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鸿:“十一五”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72 次 更新时间:2008-07-21 13:05

进入专题: 新型工业化  

赵国鸿 (进入专栏)  

中共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后,中央多次强调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2003年以来深受缺电、缺水和环境污染之苦的一些地区也已体会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然而目前在实践中对“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存在很多问题,阻滞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的实施,并有可能使工业化路径转换误入歧途,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当前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很有必要对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制定出更具体、更富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并在“十一五”里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新型工业化战略体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个时代性、地域性很强的特定概念,具有全新的内涵和路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21世纪中我国为实现战略发展目标,面对新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据我国的自然、经济、科技、社会、人口等条件的变化选择的一条新的工业化路径,是执政党确立的中国未来二十年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是在经济建设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增强执政能力的具体承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质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即改变了以往西方国家以矿物燃料为基础的工业化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像利用物质资源和能源一样充分利用信息这一要素,以信息替代和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总战略,涉及面很广,在具体实践中要贯彻执行,必须将其分解为更为具体、可操作的部分,我们认为可将其分解为七个方面子战略:1、可持续发展。2、信息化。3、技术进步。4、人力资源。5、城市化。6、“走出去,引进来”。7、制度法治和政府作用(见下图)。将“新型工业化道路”具体化、细化,便于政府制定规划、分工协作、监督执行,确保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到实处,而不是止于概念和形式,不只是落在文件和口头上。

图一 新型工业化战略体系(略)

在上述新型工业化战略体系中,可持续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则和根本要求,它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规定方向,确保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可持续;信息化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灵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区别于其他工业化模式的根本所在,信息化对其他方面的渗透和改造可以促其作用倍增;技术进步、人力资源 、城市化、“走出去,引进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动力和支撑,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充足的推动力,确保新型工业化有足够的速度;制度、法治和政府作用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保障,使新型工业化能稳定、协调、可持续地进行。如果中国比为一辆车行驶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像方向盘,信息化是电控系统,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城市化和“走出去,引进来”是引擎和车轮,制度法治和政府则是车的框架、刹车和保险带。

二、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政策措施

新型工业化战略体系七个子战略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同时从这七方面着力,统筹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对新型工业化的作用。

(一)可持续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观的根本变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贯穿到其他六个子战略,包括每一环节、每一领域,并加以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

土地、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极重要的战略价值,能否按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用它们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新型工业化。我国超大规模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决定了我国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必然面临资源、能源、环境的硬约束,要突破约束只能靠调整工业化路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靠开源节流。开源包括开拓新的能源和资源供给市场,通过技术进步寻找替代产品,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替代部分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在没有根本性的技术变革和重大发现时,整个蛋糕就那么大,开源受到限制。对于我国来说,节流的作用更值得强调。我国工业生产能耗和原材料消耗还处于较高水平,例如,2000年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火电供电煤耗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21.4%,水泥综合能耗高45.3%。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个百分点;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水平比欧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国低10%,因此,节约空间很大。

要在全社会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通过推进信息化和技术进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行循环经济,采用新技术特别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改变由于过度管制被扭曲的石油、电力等的供求关系,利用反映资源、能源和环境真实价值的价格杠杆,引导人们消费行为的理性化;此外还要调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断完善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严格执法监督。

(二)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和核心。根据OECD国家近年的经验统计数据,信息化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在每年0.5%--1.5%间。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信息化趋势的延伸,信息化在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可预期将更加显著,估计信息化对我国GDP增长的直接贡献就可达每年可增加1%以上。另外,信息化可以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比如1996年到1999年,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能源消耗率每年降低3.2%。

信息化贯穿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全过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精髓就在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超越其他技术的“灵魂”技术,因此我们将其从技术进步中单列出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信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信息技术凭借其极强的渗透力对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造,有效地改进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从而提高效率,节约资源、成本。

要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造适宜的宏观环境。建立培养和吸引信息化人才的体制,为新型工业化集聚必需的人力资源。同时,要创新信息化管理体制,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奠定基础。要加大国家和企业对信息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核心装备、技术和标准的发展。此外,要将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增强内在实力和外在竞争力。要通过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处理好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支撑能力的关系。

