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供给侧改革下2016年股市投资逻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22 次 更新时间:2015-12-11 19:26

进入专题: 供给侧改革   股市投资逻辑  

许维鸿  

接近年底,随着证监会对券商自营操作进一步常态化“松绑”,不管是证券行业内部,还是广大股民,恐怕所有人都在期待2016年的中国股市,能重演2015年的牛市。

从宏观政策面看,自11月10日到18日,前后九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确立了新一轮改革指导精神的“理论话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经济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刺激是不够的。以此推演,2016年的中国A股市场,如果单纯依赖宽松货币下的资金杠杆,显然是不符合中央精神的。

我认为,供给侧改革带来的股市投资逻辑,其根本是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效率的提高,股市直接融资的对象,应该是那些代表经济新增长点的企业,而不是审批制背景下的“靠政策照顾”的企业。说白了,中央期待的股市,不应该成为投机横行、内幕频发的赌场,如果没有深刻的改变,就算上证综指重回5000点甚至涨到10000点,对中国经济只是有害无益。

今天的中国证券市场,与二十多年前建立时所肩负的使命是完全不一样的。除了上文谈到注册制取代审批制,让大量“没有政府关系”的市场化企业能够到股市融资。供给侧改革所强调的,必然是资本市场只支持那些真正深刻改变治理机制的国有企业,那些只是把股市当作圈钱工具、躺在融资优势上睡大觉的国有企业,应当被资本市场所抛弃。

最近与私营企业家们交流,发现越来越多的实业老板都在把重资产变轻资产,把轻资产变成金融资产,把家族企业变成家族信托或者家族基金,开始懂得用资本市场延续家族的财富。这些长期投资的增量资金的进入,使得中国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也让“10%的资本集团控制90%实体经济产能”变得愈发现实——资本市场的供给侧改革重要性也源于此。只有让专业的金融机构,真正通过竞争脱颖而出,接过财富管理的责任,才能把我们过去三十年辛辛苦苦靠血汗打拼积攒的“家业”守住。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创新的作用切不可盲目夸大,2015年曾经喧嚣一时的“互联网金融颠覆传统金融”,只不过让越来越多的财富拥有者变得更加谨慎,专业化的金融理财服务,会剔除那些打着互联网金融口号“圈钱”的门外汉——金融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对风险的准确定价来盈利,而不是靠微信朋友圈里的免费小道消息来炒股。

很多在2015年的股市过山车中损失惨重的投资者,常常抱怨“股市大波动消灭了中产阶级”,此言差矣!与其说这是中国股市投资者的不成熟,还不如说这是股市对“偏听偏信投机者”的市场淘汰机制在起作用。其实,欧美股市也经历过类似阶段,每一次大的股灾都是那些信息不对称的小投资者损失最为惨重——折腾的次数多了,那些终于明白的中产阶级,不得不把精力回归本职工作,而非时刻跟踪股票价格的波动。好在中国人赌性强,未来应该还会有新的失去理智的投机客投身股市,但下一轮牛市,应该不会发生在2016年。

国际地缘政治和国内外金融环境2016年难言乐观。美国即将开始的“收货币”周期,已经从2015年中开始,把全球资本市场带入资产配置的“垃圾时间”。本周土耳其击落俄罗斯战斗机这么大的波澜,黄金和原油价格也只是象征性地上涨1%左右,足见国际热钱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审美疲劳”。中国本土的宽松货币的“边际效应”在2016年将加速下降,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货币供给方都在拼命寻找好资产,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等客上门。整个经济缺乏有效的政府投资和高效的实业扩张,供给侧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

可见,中央五中全会提出的供给侧改革,是恰逢其时的改革良药,对于股市投资策略而言,期待中央政府靠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投资和消费拉动周期股反弹,显然犹如痴人说梦。以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为代表的新一轮政商博弈,使得资本市场成为支撑混合所有制的最佳舞台。其实,国有企业之所以效率低下,并不是源于国家所有权结构,而是企业的现代治理制度缺乏监督,管理层没有充分的市场机制支撑。值得期待的是,2016年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改革板块崛起,将带动蓝筹股估值整体上升。



    进入专题: 供给侧改革   股市投资逻辑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499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财经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