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衍社:新发展理念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精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35 次 更新时间:2022-09-11 16:03

进入专题: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   发展哲学  

侯衍社  


摘  要:新发展理念围绕“新时代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系统回答了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的、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集中回答了21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原则、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发展目的等核心问题,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核心要义,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实现新型现代化、完塑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指明了21世纪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走向,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精髓。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共享发展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与此同时,发展问题更加凸显。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了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态势不佳、发展方式落后、发展取向偏颇、发展环境困窘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良性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正确走向。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关于21世纪人类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破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从哲理层面回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的、发展环境等重大问题,集中回答“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一个在人类现代化实践中生成着的科学理论体系。基于对我国近代以来现代化历程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基于对世界现代化经验教训的深刻汲取,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提出了新发展理念。《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34页)新发展理念围绕“新时代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不仅系统回答了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型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的、发展环境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揭示了我国新型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和实践逻辑,而且集中揭示了世界现代化的内在规律、普遍要求和基本走向,精要回答了“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下结合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意义作用和内在逻辑进行具体阐释。

一、创新发展理念与新型现代化的发展动力观

现代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一个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划时代地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毛泽东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精辟论断,在现实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邓小平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在新时期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动力的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科技发展新形势和科技作用日益凸显的现实境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2021年,第80页)的鲜明论断,进一步突出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动力作用,明确把创新发展放在新发展理念的首位,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创新,一般包括两种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二是继承性创新。本文所说的创新包含以上两种含义。创新的类型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四种,这四种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旨在推动生产效率提高和生产力发展;理论创新是基础和先导,旨在提供思想理论支撑;制度创新是保障,旨在保护各种创新因素和创造活力;文化创新是灵魂,旨在激发各种创造活力、营造创新氛围。这四种创新既各有侧重、各司其责,又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不断激发和保护着各种创造源泉和创新活力,使社会发展充满生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宝贵品格和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禀赋,是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先机的一大法宝。在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它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是推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推动我国由“发展中大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创新发展是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前提条件。我国通过大力促进自主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推动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以期从根本上改变西方现代化外延式扩张的老路,走出一条内涵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更加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作用越来越大。在我国,加快科技创新具有现实必要性。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我国切实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迫切需要强大科技的支撑。二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新时代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而深入,亟待推出更多更好的关涉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三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我国要推动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迫切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第一推动力的关键作用。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科技现代化始终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创新有助于不断促进我国自主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持续激发各种创造活力,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和生产力发展,形成各种创新协同配合的生动局面。

基于科技创新在我国新型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科技创新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四个面向”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参见习近平,2021年,第434页)

二、协调发展理念与新型现代化的发展路径观

协调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系统中位列第二,在我国实现新型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规范意义和引领作用。树立和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既是解决世界范围内一般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发展不均衡难题的普遍性要求,也是解决我国新型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发展难题的客观需要,体现了我国新型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社会制度差异和现代化自身发展惯性等复杂因素影响,发展不协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激发各个领域的发展动力、各类主体的创造活力放在首位,大大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我国现代化已经发展到相对较高层次时,较大范围内和较高程度上的不协调、不平衡问题就成了制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突出短板,它不仅会直接影响我国各类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动力和平衡之间需要保持必要张力,以使经济社会发展既葆有活力又保持均衡,既有良好效能又有良好态势。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直面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强调推进协调发展,并把它摆在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位置。协调发展理念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平衡-治理”规律。

协调,就是配合适当、步调一致。协调是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要求,是事物保持良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协调发展,在新发展理念系统中指的是发展布局、发展结构和发展状态系统、协同、均衡。在新时代背景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它既是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发展状态与发展过程、发展连续性与发展阶段性的统一,也是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尺度。

