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国:农村承载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9 次 更新时间:2011-03-05 12:57

徐建国  

最近“城市承载力”这一概念引起关注。词下之意,城市在环境、能源、水、交通、医疗、教育等等方面的约束,意味着城市有一个负载能力的问题,可以容纳的人口有一个限度。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可能会引起城市不堪重负。这样的担忧当然不无道理,很多城市都有污染严重、街道脏乱、交通拥挤等方面的问题。北京等大城市史无前例的大堵车,让人谈出行而色变,凸显了对于“城市承载力”的担忧绝非毫无根据。

担忧归担忧,关键在于怎么办?一旦要给药方,事情就有意思了,本来很简单的问题,会闹出莫名其妙的答案来。治理堵车,就不让人买车。治理城镇承载力,就限制人进城。呜呼哀哉。站在“城里人”的角度,这逻辑似乎直截了当,且理所应当。你“先”来了北京,别人当然就不能来了。但是北京人去纽约的时候,相信绝对不是这么想的。

城市承载力的问题,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担心“城市承载力”,就要同时也担心“农村承载力”,除非你是“城市”人,但不是中国人。本文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分析,以窥问题全貌。

农村比城市更加不堪重负

第一个问题:城市与农村,哪一个更加不堪重负?

我们看到的现实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9年城乡收入比达到3.33倍。如果考虑到城市大大优于农村的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实际的城乡差距还要大得多。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追求更高的收入、更美好的生活,这样的诉求不但理所应当,而且比起一部分人的私利来,也更加理直气壮。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凸显农村承载力的问题更加严重,农村更加不堪重负。讨论城市承载力问题,要时刻记住这一点。

一个简单的大账可以帮助我们把问题说清楚。现在一个农民如果进城打工,月薪2000元,年收入24000元,过两年还要涨一些,以3万元计算。如果要他留在农村种地,也得有这么多收入,否则他就会选择进城。一亩地一季收1000斤稻谷,当下市价约值1300元,扣除各种投入费用后收入以800元计算。以一年种两季计算,一亩地收入1600元。一个农民要想有30000元的年收入,就得有18.75亩地。我国现有耕地约18亿亩,能够“承载”的农民不到一亿人。现在我国农村人口依然超过7亿,也就是说还有6亿人口要进城,否则城乡差距就无法抹平。

客观规律导致第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快于第一产业,因而上面大账中的城乡差距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这也正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其枉费心机想把农民拒之“城”外,不如现实点多想想如何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规划。

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这个道理,农民心里清楚得很,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就是农民用实际行动发的言。我认识的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农,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应该是非常了解农村的。等到儿子出息了,进城住几天,没多久说了一句话:30岁以下的农村娃,千万别留在农村。什么道理?城乡多大的差距呀!

而且,城市面临的问题,农村也都要面对。农村也有水、电、煤气的供应问题,且因为人口分散、空间距离大,供应成本更高,且浪费严重。农村也有医疗、教育问题,且因为人口密度低而成本高,这进一步导致医疗、教育质量低下。

农民工为什么要进城

第二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向拥挤的城市聚集?

上面的分析,依然不能回答如下问题:农村似乎没有交通拥堵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人们要往拥挤的城市里聚集?

人类本无城市,经济发展了才慢慢有了城市,且越聚越大,就是因为城市比农村更加能够“承载”人们的生活,城市是节约使用资源的手段,而不是相反。人群的聚集,极大地节约了交流和交换的通讯、交通、运输、仓储等等各方面的成本,促进了交换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科技进步,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这是200多年来经济学的精髓。这样强大的经济逻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其实,与城市承载力有关的所谓问题,正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动力。道路拥挤了,正好可以修桥铺路,修建地铁。学校拥挤了,正好可以建新学校,招募教师。医院不足了,正好可以建新医院,培训医疗人员。抱怨这些不足的人,可以想想一个城市的第一条马路、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医院是怎么来的。没有早先的城市人,哪里来的现成的设施?!

熟悉经济分析的人,可以想一想,这些需求是多么好的事情,明确指示投资应该往哪里去。这是现成的最最清晰不过的投资信号,哪里需要什么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动态的分析里,城市面临的问题正指出了城市的瓶颈,提供了城市进一步发展建设的动力方向。看城市的承载力,千万不能静态地看,而要动态地看,要用创新的思路去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谈城市承载力,与城市发展壮大、提高城市效率是同义词,相信不会有人反对。

从微观的角度讲,农民进城,是因为城市需要他们,他们为城市做出了贡献。把农民作为城市负担的想法是短视的、荒谬的。一个农民进城打工,不是盲目的,而是因为有一份比留在农村收入高得多的工作。这份工作,往往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危险活。这份工作合同,是与雇主自愿签署的,而不是农民强加在雇主身上的。一个人要阻止农民工进城,就要阻止这份合约的签署。倘若如此,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就要跟投资商说明“不允许招农民工”,然后看看还有多少工厂可以开张。任何理解市场合约的人,都不难明白这份合约一定是直接为这个企业带来好处的,也间接给城市带来了好处。正因为如此,工商、税务部门从来都是欢迎外来人口的,因为他们会创造收入。如果这个依然难以理解,想一想你雇的保姆或者小时工吧,你或许对她们的工作不是百分百满意,但离开她们却是一百个不方便。

任何对农民工的抱怨,本质上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要干活的时候他们要立即出现,活干完了立即消失,千万别占用城市的任何资源,千万别在马路上出现以免拥挤,别呼吸城市稀有的空气,别饮用稀缺的水,别占用学校的名额、医院的床位,等等。这样的要求,不知道算不算太高?!

“城市承载力”不是无解题

第三个问题:城市承载力的问题有解吗?

上面的分析指出,讨论城市承载力问题本身并无不妥,但是如果不与农村承载力结合起来看,如果静态而不是动态地看、不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就不能形成全面、发展的观点,容易得出片面和错误的结论,诸如限制农民工进城、阻碍户籍制度改革,甚至反对城市化之类的提法,大致都可以归入此类。一些更隐蔽的做法,比如从各种方面限制农民在城里的权利,也都可以归入此类。

无数例证表明,“城市承载力”绝对不是无解题。全世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城市的发展轨迹和不断壮大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机遇往往就孕育在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的过程中。那些找到了解决办法的地方,成了大型的都市,比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等。美国是分权分散的国家,纽约也不是政治中心,依然有约两千万人,凸显了聚集的优势,然而堵车却远没有北京严重。伦敦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但它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速,而是依靠密密麻麻的地铁运输着这个城市。

“城市承载力”的问题解决以后,这些城市吸引了更多的人和更多的资源,并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为人们提供着极大的便利,享受着高额的地租,这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世间因噎废食的人大有人在,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新中国的人民,本来是有自由迁徙的权利的,工、农本来只是职业的分工。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限制了人民的迁徙权利之后,“工人”与“农民”才不仅仅是职业的分工,而且还是身份、甚至等级的概念。

“农民工”这个词,其实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一词汇记载了这个国家半个世纪以来的政策失误,付出代价的首当其冲就是农民,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三农问题就是明证。但是,为政策失误付出代价的,绝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整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以后,我们的人均收入依然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就是明证。现在刚刚有了点成绩,就有人想走回头路,重复过去的错误,这需要引起善良的人们的警醒。

本文责编: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16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