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46 次 更新时间:2015-12-26 13:39

进入专题: 电影产业   电影改革   电影产业化   政府监管  

尹鸿 (进入专栏)  

中国电影产业全面开放的十年来,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从奄奄一息到背水一战最终扬眉吐气的辉煌十年。电影行业在中国所有的文化行业中,几乎是全产业链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程度最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电影改革对文化产业改革具有“示范性”作用。中国电影在黄金年代之后跌入低谷,通过开放改革逐渐从电影小国成长为电影大国,从电影弱国走向电影强国,证明了市场化变革对于文化生产力的巨大解放,证明了改革红利的巨大价值。

中国电影是文化产业改革的排头兵

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改革成果,体现了电影主管部门的政治智慧、专业能力和某种程度的风险承受能力。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未来五年也许能够达到甚至超越世界第一电影市场——北美市场。国产电影在中国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代青年电影人也正在崛起。尽管中国电影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市场不够规范、电影文化内涵不足、电影观众接受水平参差不齐、电影工业体系比较薄弱、电影国际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但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正是因为发展才能让中国电影起死回生,所以也需要通过发展来逐渐克服中国电影产业的局限。发展中的问题,绝不能用倒退的方式来解决,而应该用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既然美国人能够做到通过市场化手段打造出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电影文化,中国人当然也能够做到,只是需要具备尊重市场、认识市场、调控市场、引导市场的智慧和能力。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理性、有序、健康发展,中国一定能够从电影市场大国走向电影影响力强国。

中国电影在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

2013年全球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360亿美元,其中北美是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连续十年在100亿美元上下徘徊,这一市场基本饱和。全球近几年电影票房保持4%~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而中国的电影产业,已经连续12年保持3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电影发展的奇迹。如今,中国以近220亿元人民币(约36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占据世界电影市场的亚军位置,占有世界电影市场票房总份额的10%。可以说,中国市场对于全球电影来说,已经举足轻重。在中国文化行业中,只有电影具有这样的世界地位。

中国电影年产量700部左右,也位居世界前列。进入影院发行的国产影片200多部,约占当年生产影片总量的1/3。美国电影在全球创造的票房总量接近300亿美元,中国国产电影的票房收入不到20亿美元。中国电影产量高,供大于求;同时,优质产品缺乏,则求大于供。一方面供给过剩,一方面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是中国几乎所有文化行业的共性,充分反映了各种非市场化因素带来的产品数量过多而质量过低的现状。

2013年,中国电影收入的90%依赖国内票房。美国、英国等主要电影生产国,其国内票房占电影总收入不到30%,全球的平均水平也仅仅占40%。中国电影产业的票房从每年5亿元到218亿元,13年之间增长了40多倍,但是电影的海外收入、电视播出收入、互联网收入等增长却微乎其微,甚至有的指标还有下降趋势,这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出现了畸形问题。中国电影过度依赖电影票房的回收,导致国产电影的商业化口味重,许多电影依赖商业要素的炒作来吸引观众进入影院完成回收,由于缺乏后影院收入,导致对电影的口碑、满意度、品牌价值重视不足。

所以,今天中国电影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不是改革带来的问题,而是改革不彻底带来的问题。票房市场好,是因为市场开放。而其他环节发展不够顺利,主要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政府的市场管理不到位,导致版权保护不足,电影的后影院市场失去价值;二是大文化行列开放不足,导致电影企业难以与广播电视、互联网及其他文化行列横向整合,规模经济效果难以显现。市场放开,才能有大而强的企业。比如电影影院市场,过去电影公司、电影发行、电影院全部国有,而向社会开放后,民营的万达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院线,并且在收购了美国第二大院线之后,万达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影院管理公司。

电影行业中,民营企业贡献非常大,民营企业在整个电影行业当中的主体地位开始确立。在进入影院放映的影片中,无论是放映影片的数量比例,还是影院票房的比例,民营公司的比重都远远超过50%。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乐视等民营社会企业,都是上市公司或母体是上市公司,都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电影业的领导型企业,它们不仅在国内占据优势地位,而且开始参与全球电影的布局。这些电影企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越来越密切,2013年发生了大概200亿元左右规模的并购。

中国目前电影观影人次是6亿多,平均每个国人年观影0.4次,而美国平均每个人年观影接近5次,韩国、日本人均年观影也都在2次以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的影院市场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而中国后影院的市场更是空间无限。

中国的电影行业“不差钱”,差的是打通条块分割、“楚河汉界”的文化行业产业链。在资本的推动下,电影行业并购重组整合加速,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一是电影与电视的融合;二是内容行业与新媒体的融合;三是不同的文化行业之间的整合;四是开始出现的跨国资源整合,已经有多家影视公司跟国外的发行公司或技术公司进行并购,电影在这一点上走到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前列。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多窗口电影市场尚未形成,这一点是改革中政府政策和监管缺失造成的。首先,版权保护还是漏洞百出,电影在影院市场以后,版权经济价值几乎流失,只依赖影院一个月的票房来回收。其次是产业融合,全球电影业都在综合性文化集团当中,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龙头,但是在中国条块分割突出,并购和融合都要绕开体制的限制。电影不能成为大电影产业,过度限制为小电影产业。所以,电影企业即便上市之后,投资范围也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个挑战是电影审查和电影内容监管的现实性与法制化不足。互联网上已经可以接受全球信息,我们应该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制度设计,在审查标准、程序、法律效应等方面让电影的审查更加有法可依,尽快推出分级指导原则,根除人治为本、批示至上的隐患,提升制度的公开性、透明性、民主性和权威性。

