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国际粮食产品竞争如何破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34 次 更新时间:2016-04-24 09:43

进入专题: 国际粮食产品竞争  

陈锡文 (进入专栏)  

2016年4月17日,“2016中国农业发展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报告厅举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以下为现场实录:

以下为现场实录:

陈锡文:大家早晨好,非常高兴再次来参加我们农业大学论坛。应该说农大举办的农业发展论坛已经很多年了,那么它对于解读每年的农村政策,分析当年的农村形势,引导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应该说发挥了很好的积极的作用。今年是十三五开局的第一年,农业农村发展任务很重。我个人来说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出的,大概非常重要的必须把握住几个原则性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树立和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就是我们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那么怎么把这个理念落实到各行各业,促进农村有更加健康持续的发展?

第二要认真贯彻好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我想这对于当前农业农村是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而且农村农业在这方面的改革任务相当重。

第三个就是要贯彻好中央补短板的思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其中确实存在很多明显的短板。比如环境问题是短板、农业农村问题是短板、贫困地区的农村农业更是短板。把握住这几个方面基本上可以把握住中央今年指导农村农业工作的重点。

今天重点讲一下农村供给侧改革,其中涉及到的粮食,特别是玉米。因为这个问题我想最近一两年国际国内社会上还是非常关注的。农业的发展应该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党的十六大以后,大家知道一讲农业都是连续十二年增产,农民连续十二年增收,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大家可能记得我们2003年的时候粮食总产量才8614亿斤,到去年增加了3000多亿斤。这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也在持续快速增长,到去年增加11422元,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这几个角度看我们过去十几年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现在提出要对它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然这项任务不仅仅农业,各个领域都有,农业作为供给侧来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想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也必须看到我们农业特别是在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个就是供给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品种结构和市场的需求结构存在比较大的矛盾。像今年两会时期总书记参加湖南代表团讨论的时候曾经指出我们现在的粮食存在着阶段性的总量回落,那么这个品种方面结构矛盾我想大家感受比较深,从粮食进口结构,去年我们总产量是12429亿斤,我认为它和我们总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缺口,大概我们目前粮食的总需求在12800亿斤的样子,因此大概的需求存在400到500亿斤的缺口。

去年进口达到多少呢?去年粮食的进口总量接近2500亿斤,是2495.4亿斤,和缺口相比就多进了2000亿斤,为什么?其中很大的是我们自身供求结构存在矛盾,因为进口将近2500亿斤矛盾中有1634亿斤是大豆,也就是进口粮食中大豆占了65%。所以大豆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谷物的自给率非常高,占96%以上,大豆的供求结构来看我们去年生产234亿斤,进口1634亿斤,进口量是国产量的7倍,从这个角度看大豆是一个明显的缺口。但是能不能补的上,我想农业部门也在积极采取办法,调动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关系短期内很难补上缺口。我们的大豆产量低,成本高,价格也高,那么很多同志都知道1956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就制定了一个农业发展纲要,我曾经下乡去当农民,在黑龙江种地,我们领导天天教育,我们努力生产增加粮食生产,很重要的是提高单产。搞农业的都知道农业发展纲要对粮食的亩产提了要求,就是400斤、500斤、800斤亩产。北方地方黄河以北黑龙江以东地区的粮食单产达到亩产400斤,黄河附近应该达到500斤,过了长江应该达到800斤。我自己记得那时候我下乡的时候小麦在黑龙江不到300斤,玉米300斤多一点,但是纲要中也有关于大豆的亩产目标,那时候是260斤,已经60年过去了,迄今为止我们大豆亩产全国平均没有达到250斤,就是纲要奋斗目标60年在大豆上还没有实现,可见大豆的生产技术等等方面确实存在需要克服解决的问题。

但是我们想努力调动农民积极性,让他们生产大豆来替代进口大豆,我想相当长时间内做不到。1634亿斤大豆,按照我们现在生产水平,如果自己生产,需要6亿亩以上的播种量,别的怎么办?我想在相当长时间内中国需要国际市场的大豆来弥补我们自己的缺口,这个现状难以改变。既然这样我们算国内粮食的供求结构就必须考虑,不能考虑我们自己总共在数量,而一定要考虑到我们现在实际上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规模,所以在其他的品种上面就需要有适当的调节,尤其目前来看特别是玉米。这是我说的存在的供给侧的第一个大问题品种结构。

