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漫长的逆袭——美元上位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94 次 更新时间:2015-11-15 12:05

进入专题: 美元   霸权   铸币税  

徐建国  

摘要


从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到美元霸权的确立,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用这个标准看,人民币现在的国际地位可是高多了,需知中国的经济总量还只有美国的一半多一点。


如今美元独大的地位,令人羡慕妒忌恨。欧元区19个国家绑在一起,勉强做了个老二,离美元的地位依然相去甚远。不说别的,国际储备中美元占64%,欧元只占21%,不到美元的三分之一。倘若刨除欧元区国家,欧元的占比就更少。此外,美国在国际贸易、债务的主要标值货币,是最广泛使用的货币。欧元区空有全世界最大的贸易量,德国一家的出口就超过美国,却依然被美元压着,估计欧洲人心里也是窝火。


美元一统江湖,可谓实惠多多。你看,美国贸易赤字这么大,货币却依然强势。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资金全往美国跑,挣那点可怜的利息。换句话说,美国光是印票子就能换走别人的东西,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此外,美国人做国际生意,是不需要担心“汇率风险”的,因为贸易是用他们的货币计价和结算的,这不知节约了多少成本,少操了多少心。


现在中国经济崛起,体量全球排名第二。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也已经开始。怎么走,将来会怎样?看看美元的成长历程,多少有些帮助。要知道,美元是纸币中的第一个国际货币,之前的国际货币,要么是贵金属,要么和贵金属挂钩。


没钱:殖民地经济及美元诞生


故事要从1620年讲起。那一年,一群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抵达北美大陆,身上只有少量英镑和先令。由于英国禁止贵金属出口,一开始,他们只能用土著的贝壳、珍珠作为货币。后来,烟草、玉米、小麦都充当过货币。但和金银不同,这些东西体积大、难存储、质量差异大,而且很难标准化,不能完成交换媒介、支付手段、价值储存这些货币功能,用起来很不便利。


英国不仅禁止贵金属出口,还禁止殖民地铸币。这样,新大陆只能靠出口干鱼、鱼油、腌牛肉等“贵重物品”换取英国铸币,而英国需要付出的,不过是掺了大量廉价金属的“铸币”。说白了,就是不让别人印钱,自己印钱买别人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这才是真正的铸币税!


可怜巴巴的日子,过了100多年,直到独立战争后,美国才有自己的货币。至于独立战争的爆发,经济的因素不知占几成,据说当时美国尝试发行信用卷(纸币的原型)作为铸币的补充,遭到英国议会的阻止,是战争的起因之一。


独立后,美国迫不及待地发行自己的货币。1785年,大陆会议宣布“美利坚合众国的基本货币单位是1美元”,美元从此诞生。1786年,国会宣布成立铸币厂。当时一些州也开始铸币,不过1787年宪法禁止了州的这一权利。1792年通过的《铸币法案》,则是美元诞生的最后一步。美国首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狂热地相信货币是国家统一和融合的有力武器,他甚至从大名鼎鼎的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那里学来了双金属铸币术,用以确定货币中金银的比重。


美元诞生了,在国内流通也没问题,可是在国际上的地位几乎为零。美国的进出口,用的是英镑。美国商人需要信用服务,也不得不找伦敦、巴黎、柏林的金融机构融通。当时伦敦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贸易和金融活动非常集中,有规模优势,流动性好,美国经济则不得不依赖于伦敦的金融服务。


没妈:作为屌丝的美元


不过,新大陆毕竟得天独厚。1870年左右,美国经济总量已经差不多赶上英国。而到了一战前的1913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一骑绝尘,几乎是英、法、德三大强国的总和。而且,美国的出口量也已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


尽管如此,一战前美元的国际地位依然可怜,在国际贸易中几乎看不到美元的影子。此时美元的国际影响,不仅在英镑、法国法郎、德国马克三大货币之后,甚至也排在瑞士法郎、荷兰盾、意大利里拉、比利时法郎、澳大利亚先令之后。而此时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已经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用这个标准看,人民币现在的国际地位可是高多了,需知中国的经济总量还只有美国的一半多一点,远不是全球最大经济体。那些动辄谈论“大象不能藏于树后”的人们,大概不知道,美国这头大象真的在树后藏了很多年。


暴发的美国,悲催的美元。但这还真不能全怪英镑霸权的打压,美国人自己的“小农意识”也要负相当的责任。这里不得不提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亦即美国第三任总统。


作为自由主义者和民主派的代表,杰裴逊天然地对大政府、大金融怀有戒心。与上文提到的金融奇才、联邦党人汉密尔顿不同,杰裴逊拒绝将财产权升格为自然权利,他认为一旦这么做,将助长拜金主义和大资本的扩张,进而加剧社会不平等。在整个1790年代,杰裴逊都在与汉密尔顿的财政政策做斗争,以防大资本垄断社会经济资源。