(三)技术进步是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也是新型工业化的“纲”。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60%--90%,如果政策得当、措施落实,到2020年,我国GDP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将超过50%,这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必需达到的。

新型工业化包含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五个要素。其中,“科技含量高”统率其他四个要素:要使经济效益提高,必须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要降低资源的消耗量,必须改造原有生产工艺和技术,这也必须依赖技术进步作用的发挥;要减少环境污染,不仅要靠治理污水、废气、废物的高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而且要通过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和流程,减少生产过程的“三废”的产生量和排放量;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同样离不开用高科技知识来装备他们。总之,技术进步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要件和决定性因素,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主导工业化发展的“总纲”。

应稳步增加全社会对技术进步的投入,但当前更重要的按照市场经济和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体系体制进行改革,有效提高技术进步投入的效益和效率。大力发展包括信息、生物、新材料、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技术,特别是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同时,要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用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处理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汽车、房地产、电子信息等高增长行业,其发展速度快、带动性强,要以此为契机,结合信息化改造和技术进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充分发挥高增长行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挖掘培育新的高增长行业,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最后,应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技术成果转化节奏。

(四)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支撑。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如能有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未来15年人力资源因素可在我国每年经济增长中贡献25%左右份额。

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基础和归宿。新型工业化要以人为本,既要把满足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在各项工作中放于优先地位,又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教育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使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成为人力资本强国,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撑。

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不仅能使劳动者自身的收益提高,而且还可以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得到强化。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我国应该真正把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不折不扣地实施,超常规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投资,这是少数几项与中国经济未来、与中华民族前途攸关的“国之大事”。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基本卫生服务,扭转公共教育资源和公共卫生在地区间、城乡间、群体间配置不平衡的状况;还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评价激励机制,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应当重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改变多头管理和重量胜于重质的状况,可考虑对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事部、劳动部、教育部等部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职能进行整合。

(五)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未来15年,如果措施得当,城市化每年可以直间接提高我国GDP增速3到5个百分点。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孪生兄弟,二者互相联系、彼此促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我国城市化的滞后制约了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进程,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创新城市化思路,走一条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环境宜人、布局合理的城市化新路子。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建立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完善城市功能,形成合理的城市布局和规模结构。创新相关制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通过新型工业化辐射延伸来扩大加深城乡经济融合,带动农村经济的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营水平。

(六)“走出去,引进来”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为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是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引擎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每增长10%,能推动我国GDP增长1%;外资直间接促使GDP每年增长3%。今后20年,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外国对华投资和我国对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应该不会低于过去,每年能促进GDP多增长3%以上。

新型工业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条件下的工业化,这既为我国产业和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企业可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配置新型工业化所需的资源;同时也带来强烈竞争和挑战,若处理不当,不良后果可能加倍放大。要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和国际竞争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同时,建立完善与全方位开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走出去,引进来”奠定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完善风险及涉外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机制,提高国民经济、金融体系、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冲击能力。优化外贸结构、外资结构和对外投资结构,按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调整外贸、外资的增长方式,“走出去,引进来”要以服务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为首要目标。充分运用国际惯例,提高开拓国际市场和运用国际资源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增强我国在石油、铁矿石、铜、小麦、大豆等许多工业化必需的大宗原材料的国际定价话语权,对一些耗能高、资源消耗多、环境容量要求大的产业和产品应该在全球范围配置生产环节,减少我国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

(七)制度、法治及法治下的政府作用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有学者将其称为“第一生产力”。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作为一种正式制度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角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和保护,城市化、人力资源开发、技术进步、对外开放也需要相关法律的健全。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自然演进的工业化路径,它需要政府的适度引导、规范、监管和服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

新型工业化是经济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使制度和法律促进和保障而不是阻碍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是市场主导的工业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健全、市场经济秩序还不规范,需要从多方面建设、完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基础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在配置能源、土地、资金等要素中的作用,改变对要素资源的过度管制和定价扭曲,以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