第二个大问题可能我们主要粮食品种的成本价格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尽管你自己产得出来,但是市场却被人家夺去。因为国际上的粮食确实与我们国内粮食价格明显的要优势,所以才能长期不断的进口。我们2011年前在有些粮食上还是出口,但是从2011年以后我们全部粮食品种都陷入了进口的局面。是不是不够呢?够,为什么要进口?而且进口越来越多?最主要价格缺乏竞争力。这个事情很复杂,从根本上讲确实中国人多地少,规模经营非常有限。所以中国资源决定了我们中国农业的基础竞争力不够的,这是一个先天不足,当然通过后天努力弥补。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我们现在经历的这十几年,大家能看到国内的经济有很多变化,国外的经济全球经济也有很多变化,国内经济具体讲到粮食上刚才也讲了2003年我们粮食产量只有8614亿斤,这是什么水平呢?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上世纪的历史最高值在1998年,我们粮食产量达到当时历史最高水平,10246亿斤,接着是持续五年的连续下降,降到2003年8614亿斤这是一个比较。第二个比较是从我们当时需求来看,当时这个粮食产量是满足不了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采取了非常强有力的甚至超出很多人想象的政策去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家在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主要是三大政策来调动农民积极性,第一宣布减免农业税一直到取消农业税,很多人知道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这个对调动农民积极性起了极大作用。第二个宣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这也是从来没有过,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扩大到四项补贴,每年给农民有接近1700亿。第三项政府就是当时宣布对市场紧缺的主要粮食实行最低收购价,在此之前中国曾经实行过保护价,粮食收购的保护价,当时很多同志还记得,那时候叫三项政策一项改革。那么最低价和刚才讲到的保护价相比有什么区别呢?保护价我们讲按照保护价敞开收购,你有多少你要有你要卖国家就按照国家保护价收是这样的政策。所以我刚才讲到九八年能创造10246亿斤这个记录。那么2004年开始最低价政策跟它有所不同,不是全部粮食,而是对市场紧缺品种,当时一个是小麦一个是稻米,只对这两个品种实行。只有当市场价格跌到政府公布最低价的时候才出手按最低价格收购。随着国有粮食部门收购的粮食越来越多,市场粮食价格就逐步回升,当市场价格回升到高于政府公布的价格的时候,农民的收入就低了。这条政策对解除农民在种粮问题上的后顾之忧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调查了解到农民感觉到三大政策都好,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对生产来讲起最大作用的是最低价政策,有了这个就知道最低限度我种粮能挣多少钱,而且不担心卖不出去,至少政府会按这个价收。

所以实行这个政策的第一年一年增产粮食760亿斤,在我们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当时粮食供求关系解决了。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国家不断的加强这些政策力度,所以我们才有连续12年增产这样一个骄人的业绩。所以这是讲他很好的方面。

但是问题首先这个政策之后大家也逐渐逐渐的生成了一些问题,因为粮食最低价是自政府2008年以后每年不断提高的,提到成了市场的最高价,当然就只有政府这一个大买主,别的所有的多渠道流通都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政策连续12年今年是第13年,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就会破坏市场经济,粮食就没有市场了,很多人评价政策死了。为什么会这样?政府也不是不明白,其实这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很多同志都了解最低价出台以后连续四年没有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我刚才讲了2003年粮食减产,2004年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所以政府定的最低价和水平来讲低于最低价,农民心里有底了。从这基础上连续四年基本上没有大的启动,不仅没有启动价格水平也没有提高。2008年开始农民有意见,因为市场价格变化,不仅粮食销售价格变化,更重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要素价格快速上涨,大家都能记起本世纪初最开始十年是我们经济发展非常快的十年,这一方面是成就,但另一方面带来的问题:带来了要素价格快速上涨,对农业来讲最主要的是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世纪的时候,农民都是自己家种自己家的地,所以没有什么土地租金价格,也没有什么劳动力,但是新世纪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大量流动进城务工经商,人的流动加快了,因此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所以土地开始流转。