在我国全面推进新型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对协调发展进行全面、辩证的理解,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推进协调发展既要把握全面情况,又要突出重点情况;既要兼顾优势和短板,又要重点考虑厚植优势。二是坚持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统一。要避免因过分强调平衡发展而走上新的平均主义,要更加注重发展机会公平和资源配置均衡。三是坚持发展短板和发展潜力的辩证统一。推进协调发展必须找准短板,补齐短板,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后劲。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统筹推进”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治理不协调问题的理念和方法:坚持唯物辩证法,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深入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统筹推进“两大布局”,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历来都是发展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流域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总结发展经验,促进空间公平正义的更好实现。

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复杂因素影响,我国城乡之间始终存在着很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55页)从关乎中国新型现代化成败的高度审视城乡差距,必须要强化忧患意识,正视城乡差距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三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国是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走上现代化道路的,人口众多、时空任务浓缩等复杂因素使得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始终面临很大压力。目前,我国五大文明建设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在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存在不少短板。为此,必须根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统筹解决,通过中国式新型现代化道路推进五大文明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全面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确保国家发展和安全利益。世界范围内“一球两制”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受到国际局势的深度影响。近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现代化发展成就心存惮忌,力图通过各种方式遏制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清醒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达成重视国防安全的高度共识,确保国防军队建设同全面现代化进程协同一致。

三、绿色发展理念与新型现代化的发展方式观

发展方式问题是实现现代化的又一重要理论问题,更是世界范围内必须正视的实践问题。自现代化启动以来,世界范围内延续的主导发展方式是片面注重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伴随传统增长方式弊端和危害的显露,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新发展观”等,尽管这些理念对改变传统发展方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传统增长方式占支配地位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安东尼·吉登斯在列举现代社会的风险和危险时,把来自人化环境或“社会化自然”的风险(人类的知识进入物质环境)排在重要位置。他列举了各种生态危险的严重危害:由核电站事故和核废料引起的辐射;海洋化学污染摧毁制造大气层中氧气的浮游植物;“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并使冰雪融水淹没大片地区;热带雨林大规模毁坏,严重影响氧气再生;大面积使用人造肥料,使广大农田失去肥力。(参见吉登斯,第111-112页)重量轻质、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轻生态的传统发展方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依然盛行,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乃至生态危机。具体到我国,伴随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和需要层次的提升,以及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绿色发展理念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应保持辩证统一关系,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借鉴国内外发展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理念,成为新发展理念的一个靓丽组成部分。

绿色,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要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要保持健康、和谐的关系和状态,进而引申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健康、良性的状态和方式,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人类生产生活各领域。绿色发展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既是目标也是手段,还是衡量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尺度。绿色发展所表征的生态文明和健康发展方式,不仅意味着文明形式量的扩充,更意味着文明层次质的提升。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我国倡导和追求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在全面推进新型现代化建设、重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大到强的要诀。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在推进新型现代化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人与自然的矛盾,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独特的地理环境又加剧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这些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切实转变传统发展方式,践履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全面实现新型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一路高歌猛进的工业文明,其背后是对自然资源的大肆攫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触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新时代,我们要在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形成五大文明协同一体的现代化新模式,无疑会创造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奇迹。为此,必须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依靠科技创新走出生态文明新路径,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其他四大文明建设提供扎实根基,而且提升我国现代化文明的层次。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人们既要按照自身发展需要能动地改造自然,又要尊重自然规律。他深刻批判了资本逻辑对生态环境的毁灭性影响,认为只有扬弃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尖锐冲突。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上述思想,强调:“只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才能守护人类健康。要深化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规律性认识,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2021年,第349页)不仅如此,他还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同上,第247页)他结合人类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指出“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习近平,2022年,第261页),并多次重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第164页)这一鲜明论断。

绿色是一个包含广泛领域的哲学范畴。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全方位革命,不仅关系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且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思维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而且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影响广泛深远,必须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

一要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系统中实施。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和谐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四种理念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旨在改变传统“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达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良好状态。

二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实施。新时代,我国要实现的新型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关键地位,它既是其他文明建设的基础,又标识文明发展的新类型、新趋势。鉴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必须将其融入“五大文明”建设各方面,确保全覆盖。

