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也就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如果说“十二五”规划习近平是参与者的话,“十三五”规划习近平则是主导者。“十三五”规划将是习近平发展哲学的全面、完整、正确地体现。
“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习近平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有钉钉子的精神”,“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新面貌、新气象“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
“十三五”规划是“十二五”规划的延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性质决定了“十三五”规划将继续“十二五”规划确立的目标,并且“一干到底”,同时面对新的形势“十三五”规划做出新的部署、新的安排,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完全实践。
“十三五”规划是一个精准扶贫规划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既定的目标。贫困人口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也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扶贫与减贫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成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首个提前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中国极度贫困人口占世界极度贫困人口总数的比例从1981年的43%下降至2010年的13%。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报告指出,“中国为全球减贫作出巨大贡献。”
2011年11月29日,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该标准比2010年的人均纯收入1274元提高了80%,按照国际购买力评价,新扶贫标准相当于人均一天1.8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2008年制定的国际贫困新标准人均一天1.25美元,中国贫困人口也由此前的2688万人扩大到了1.28亿人。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在河北阜平县考察时强调。2013年,中央全面启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2014年,中央启动精准扶贫,并设立“扶贫日”创新社会扶贫。两年多来,减贫目标顺利实现。
“十三五”时期,中国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是“十三五”扶贫工作的首要目标,也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十三五”规划要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项目安排、目标确认、资金安排、政策措施、脱贫成效上等方面要做到精准,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因人因地施策,因因施策,因类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通过扶持生产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十三五”规划是一个改革规划
“十三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攻坚期、冲刺期。能否如期全面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十三五”至关重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换句话说,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
如果说2013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布局之年、启动之年,2014、2015年则是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全面推进之年。到目前为止,司法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总体方案设计已经全面完成,党的制度建设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与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等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改革方案设计还没有完成,实质性的改革举措还没有推进,已出台的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总的来说,实现2020年全面改革的目标任务还有相当距离。
不仅如此,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管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还是培养经济增长新动力,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支持、促进和推动。因此,“十三五”规划将对迄今为止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评估,明确“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重点任务,比如国有企业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民主制度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部门化、碎片化比较严重,客观上妨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性。“十三五”规划应着力解决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使全面深化改革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创新规划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中国经济新常态,内在地要求中国经济换挡降速、提质增效。
“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习近平终结了“市场换技术”战略,根本原因就是“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成为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改革),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创新驱动则是包括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十三五”规划必须面对、积极探索、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主题,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将成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任务。
“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国际性规划
“十三五”规划将是中国首个具有国际化性质的五年规划,也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特点。
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迅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推进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所谓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也缘出于此。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值4.6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不仅如此,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约为1400亿美元,超过利用外资总规模约200亿美元,中国从此跻身全球资本净输出国行列。
产能过剩、技术含量低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在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东南亚国家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时提出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有效、有力地把中国资本、产能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统一起来,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繁荣的同时改写、重订国际经济、政治规则。2015年6月30日,李克强访问欧洲首提国际产能的“第三方合作”,把中方和发达国家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较低价格较高质量满足发展中国家需求,带动中国产业升级和发达国家扩大出口。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势头,每年增量相当于贡献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中国将为世界经济提供更多需求,创造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的讲话,描绘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未来图景。显而易见的是,“十三五”将是这幅图画的首次清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