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来规范调整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各个方面、环节,注意立法、司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新型工业化需要一个有效、有力并有限的政府,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粗放型增长方式之所以成为顽疾与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密不可分,新型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作为和不作为,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要由直接、微观转向间接、宏观,避免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与此同时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有效、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职能必须调整,机构和管理必须改革。

有关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少政策措施早已存在,但由于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不能形成合力甚至相互矛盾、拆台,所以今后要注意政策、措施间相互协调、补充,发挥协同作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新型工业化的量度指标体系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落实和执行需要准确判断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评价考核政策实施效果并对症下药,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同时,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内涵,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度指标体系以指导实践,以下为笔者提出的简要表征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包括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信息化指数、R&D费用占GDP比例、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万元GDP能源消耗和城市化率等七个指标。(见表一)

表1 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指标

指标 2020年目标值 2003年值 已实现程度(%)

一、收入水平 人均GDP(美元) 4000 1090 27.2

二、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产值比例(%) 10:(45~50):(45~40) 14.8:52.9:32.3

--

三、信息化

与技术进步 信息化指数 >100 38(2000值) 38

R&D费用/GDP

(%)

≥2 1.23

(2002年值)

61.5

四、人力资

源开发 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7 5.35

(2002年值)

80.5

五、可持续

发展 万元GDP能源消耗(吨标煤/万元)

0.5

1.44

34.7

六、城市化 城市化率(%) ≥60 40.53 67.6

人均GDP是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通过人民币与美元汇率计算出的人均GDP美元值与其他国家比较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发展的真实水平。一般认为,通过美元汇率计算的人均水平偏低,而用购买力平价计算出的人均水平又高估了中国的人均发展水平,中国实际人均水平应在两者之间。笔者认为,中国实际人均GDP水平大体是用美元汇率计算人均水平的1.5倍以上,也即,2000年中国人均GDP800美元,实际人均水平应在1200美元以上。这样,翻两番的起点值就提高了,再考虑到通货膨胀和人民币美元汇率理性回归变动等因素 ,2020年,人均GDP应在4000美元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将由“金字塔”型变为 “倒金字塔”型。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政策导向上,我国要在对第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增长质量。今后十几年,第一产业比重还将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大致保持在45%~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将不断加速上升。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和主要特点,因此表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对衡量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必不可少。2000年我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指数为38.46,2020年的标准应大于100。

R&D支出占GDP比例指标反映整个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也是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1990—2000年,日、韩、美R&D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8%、2.7%、2.5%。2001年高收入国家的R&D支出/GDP平均值达到2.6%。200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的1.23%。要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20年这一指标应该接近日、美、韩1990—2000年的比例,达到2%以上。

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反映国家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重视程度。我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我国人力资源的总体素质较差。新型工业化要求将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本强国,将人口负荷变为动力,要完成这一任务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教育,近几年我国教育投入增加较快,但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也有待调整,1975年以来美国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基本在7%以上,近二十年来日本的比例也在6%以上,韩国也在7%左右2002年按教育部的统计,教育总经费占GDP的比例为5.35%。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到2020年我国教育经费/GDP应努力达到较高水平,高于7%。

万元GDP能源消耗反映一国节能水平,既体现经济增长的集约性,又体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国研中心课题组研究表明,“2020年,按2000年的价格计算,我国千克煤当量的产出可达到20元”,合0.5吨标煤/万元,与目前世界能耗平均水平相当。

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连的,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市化率的上升。我国的城市化率现值偏低,制约了工业化步伐,因此未来要创造条件加速城市化,从而促进新型工业化。现在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时期, 1990年我国城市化率为26.4%,2001年为37.6%,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1992-2003年的平均增速1.17%;2003年达到了40.53%。结合诺瑟姆慢-快-慢的城市化三阶段论和其他国家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如果政策得当,我国城市化率在达到70%前保持每年增长1%是可以实现的,这样,202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60%左右,与1995年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致。

进入 赵国鸿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新型工业化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75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