第三个挑战是由于电影改革不足,致使企业发展规模受到影响,企业工业化水平不高。企业基本还是作坊式生产,工业生产流水线的设计和操作能力低,人才培养跟不上发展速度,市场的可控性仍然不足。电影市场受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冲击,不能按照电影产业的必然性规律进行有序化发展。大企业依靠必然性、大概率来营利,小企业依靠偶然性、小概率营利,虽然互联网时代为小概率的偶然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过度依赖偶然性的“黑马”,这一定是产业不成熟的体现。用“游击队模式”对抗好莱坞的“正规军”,很难具有持久性优势。

第四个挑战是电影的舆论环境过于苛刻,导致电影多样化不足。中国不仅有严格的电影审查,而且各种所谓“专报”“内参”以及人际批评,都在用一些极端的标准去衡量电影,社会审查比审查委员会还要严格,对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动辄要求政府“动刀动手”进行清理,导致某些文化专制力量过强,政府往往也迫于舆论压力进行过度管控。在坚持政治底线和伦理底线的前提下,营造健康的多元文化氛围,对于电影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因为改革不彻底

过去十年,中国电影的高速发展带给了国产电影蓬勃的商业动力。但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还基本处在各自为战、分散竞争的状态,技术创新、商业创新、艺术创新的空间和动力都严重不足,以纵向整合和产业集中为特征的重装转型还需要一段时间和过程。这个过程是否顺利,既依赖于电影创作的政治文化环境是否更加宽松,也依赖于电影生产的市场环境是否更加良性,更依赖于电影人对过去十年电影产业化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的反省是否自觉。中国电影如今的成绩是产业化深刻改革带来的,而如今中国电影面临的问题,也是产业化改革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的。

中国电影需要更加坚定地坚持改革,用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电影的外部压力巨大,对电影上座不叫好、有市场无艺术、有娱乐缺升华、有商业营销少艺术诚意的批评比较多。但是,我们都不应该忽略,正是加入WTO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改革的十年,才使电影产业从奄奄一息的状态中走向了繁荣,才使中国电影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才使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改革最重要的成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高度肯定电影产业化改革带来的成绩,没有产业化改革,也就没有现在的中国电影,甚至很可能已经没有了中国电影。对电影进行道德化批判是容易的,但是只有市场的盘子做大了,电影才能整体发展。没有市场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就没有电影产业,没有电影产业,就不可能有真正多样性的电影文化,电影只会沦为政府资助、自娱自乐的空中楼阁。

如果环境中弥漫着对电影的负面夸大批判,很可能引发中国电影改革的现状停滞、转向甚至倒退。倒退没有出路,倒退会使中国电影的改革成果得而复失。中国电影改革当然面临种种问题,但是,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我们的产业化改革不彻底,市场化不坚决,市场规则没有建立起来,产业还不成熟,才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以改革的方式而不是回到政府管控的计划方式加以解决,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改革的成绩应该让我们对中国电影树立信心。绝不能轻易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而是应该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引导市场。其实观众正在成熟,电影产业结构也在逐渐调整。尽管市场调整比行政调整更慢,但是却具有可持续性。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如曾经人们担心的过度依赖少数几部大制作古装影片的危机已经化解,中小成本的电影竞争力明显提升。《人再囧途之泰囧》《失恋33天》等的票房成功都证明了市场逐渐显示出来的调节能力。观众水平在提高,应该尽量减少用道德律令来批判观众,实际上这些批判也很难干预观众的趣味和选择。中国电影一定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和观众的逐渐成熟带来一系列调整,电影的多样性、电影的现实关怀、电影的艺术品质一定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观众的成熟和品位的提升,将改变电影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市场的逻辑。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还需要更彻底,出现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改革不彻底。例如,由于电影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电影过度依赖影院票房,也导致电影过度依赖营销炒作而不注意对品牌价值的维护;电影企业的规模过小,导致电影的无序竞争较多,急功近利明显;电影审查制度的稳定性、权威性往往受到舆论环境影响,导致电影创作者思想解放程度不够,艺术创新动力不足;文化传媒的开放整合度不足,导致电影企业难以做大做强,更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产业……所以,完善产业结构,打造核心企业,规范电影市场,开放电影合作,维护公平竞争,必然会逐渐带来中国电影产业的成熟,成熟的电影产业不仅能够带来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影,同时也能够在一个大蛋糕上划分出各种多样性的细分市场。所以,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电影产业、完善电影产业来引导市场,才能提高中国电影文化、技术、艺术水准。过多的道德干预、行政调控、创作指令,对中国电影发展带来的往往可能是饮鸩止渴的效果。

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去解决,改革中的问题需要用更坚定的改革去解决,否则就可能会前功尽弃。在近百年来中国的各方面改革中,这种进一步退一步,甚至进一步退两步的教训并不少见。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已经过去十年,这是一个温故知新的历史节点,中国电影产业只有尊重市场规律,在一种更加开放和理性的环境中,才能攻坚克难、自我完善,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进入 尹鸿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电影产业   电影改革   电影产业化   政府监管  

本文责编:chenp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562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传媒》2014年第17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