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国高考招录的地域歧视其实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规则的制定者本身就是利益的相关方,自己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缺乏中立性。做出这些决策的人,恰恰是这个特权和利益的享受者。这也决定了他们没有动力去改革现在这个制度。
像刚才有学者讲的美国的州际贸易规则,本来就不应由各州自己来制定,而是要由联邦国会制定。因此,其实高考招录规则,是不能由教育部来制定。而且,像北大这样的全国性大学也不能自己自己来规定对各地招生名额,而受到法律约束,要公平地对待各地考生。因为它是国立高校;这和大学自治并不矛盾。
刚才有学者批评说,那些反对异地高考、维护现行制度的人,道德水平实在太低,不可理喻。从观念和伦理层面上来讲,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不过,从制度层面上来讲,这其实可能并非不可理解,因为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这也是正常现象。像美国,维护奴隶制、种族歧视的人其实一直也大有人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规则制定者要中立,规则本身要公平。
其实,当前高考地域歧视的根源还有一个法治环境的问题。其实,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国立高校,他们自己也愿意给当地更多的招生名额。为什么呢?因为即便你是国立或者叫部属院校,但你毕竟还是在人家地盘上,许多事情,大到用地、治安、资金,小到吃喝拉撒、教工子女上学等等,都有求于地方。而且,我们现在还是人治的制度环境,而不可能凡事都能依法办理,因此这些高校也必然需要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给所在地更多的优惠可以预见也是无奈之举。
其实这一点是一个共通性的问题,包括司法改革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现在学界提出要使法院至少在省级以下独立于当地政府,以确保司法独立。但这可能有时候未必真的管用。因为即便法院是垂直于当地,但是法院也一样,还要有求于当地的党委政府。
当前高考录取制度,只要稍加分析的话,就可以看出它真是有点不可思议。一方面,我们把优势的资源,包括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北京。刚才有学者说北大为什么出名,因为有张千帆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可是为什么张千帆老师愿意从南京大学来到北京大学来?其实正是因为北京聚集了更多的公共资源,比如像北大这样最好的几所大学不全在北京吗?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通过种种制度限制别人进来,这无异于变相的种族歧视、种族隔离。这种做法其实是在继续固化这种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和过度集中。这种公共资源的过度集中,是当前中国城市过度拥堵尤其是房价过高以及春运压力的重要根源。
再者,如果城市尤其是首都同时肩负过多的中心职能,必然会导致首都不堪重负,这个中心出问题,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大的震荡。这正是现在在中国正火的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指出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包括高考招录的地域歧视等这些问题,不仅是放开高等教育市场,而且公共资源配置也要公平,不能把主要资金都投在北京。
我觉得至少从我的专业、法律的角度,看现在的专业、高考的招录制度至少有两个问题,不同的省份用不同的试卷,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很具有迷惑性。但这本身就构成一种不合理的分类,很明显地违反平等原则。
而且,对各省份又实行高考录取人数的配额制,这本身就是明显的不公平。同时,这个配额制度还肯定会滋生很多其他次生的问题,比如说某种利益的交换和输送,因为配额设置本身就是巨大的资源和权力,就会产生腐败。
再者,这种配额制度从经济学来讲,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手段。所有的配额配置,都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这种配额指标确定的基础和根据在哪里?例如,现在高考招录不同地域实行的不同招录指标,为什么北大给山东比如说是40个招生指标而不是39个或41个?这本身可能就是经不起推敲的。
刚才我说,个人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是正常现象。但现在这个会议上,反对北京考生享受高考录取特权的这些学者,恰恰也是北京考生的家长或未来考生的家长。什么是精英,什么是君子?精英和君子不是自封或任命的,而取决于他的美德和行为。而今天参加这个会议呼吁反对地域歧视的学者,其行动本身就是精英和君子的表现。所以,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对自己表达敬意。尤其应该向一直长期坚持这个主张的张千帆老师,表达敬意!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杨俊峰,法学博士,中国公安大学讲师。本文为作者在2012年12月6日天则所/中评网主办的「公平竞争还是维护特权」研讨会发言修订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