显然,杰裴逊的影响力更胜一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都不设中央银行,甚至也没有全国性的银行。汉密尔顿虽然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第一银行”(以下简称“第一银行”)),是一个类似于中央银行的机构,但是只有20年(1791–1811)的许可,到期还不能续约。在这20年里,“第一银行”是美国唯一可以在全国营业的金融机构,其他银行均不能跨州设分行。这样一来,远距离、跨国的业务就更谈不上了,美元的国际地位自然大受影响。


“第一银行”之后,因为没有中央银行,各州纷纷发行银行卷,也就是在本州内流通的纸币。各州都发行,自然会导致货币泛滥,然后就是通货膨胀和一堆的坏账。迫不得已,美国才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第二银行”,不过许可期依然只有20年(1816-1836),到期不续。


此后,美国先后历经了自由银行时代(Free Banking Era, 1837-1862)和全国银行(NationalBanking Era, 1863-1913)时代,但是在长达76年的时间里,并没有一个中央银行。1863年的《全国银行法案》(National Banking Act),旨在缓解财政税收压力和为战争融资,却并没有建立中央银行。连个“央妈”都没有,货币发行之混乱,就可想而知了。美元的地位,自然也大受影响。


美国经济如此强大,也不乏汉密尔顿这样的金融人才,却也要经历这么长久的金融“蒙昧时代”。历史的演进,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事实上,杰裴逊的担忧也并非没有道理,后来随着华尔街的坐大,贫富悬殊便始终困扰着美国社会。


美联储来了


后来的发展,就不是杰斐逊和杰斐逊主义者所能够左右的了。1907年的金融危机,终于让美国人体会到了央妈的重要性,在1913年通过《银行法案》,成立了美联储。这样,美国才有了自己的中央银行。


从1907年危机到1913年《银行法案》通过,历时6年的时间,美联储的组建可谓难产。1910年,参议员纳尔逊•阿尔德里奇(Nelson Aldrich)在对欧洲各国的央行进行考察之后,悄悄召集了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几位要员,提出一项创立全国储备协会(National Reserve Association)的建议书蓝本,亦即“阿尔德里奇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为了缓解对联邦集权的担忧,“计划”建议了一个比欧洲风格的中央银行更为“分散化”的结构——“全国储备协会”下设15家地方性储备银行,都可以贴现汇票,而地方性储备银行的主席由辖区的商业银行选举产生。尽管如此,人们对“华尔街的动机”依然顾虑重重——“计划”的6位起草人中有3位来自华尔街,而阿尔德里奇的女儿则嫁到了洛克菲勒家。


谈判和妥协进行了两年,最后形成《银行法案》。《银行法案》与“计划”大同小异,15个联邦储备区变成了12个,每个区域联邦储备银行的董事会可自行选举。最重要的不同,是加了一个 7人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Board),负责监督联邦储备体系的运行。这7个人并非选举产生,而是由总统直接任命,可以说,《银行法案》赋予联邦的权力比“计划”更大。


战争与霸权


最终将美元推上金融王座的,是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经济遭到重创,英镑不稳,为美元提供了良机。与此同时,美国成为世界工厂和粮仓,出口大增。欧洲商人们开始转向美国寻求金融服务,恰好此时美国银行获准开展国际汇兑业务,“联邦储备法案”允许资本金超过100万美元的银行在国外开设分支机构。至此,美国的银行开始走向全世界,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局面,终于打开了。


不过,局面打开了,并不意味着美元霸权就此确立。1920年代美国大规模向海外投资。战后的欧洲需要重建的资金,这为美国银行和美元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到1920年代末,美国银行已经在国外拥有181家分支机构,而美元则成为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超过英镑,达到40%多的水平。快速的扩张,固然迅速拉升了美元的国际地位,但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1929年,华尔街股灾,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一度,英镑似乎又看到了修复霸权的希望,但终于行差踏错致使大幅贬值,狼狈退出金本位制。不久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而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则在美国推行“新政”。从那以后,美国经济和美元的独大地位,再也无法撼动。二战结束后,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来自美国的名不见经传的怀特,大败英国代表名动天下的凯恩斯,则正式宣告了美元霸权的确立。


至此,“五月花”号完成了它的完美逆袭。可见,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过程是漫长的,注定充满了偶然性和各种教训——从美国成为最大经济体,到美元霸权的确立,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还有两次世界大战的机缘巧合。由此看来,人民币国际化的短期目标,还是定得低一些好。

    进入专题: 美元   霸权   铸币税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893.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