流转大户也需要雇工来帮忙,从这个角度来看,地租和劳动力价格开始进入粮食生产的成本,而且大家都没想到会涨的如此之快。刚才前面提到,在几个最主要的粮食主产区都跟我说,在本世纪初的时候一公顷土地流转价格两千块,到了去年在一万两千,涨幅非常高。这就带动了农业成本的上升,所以农民要素成本带动市场发生变化,就是粮食收购的最低价已经明显低于市场价,农民觉得对他保护力不够,所以2008年后政府就开始提升这个价格。以后每年都要提,一直提到2014年。

提价幅度也是相当可观的,比如小麦2004年最初小麦价格7毛2,提到2014年最低价格已经变成1.18元。粳稻当初7毛5,现在1.55元,所以大家看看稻谷提价会在90%到106%。那么这些年这个价格快速上涨代表着我们农产品价格主要粮食价格有了非常明显的上涨,问题正好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全球要素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家可能一定还记得,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们熟悉的一个词到现在大家还在讨论:中国政府当时喊出未来几年增加投入4万亿带动经济增长,带给世界上影响都很大。细想,世界上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采取了刺激性的政策,所以当时经济学界的人都明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就要刺激金融,随后一定会通货膨胀,因为投入的钱多了。通胀之后要看经济能不能复苏,如果能复苏高通胀投入继续增加,如果不能复苏带来的结果一定很痛苦。实际情况证明,全球经济在通胀陷入了通缩,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大宗商品价格全面下跌,能源产品价格下跌,其中也带来了粮食全球价格的下跌。

很多同志研究这个问题,能看到以美元计的话,2005年和2012年粮食价格大概下跌了35%至40%,其中小麦跌幅1/3左右,大豆价格跌幅40%,玉米价格跌幅接近40%,这就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现象:国际市场粮价低,粮食就会大规模进来。分析这个原因很多人说你当初那个政策不对,当初有当初的情况,国内粮食为什么要提价?我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弥补农民成本,让他种粮有合理收入这是一个方面。其实还有更大的背景,那就是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粮食也在增产,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太大,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这对政府决策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经济发展如此之好为什么城乡居民差距还会扩大?大家现在可能还记得,我国历史上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是2009年,那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了1:3.33,那是历史峰值,但是你能看到此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见效,而且一直到现在持续六年持续缩小,去年缩小到1:2.73,应该说也是很了不起的。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就和粮食收购最低价格不断提升直接相关。

所以在这个政策就从最初价格引导粮食生产走到现在变成了对农民收入支持的政策,和初衷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这只是解释了中国政策演变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什么是这样。国际市场上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国际市场的粮价除了与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不断发酵、整个通缩有关系,其实还有一些其他问题。最大的问题我想大家都知道,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进行汇率改革,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不断贬值,对粮价影响非常大。很简单,就是如果大豆价格500美元一吨的话,当然人民币兑美元1:8的时候美元这吨大豆运到中国4000块钱,如果1:6的时候到中国就3000块钱,价格就降低了一千块钱,汇率变化对我们农产品特别是进出口农产品影响非常大。同2005年相比我们现在美元兑人民币或者人民币兑美元我们大概升值了20%,这就意味着到中国的粮食价格仅仅汇率一项就贬值1/4。

全球大宗产品价格暴跌,很多人都了解进入新世纪以后石油价格每桶最高的时候达到147块/桶,但是从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大家现在看,现在好一点大概30多美元一桶,这个能源价格的暴跌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最大的还是直接影响到大宗产品的海运价格。现在能源价格下跌引起了海运价格暴跌,我们现在从美国墨西哥湾运一吨粮食到中国的广州,现在运费大概相当于2014年那个时期的1/3。所以几个因素综合起来,一个是国内价格上涨,第二国际价格下跌,第三个汇率变化,第四运价变化导致了中国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差距越来越大。

