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芫:自拍杆的原罪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85 次 更新时间:2015-10-28 19:16

进入专题: 自拍杆   社交媒体  

王芫  

自拍杆在2014年风靡全球,年底还被《时代周刊》评为当年25大重要发明之一。到了2015年夏,媒体上便陆续传出旅游热点禁止使用自拍杆的新闻。想象一下你在蒙娜丽莎画像前排了一个小时,终于轮到你仔细观看时,突然从背后伸来一支自拍杆;再想象一下你是一个纽约上班族,当你在人行道上匆匆行走时,突然一游人停步,拽出一支“三英尺长的临时路障”。

也许是因为这个,讨厌自拍杆的人干脆将其叫做“自恋杆” (narcissistick)。Narcissistic原就是“自恋的”,现在加了一个k,完全没改发音,就把“自恋”与“杆”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心理学家也在努力把自拍与自恋联系在一起。其实,在我这个心理学外行看来,喜欢自拍的人必自恋,无需证明。但为了劝说病人去就医,必须有一套科学的说法。想想“自恋”这个名词刚出现时,在人类的想象中,连神都只能拿水面当镜子;即便过了千余年,心理学发展出“自我对象化”(self-objectification)这个词,有条件实践的,也只能是职业画家梵高之流。所以,为了与时俱进,科学地解释自拍,人类必须再多做一个实验。

2014年底,俄亥俄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Rooney Fox领导的一项调查,将自拍与自我对象化之间的关系作了定量描述。调查向800位18至40岁的男性发送问卷,请他们描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贴自拍照的习惯,并要求他们填写一份标准心理调查问卷,用来评估被调查者的自我对象化指数。结果表明:在社交媒体上贴自拍照频率越高的男性,其自我对象化指数越高。

这结果实在并不出人意料,但“自我对象化”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还不等于病态意义上的自恋。美国心理学会有一套诊断自恋病态(narcissism disorder)的临床诊断指标,不仅包括“感觉自己很重要、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成功、权力、聪明与美貌的幻觉中”,还有“利用别人去实现自己的目标,缺乏同理心、不能理解他人的要求和愿望”等。就是说,仅仅自拍不算有病,自拍且妨碍他人才需入院治疗。至此可知,在讨厌自拍杆的人看来,“自恋杆”这个词造得妙不可言;在热爱自拍杆的人士看来,第一个将自拍杆称作“自恋杆”的人,其用心何其险恶!

看过别人用自拍杆后,我也心动过,但我属于行动总是慢半拍的那种人。直到今年夏天,我到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小镇旅行,在一座名人故居面前,才真实感到了需求。小镇常住人口不到三千,故居位于镇子最边缘。我四下张望,一个路人都没有。我只好试探着往私人地界里走两步,直到农庄尽头有个人影慢慢闪出来。终于看清时,才发现是个拄着拐杖的中年男子。

“有什么可以帮你吗?”他一瘸一拐地向我走来,礼貌地问。

“你能帮我拍一张照片吗?”我心里万分惭愧。

我为什么不能满足于给那幢房子拍一张照片呢?为什么非要把自己摆在照片前景上呢?当然是因为自恋。但如果我能提前置齐设备,不必麻烦别人,也许自恋指数还能降低几级呢。

加拿大专栏作家Sarah Boesveld写道:自从有了自拍杆,她再也碰不到让她帮忙照相的请求,而她又是一个特别乐于助人的人。“自拍杆取代了有血有肉有呼吸的中间人”,令她备感失落。自拍杆的问世,真是令各种形式的自恋全部大白于天下。

最后,再让我们看看剧作家Jay Martel的小说片断吧:

“‘真好,我们现在可以互相拍照了’,亚当说,‘但是怎么才能在一张照片里包括进我和夏娃两个人,同时还能囊括地上走的动物与天上飞的鸟?’

‘这很重要吗?’上帝问,‘你们两个能在一起,你们所在的伊甸园会被未来的人们当作天堂的代名词,这还不够吗?’‘这的确很好,’

夏娃说,‘我们喜欢这一切。只是,如果能够把这一切用一张照片表达出来,那就更棒啦!’

‘我一直在尽力理解你们,’上帝说,‘但我现在已经烦了,不要再跟我提什么照片的事。’说完,上帝离开了他们。男人和女人悲痛欲绝。看来,靠他们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拍不了一张体面的照片了。这时,诡计多端的蛇爬过来,指着智慧树对夏娃说:‘试试把你的智能手机挂到那根又长又直的树杈上。’”

这篇小说叫The Original Selfie。Original有“原初的”“第一的”意思,故而该小说标题可被译为《第一张自拍》,又因为“原罪”的英文是original sin,这里也有将“自拍”与“罪”相提并论的暗示。人类不仅越来越爱自己,而且越来越有能力爱自己,上帝他老人家肯定比较烦。

原刊于《财新周刊》第41期。

    进入专题: 自拍杆   社交媒体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9329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财新文化,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