫的同时,把去库存和促进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

四是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实现新旧动力的有效接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对新动能加大扶持力度。新动能既包括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支柱产业,也包括培育发展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战略性产业。还要注意在空间上用区域联动理念培育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比如,以我国“两横三纵”空间布局为依托重点打造几个增长极和增长带。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五是稳定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加强民生保障。强化社会政策托底作用,着力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影响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不确定因素,筑牢民生底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好去产能重点地区、行业的职工转岗安置,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多元化、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大民生补短板力度,强化社会保障,增进民众福祉。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进入专题: 2017年走势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0261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