那么当然消费者、经营者选择在成本质量上谁都会选择价格低的,正是由于这个情况就导致国际上进口粮食越来越多。2014年进口粮食首次突破1亿吨,2013年进口1.08亿吨,去年接近一亿两千五百万吨,连续几年粮食进口粮食都在一亿吨以上。全球粮食市场贸易量是三亿吨多一点加上一亿吨的大豆,而我们就大约占了1/4,这才会造成我们现在大量的粮食库存。于是我们粮食的国产产量和进口数量不断增长,库存数量也在增加。矛盾就在这里:第一我们自身粮食供求结构存在品种结构矛盾,第二价格没有竞争力。于是大家记得去年底的时候有一种观点在市场上非常流行,因为讲话的人很有影响,有些人讲:既然中国生产粮食这么不划算,而且政府还要给予大量补贴何必生产这么多呢?多进口一些不就好了吗?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我也理解提这种意见的人有他的压力和难处,很简单,我们现在库存量这也不是太保密的数字,具体我也不清楚,但是超过一万亿斤没有问题。一万亿斤粮食存在库里,别的不说光是贷款的利息,保管仓储的折旧总有7、8分,还要一些费用,所以这么多粮食放在库里你想给财政方面带来的压力很大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自己少产一点减轻财政压力。

第二个外贸产业有很大压力,大家都看到我们外贸增长不太好,和过去相比下降了,但这个过程也有一个具体原因。外贸下降是货物量下降还是币值下降。我们去年进口粮食与前年相比增加两千多万吨,增长率24.2%,但是粮食进口的全部货值反而比前年下降了3.4%,你从货物量来讲增长但是从贸易额来讲是下降的,所以外贸部门希望多进口一点也可以理解。

这一种观点提出来之后当然社会上争议很大,全部问题症结在那里?我自己觉得应该说我们现在面临粮食问题最突出的是粮食的安全问题正在向产业安全正在向农民的生存安全转化。从吃饭吃饱看来,我们的经济实力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你更多进口国际上农产品和粮食对我们自己农业产业构成很大挑战。如果农业产业受到挑战和压力那么直接受到威胁的当然就是农民。所以某种程度考虑多进口还是少进口,相当重要的不是一个经济账,相当重要的是要不要保护中国农价安全,要不要保护中国农民生计安全。那么在采取措施之后我们也讨论也交流,可是其中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必须考虑,因为中国是WTO成员,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当然承诺包括农业在内对国际开放市场,包括粮食,但是中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开放过程中我们也要给予适当保护,我们农产品市场、粮食市场开放是有限度的。

经过非常艰难的谈判,我们对粮食市场的开放限制在哪里?大家都知道,我们实行了对粮食中三个最重要的品种小麦、稻谷、玉米实行了配额。我们承诺的关税配额小麦是最高的963.6万吨,大米是532万亩,玉米720万亩,我们承诺进口数量没有超过我最高限额的时候我们对进口粮食实行低关税,1%,几乎可以忽略不记。我们现在的粮食比国际价格高在哪?高的是这块,我允许你低关税进入。

如果进口量超过了配额还继续进口,在关税配额以上我们要征收65%的关税,可以想像我们现在国内粮食价格还没有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的65%,玉米在去年的6、7月份超过过65%,两个月之后落下来了。从这个意义上你说你想取消配额制,你想进口粮食,这件事情有没有人敢做?我想没有人。本世纪初的时候韩国政府同意进口美国牛肉,带来的后果就是总理下台。我想我们在实行关税配额制度,而这个是WTO所允许的,我们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对我们粮食生产实行保护价没有错。

现在面临的更大挑战是我们比国际市场价格高了。上个世纪的时候我的情况是外部粮食很难进得来,我们需要的时候它才会进来。现在我们国内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市场,好在关税配额制度保护,更多的进不来,因为更多要更受65%的关税进不来。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想我们要坚决锁住第二道防线不能使我们粮食生产成本继续上升,价格继续上涨。如果65%的防线也失守了,可能就没有办法抵制了,这是我们当前农业生产方面进行各种改革和调整必须实现的一个目标,也应该能够实现。