三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根本之策。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六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推广绿色消费以及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95-396页)这些深刻阐述,蕴含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理念思路和治理逻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四、开放发展理念与新型现代化的发展环境观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是全球化的理论源头,也是我国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伊始即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同上,第78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各个国家、民族之间交流、交往、合作的不断扩大,世界历史趋势不断拓展。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阐明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对外开放自觉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并在这一富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了自己。当今时代,世界历史趋势进一步凸显,经济全球化尽管遭遇多种逆流但仍然是“大势”。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一些西方国家秉承“零和博弈”和“国强必霸”等惯性思维,给整个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前景蒙上了浓重阴影。“世界怎么了?人类怎么办?我们怎么办?”成为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紧迫课题。面对这一攸关人类前途命运的紧迫课题,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囿于资本逻辑的狭隘视界和价值立场而作出的回应不仅无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发展难题和危机,还会把人类文明推向危险境地。在此情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从关乎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良性发展的原则高度作出了鲜明回答:坚持高质量开放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全面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开放发展理念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升华,是在新时代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发展,阐明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如何更好地推进对外开放、营造有利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国内外客观形势要求和我国新型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决定的。

一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伴随世界历史趋势的日益深化,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交往、合作必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因此,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不仅受到本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制约,而且日益受到国际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分工合作的影响。在此情势下,一个国家必须自觉打开国门,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持续扩大交往合作的范围和渠道,以持续发展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新时代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历史经验昭示,开放带来繁荣,封闭必然落后。我国要在有限时空范围内全面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等多重任务,就必须积极创造机遇,以开放促改革,在改革中深化开放,推进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改革开放,从而站在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一边。“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4页)我国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制度特性和国际责任,必然要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在新时代对外开放中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程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开放,表示张开、释放、解除封锁和限制等,是事物生存和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机遇的必由之路,是正确处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路径,是我国实现新型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在经济全球化继续拓展但遭遇逆流、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进行的,国内外形势和现代化任务有了很大不同,因而开放发展的思路措施也应相应调整。总体来说,新时代的开放发展要做好“三个结合”,以促进我国新型现代化层次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是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作为先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工业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有不少经验,但也有不少弊端和痼疾。为此,我们需要认真鉴戒,从而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少走弯路,真正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发展道路上来,转到绿色发展方式上来。

二是与“一带一路”建设相结合。“一带一路”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具有开放发展的广阔空间。面向未来,我国要认真总结和推广“一带一路”实践经验,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更加富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包括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把“一带一路”打造成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参见习近平,2021年,第243-245页)

三是与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结合。基于世界新形势和全球治理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开放发展,旨在共建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开放发展理念与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我国将通过持续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积极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而与各国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同时,实施开放发展理念有助于共同应对来自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同上,第429页)可见,开放发展理念不仅对于我国全面推进新型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引领价值。

五、共享发展理念与新型现代化的发展目的观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新时代我国奋力推进的新型现代化,与各种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具有质的区别,与苏东国家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也有很大不同,这些区别与不同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现代化任务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最突出地体现在共享发展理念及其实践中。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中国新型现代化“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原则和先进性品格。