但是玉米的情况就比这个复杂多了,因为什么呢?随着科技的发展,玉米突然发现有越来越多的替代品,这些替代品比如说大麦、高粱、玉米酒糟、苜蓿,这类东西它在生产玉米淀粉或者生产以玉米为主的饲料产品的时候都可以替代玉米。但是这个现象主要是科技发展之后,新的配方、新的调整使得这部分粮食成为玉米替代品。入世的时候没有人想到这件事,于是对这几个品种没有实行关税配额制度,所以国际上出现什么情况?既然玉米有关税配额保护,我可以进口别的这些替代品。而我们现在进口玉米的配额实际量是达不到的:玉米既然有配额管着,我就进口不受配额管理的东西,这就是刚才讲到的。

大麦我们在历史上也有进口,主要用来生产啤酒,去年进口大麦超过一千万吨,更多的是用来作为玉米替代品。高粱过去几乎不进口,高粱主要在白酒酿造业上有用,但是白酒酿造对高粱非常严格,都是当地产品,所以从来不进口产品,但是现在进口也超过一千万吨。DDGS在上世纪几乎不知道,但是后来发现它对玉米酒精淀粉转化成蛋白质,所以玉米酒糟中蛋白质含量非常高,非常适合作为植物蛋白的饲料添加,因此进口量去年超过600万吨。苜蓿可以做酒精,人不能吃,但是进口以后可以对加工企业提供比较廉价的原材料,去年进口的苜蓿和苜蓿粉超过六百万吨。仅仅这四个东西我们去年进口就是三千八百多万吨,这一块很明显的就替代了国内玉米的需求。再加上去年我们进口了473万吨玉米,合在一起去年进口的玉米加上玉米替代品总量是880万吨。

为什么不管它?不受关税限制,而且当初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量进口,所以关税非常低。大麦关税3%,高粱2%,DDGS 5%,木薯我们从东南亚进口,中国和东南亚有自由贸易协定,这几个品种进来价格这么低,关税又不受限制,如此发展下去国内玉米市场不就逐渐被它侵蚀掉了。所以针对这样一种情况,在三大品种中必须首先对玉米价格购销制度实行大力度改革。

当然并不是说稻谷和小麦就没有这个问题,其实稻谷小麦成本偏高都是存在的,但是好在稻米和小麦都有严格的关税配额制度,而且没有替代。正是因为这样玉米这个问题暴露出来了,因为它面临了很多没有关税配额低关税进口的替代品,所以中央反复研究决定,去年就已经定了,今年要在玉米的价格形成制度贴合购销制度迈出关键性的改革。

其实对于已经形成的这些政策,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好处,粮食产量、农民收入上来了,但是日渐也出现很多矛盾,2013年十八大之后中央也开始研究,2013年底研究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出台,2014年对新疆的棉花,对东北、内蒙古的大豆实现目标价格改革,之前实行的也是临时收购价格,玉米临时收购价格2007年实行,当初每斤价格7毛钱,2014年已经提到到1.12元,提了60%。大豆当初价格是1.85,到了去年价格已经提到了2.4元,大概提价30%。正是由于价格提升面临的问题,对于玉米价格的改革2004年推出了棉花和东北大豆临时收购制度改革,2005年先推出长江油菜籽完全由市场定价,长江流域油菜籽价格大概下降了30%到35%,这个价格基本接近国际价格。那么到了去年9月,国家又推出玉米临储价格调整,1.12元调到1元。1.12元主要玉米临储价格按地区有区别的,国家国家定的辽宁1.13,吉林1.12,黑龙江是1.11,内蒙古1.11。那么统一调整为1元,对农民来说平均每斤玉米讲价0.12元,对农民影响是非常大的。东北地区收购玉米正常情况下按国家统计局是200个亿元,这就是直接农民收入减了200亿。到黑龙江到吉林都有人跟我说,每个农民平均减收600多块钱。黑龙江、吉林这样的产量达省其实已经这6、7年时间农民的收入是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但去年已经低于全国平均。

但是你降到1块钱一斤还是不行,为什么呢?进口价格比这个更低,国际贸易都知道,现在国际玉米到岸一千五百多块钱,甚至有时候到不了这个价。意味着进口到岸的价格是七毛多,我们每斤一块钱,每斤高两毛,所以去年的改革应该说只是一个前奏,做了一个铺垫,意味着今年一定要有更大的变动。按照中央今年一号文件,方案非常清楚,有这么三大原则:价格优势,根据供求决定市场价,这就取消了对玉米再实行临时收储价。那么第二就是要对农民的收入进行适当补贴。第三就是通过这个政策引导农民调整结构。这个原则在今年3月28日已经向全国都讲了,具体的方案还在研究之中。比如很现实的,到底打算给农民多少补贴,还有一条刚才讲的三大原则里的除了给农民补贴之外还得让农民有个底,低到什么价的时候政府还要出手,不能让他无限制低下去。兜底价什么水平?补贴能补贴多少?这些都在研究中。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我想非常重要要做到三个方面,实现我们的预期,第一个方面就是你要让市场竞争价当然就得有市场,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玉米是中储粮的,要让它形成市场价就得有市场,有市场主体,才能进入市场,才能逐步形成市场价。有些人说这有什么困难吗?其实矛盾很大。因为2014年一号文件提出在最低价的时候要完全放开,形成多主体多渠道流通,因为价格是市场定的,政府制定的最低价是起一个让农民吃定心丸的作用。但是随着价格不断提高,高于市场价,高到市场只有政府部门收,于是其他的资本就退出了,所以现在的市场可以说是一个在粮食主产区特别在东北玉米产区,市场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国有粮食收储,其他都退出了,你再让他进去实际上矛盾是很大的。

我前些日子到吉林和企业家谈,他们就说,一朝被蛇咬多少年都怕井绳,而且最要命的是什么问题?企业家更担心我按照市场价收进来了,突然你仓库门一开放水了,冲出来我要赔的。所以这些问题我们政策都要按市场指导,透明公开才能进行。

第二个最复杂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粮食收购需要大量资金,国有粮储资金是有保障的,没有问题。但是其他的主体在银行基本拿不到资金,我前不久在吉林调查他们说去年为了形成多渠道收购的局面,吉林省政府花了很大力气筛选省里面认为具备粮食收购资质的企业,名单提供给了银行,在四千家企业中银行经过反复筛选只确定了169家,那四千家怎么办?而且还有附带条件,这169不能自己收自己的,只能贷收,不能自己只收不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储粮之所以和农发行说我收你贷,是因为中储量和农发行贷款办法是统贷统还。所以在这个体制下金融部门进入粮食市场负担很轻,因为有别人兜底。但是弄出这么多主体,新的主体资质到底怎么样,贷款之后会不会有坏账,这些问题确实值得考虑。无论如何要是主体企业进不了市场,那么我们价格由市场形成这个相法一定会落空。所以这个角度讲,解决好粮食收购资金的问题,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到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

第二个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必须要让我们玉米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更多使用国产原料,使用自己的原料。必须逼退大规模进口的局面。只有做到这样我们的玉米才有市场,那么你要做到在价格上必须和国际市场接轨。所以我到吉林调查,包括农民你说到底今年给我们什么价,价格不是市场定吗?市场到底会形成什么价?我说你看进口价,如果我们市场价格比进口价高出一大块大概没人买我们玉米。所以我们必须把价格降下去。我国际上不能说不让你进,我有关税配额是一块,但是不能采取行政措施封锁人家不让进口。我记得今年年初研究中心论坛我讲了一句话,要顶住进口玉米。结果我们副主任韩俊到美国人家就直接问你们陈锡文说顶住进口是什么意思?我说很简单,价格跟你打平,我没有说不让你进,所以你只能采取这个办法,这也就意味这我们玉米为什么必须先改,而且改确实有伤筋动骨,否则人家用进口的你什么用都没有。而且这场改革难度大在哪里?难度大在我们的库里还有很多玉米,现在我们库里玉米超过一年产量,但是新的产量又产生了。你处理库存了,新玉米上来谁要?所以要把握好这两个节奏。第一个今年玉米产量能不能降下来,第二卸库的节奏有个好的把握。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企业都用国产玉米。