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实质上是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各种财富不断丰富的过程,理论上说应该是广大民众不断享受日益增多的现代化成果的过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逻辑强大影响等复杂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涌现的现代化成果不仅没有普遍造福于广大民众,反而造成了许多国家内部各阶层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之间严重的贫富差距。现代化成果分配的严重不均衡反过来又持续且严重地制约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给现代化的发展前景蒙上了浓厚阴影,这种情况在当今世界更加凸显。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其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目标。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所以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一定要注重推进共同富裕。正是基于对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现代化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包含共享发展理念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力图走出一条超越资本逻辑现代化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中国新型现代化道路,并全面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共享,就是共同享有、共同享受,强调的是发展目的,主要涉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发展成果之间的关系。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本质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追求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共享发展理念主要包含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方面内容,它们相互贯通、相互依赖,需要系统理解、统筹把握和协同推进。树立共享发展理念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共享发展理念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基本路径和重要内容,共同富裕目标则指明了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走向,二者在全面推进我国新型现代化实践中相互依赖、协同并进。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和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作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新型现代化过程中有更多幸福感。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的人民导向和人民属性,体现了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立场,超越了资本主义“资本至上”“个人至上”的弊端,展现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先进特质和美好前景。鉴于我国现实国情、制度要求和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新时代落实共享发展理念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促进生产力充分发展放在第一位。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经济发展仍居于基础地位。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从实际出发,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等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激励等措施,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把“蛋糕”越做越大。

二是完善分配环节,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运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能动反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新特点,注重发挥上层建筑尤其是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动作用,更好促进分配领域的公平正义。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直接面临的生产生活问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稳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促进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衔接好从顶层到基层的各项工作。

三是坚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共同富裕。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我国通过长期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促进全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积极努力,把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又不能急于求成,坚持稳步推进、久久为功。

六、结语: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精髓

综上所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全面推进我国新型现代化的指导原则和基本理念。具体来说,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发展指向的一个目标,创新发展是促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基础条件;协调是一种良性发展状态,是发展指向的又一个目标,协调发展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路径规范和状态引领;绿色是事物发展的健康、良性的状态和方式,绿色发展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良性方式和质量保证;开放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开放发展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环境、条件和机遇;共享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发展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提供目标指引和价值取向。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各司其职,又相互影响、辩证统一,是具有严密逻辑联系的有机理论系统。因此,在全面推进我国新型现代化过程中必须用系统观念来分析、用协同方法来推进,以便充分发挥其实践功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习近平,2021年,第105页)新发展理念作为一种长远指导我国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发展哲学,既是指导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世界观,阐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观点和核心要义,也包含了指导新时代我国全面实现新型现代化的方法论。不仅如此,新发展理念立足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在总结我国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同时,以胸怀天下的世界视野,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包含了对21世纪人类发展问题和世界现代化普遍性发展难题的解答。一是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不仅阐明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发展立场和发展原则问题,而且从根本上回答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价值遵循和根本走向问题,确立了21世纪发展哲学的根本原则,有助于规约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资本至上”、物人倒置问题。二是提出了创新发展理念,不仅阐明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发展动力问题,而且从普遍性意义上回答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有助于破除资本主义现代化片面依赖资本冲动的盲目性。三是提出了协调发展理念,不仅阐明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发展路径问题,而且从普遍性意义上回答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现代化发展何以达致良性状态和过程的问题,有助于破除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经济至上”和发展失衡问题。四是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不仅阐明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发展方式问题,而且从普遍性意义上回答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健康发展方式问题,有助于规约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生态失衡问题。五是提出了开放发展理念,不仅阐明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发展环境问题,而且从普遍性意义上回答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条件和路径问题,有助于规避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发展悖论,有助于打破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怪圈。六是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不仅阐明了中国新型现代化的发展目的问题,而且从普遍性意义上回答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问题,有助于规约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两极分化、促进世界范围的公平正义。

由此可见,新发展理念不仅系统阐明了“新时代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包含了全面推进新型现代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而且比较集中地回答了21世纪人类发展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原则、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方式、发展目的等核心问题,集中回答了“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这样的现代化”的重大时代课题,集中展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特色、普遍特征、先进品格和世界意义,为全面实现我国新型现代化、完塑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勾画了21世纪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走向,必将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留下关于发展主题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1993年,人民出版社。

[2]吉登斯,2000年:《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译林出版社。

[3]习近平,2021年:《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年:《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17年、2020年、2022年,外文出版社。

[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侯衍社,山东泰安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经典作家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成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理论、价值学和人学。

    进入专题: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   发展哲学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43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哲学研究,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