所以今年调查中很多玉米加工企业的老总问我,到底我现在多买点陈粮好还是等新粮上市好?这个问题其实取决于政府。所以我想政府决策过程应该更多向市场公开。

第三个对种粮的农民受到的损失进行合理补贴,同时要求他们调整农业生产。农民很关心到底补我多少,怎么补法?现在最终方案还没出来不好说。但是这个补贴我在调研中跟农民座谈讲清楚,他们也理解。去年把价格从1.12降到1块钱农民吃亏了,但这亏必须吃,因为国家吃的亏比你还大。你吃1.12的亏,国家每斤吃0.25的亏,比国际市场贵,他们表示理解。今年补多少?我说今年补完了加上卖的肯定低于一块钱。所以将来的补贴是在市场形成价格之上给农民补贴,我想这个补贴肯定不会比1块钱要高,一定比一块钱低,那才能起到调节结构。所以农民说低一点也可以,但是不能低太多,当然具体方案在一号文件里讲的三句话要考虑:保障农民的生存,充分考虑财政接受能力,保障玉米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这三句话综合平均下来我想大家一定理解的,市价降下去了政府给农民补贴不会比去年价格更高,同时还要消除农民一个误解,你给我的补贴是由于玉米市价下降以后你给我的补,加在一起虽然价格加上补贴比去年的临储价低,我还可以继续种玉米,如果大家这样想玉米的价格降不下去了。所以一定对主产区的农民补贴,我给你的补贴是玉米价差的补贴,但是对于非主产区的农民来说,你再种玉米不能给你,你不种玉米我才能给你,如果不把这个事扳过来,这个产能也下不去,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判断?我们到底有多少地区不适宜种玉米?进入新世纪以后,这15年过去,我们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很大,大家知道有过一个数据,比如刚才讲到2003年粮食总播种面积14.9亿亩,降到建国以来最低水平,粮产量增长其中也有贡献就是播种面积下降,现在播种面积已经超过17亿,比那时候增加了2亿2千万亩的播种面积,主要用在哪?玉米用了两亿,而且玉米的产量这十几年来翻了很多倍,所以调研的时候很多地方干部农民说你不让我种玉米让我种什么?我说你之前那地种什么的?他说想不起来了,因为种玉米已经有十几年了。

前两天看到一个材料,黑龙江江边一个县,那个材料上看了非常吃惊,2010年的时候本县玉米生产占主体结构。我当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我们驻地就是黑河地区,也就是说从黑龙江低温带以上,所以我在那种粮食主要就是小麦和大豆,很少种玉米,农民自己家有一点或者磨一点他们叫玉米杈子熬点粥,因为那个地方的玉米质量不好,生长期很短。我下乡第一个到的地方是兵团,五大粮食农场,每年国庆前下去,5月18号才开始,这么一个气侯你非要种玉米,行家就叫两张皮一个芯,水分一蒸发以后里面没有东西,这种玉米也大量种,种了也得收啊?所以得想办法让这些地区的玉米退出去,只有实现这几个目标我们才能做到粮食玉米方面的机制改革。

不仅是玉米,很多人说你稻谷怎么办、小麦怎么办?刚才讲了有关税配额的保护受到的压力没有玉米大,但是不能说不改。如果玉米价格由市场决定了,小麦稻谷的价格继续按照政府价格低的话,那农民就多种小麦多种稻谷,从这个角度去讲我想玉米改革实质性推进之后其实对于小麦和稻谷的价格形成机制必须及时跟进,否则就会出现主要农作物之间比价紊乱。这些问题一定要通盘考虑。所以我想对农民也好,对地方政府部门也好都要考虑一点明年的稻谷和小麦是不是还按最低价考虑,可能还要认真掂量。

一号文件提出继续和完善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完善是什么意思?更多的是依靠市场,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讲,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今年作为十三五开局第一年要做的事情很多,我想今年我们农业系统来讲玉米的改革能不能如期实现目标就意味这整个十三五能不能有一个健康顺利的发展。

就介绍这些情况,谢谢大家!



进入 陈锡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国际粮食产品竞争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898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