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1996美国大选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分裂政府”——民主党控制白宫,共和党掌握国会。克林顿取得了竞选的胜利,然而其政治基础并不巩固,他既受到共和党制约,又受到本党自由派制约,将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在选民压力下,两党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和平共处,但是冲突的可能性更大。克林顿将力争在国内政策领域有所建树,但是如果出现国内政争僵局,也有可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外交领域。
广受世人关注的1996年美国大选于11月5日揭晓,克林顿获得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379张选举人票,成为富兰克林·罗斯福之后第一位蝉联总统职位的民主党人。共和党则继续保持了在国会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这是1928年以来该党第一次连续控制国会众议院,也是1930以来第一次连续控制国会两院。因此,美国舆论认为,选举的结果是一个“双赢局面”。
大选结果分析
自今年初以来,克林顿一直在竞选活动中领先于共和党对手多尔,他的卫冕成功并不使人感到意外。克林顿获胜的原因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三点:内外形势不错,对在职者有利;采取了有效的竞选策略;竞争对手不太出色。
首先,形势比人强,今年的竞选是在美国内政外交均无迫在眉睫的危机或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其中经济形势良好对克林顿连任起了关键作用。对于讲求实惠的美国老百姓而言,口袋里钱币的多少是决定其投票行为的第一位因素。4年前看上去很糟糕的美国经济(实际上当时美国经济在西方工业化七大国中还算好的)把布什总统拉下了马,今年增长势头不错的经济则又帮助克林顿留在白宫,在这一点上,克林顿真可谓是个“幸运儿”。尽管目前美国的贫富差距在拉大,中低收入阶层的实际收入长期停滞不前,但是总体经济指标都比较健康。4年来,经济一直保持增长势头,今年全年增长率预计为2.8%左右,在西方七大国中居于前列;在克林顿第一届任期里,新增就业机会1070万个,失业率降至5.2%,为7年来最低的;财政赤字逐年下降,从1992年的2900亿美元降到今年的1090亿,降幅超过60%,已达到15年来的最低点;更重要的是,4年来美国家庭的平均收入增加了1600美元。虽然经济形势良好很大程度是由周期决定,但是克林顿成功地把这一切划在自己的功劳簿上,使多尔找不到有力的理由让选民否定克林顿。
其次,在1992年大选中,自称“新民主党人”的克林顿靠与民主党传统的大政府主张拉开距离,走中间路线,最后入主白宫。但是,他执政后不久就向左转,靠向民主党自由派立场,他发布的第一道行政命令就是使同性恋在军队内合法化,结果引起政治上的激烈反弹,导致1994年中期选举共和党大获全胜,一举控制国会两院。在此之后,克林顿重新回到中间路线。按照他的高参迪克·莫里斯的建议,大量吸收共和党温和派,强调责任和社区集体观念,同意到2002年实现平衡预算,改革福利制度,把一部分联邦权力下放给州和地方政府,等等。在今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他两次重申“大政府的时代已经结束”。克林顿的立场转变适应了美国社会趋于保守化的大格局,赢得了中间派选民的支持,从而获得了主动。温和派共和党人除了抱怨对方剽窃他们的思想之外,只好在某些问题上采取比较极端的的右翼立场来突出自己与克林顿的不同,而这样一来共和党人就脱离了主流选民,陷入政治上的孤立状态。善于变化自己的立场、及时地回归中间道路是克林顿胜利的又一关键。对此,他的共和党对手也不得不表示佩服。
第三,克林顿的对手多尔从许多方面看都不是理想的总统候选人。从主观条件看,多尔年纪偏大,今年已满72岁,与精力充沛且刚届50岁的克林顿恰成对比,这在崇尚“年轻”的美国是个大缺陷;多尔从政多年,在参议院就呆满35年,老面孔激发不出新热情;多尔演说才能平平缺乏生气,其竞选技巧远不如克林顿。从客观方面看,今年克林顿没有遇到党内挑战,避免了预选的折磨,而多尔却经历了激烈的共和党预选,竞选资金很快告罄,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只能眼睁睁看着克林顿独自表演。另外,过去两年共和党国会过于极端,导致政府两次关门,引起公众强烈不满,多尔也受到不少牵连。
预选之前,一般认为共和党保持参院控制权问题不大,而众议院的归属不确定。事实上,除了总统选举,民主党的另一个目标就是夺回众议院。长期支持民主党的最大工会组织劳联——产联花费3500万美元,主要用于攻击1994年新当选的共和党议员。最后的结果是,共和党仍然保持了多数。在参议院,共和党增加了两席,两党席位比由53∶47改为55∶45;在众议院,两党席位比有所接近,选前为235∶197,目前的差距则在20席以内(德克萨斯州的3个席位要到12月上旬才能确定)。
国会选举的结果主要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自80年代初“里根革命”以来,美国社会整体上趋于保守化;从90年代初迄今,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由于共和党历来奉行保守主义,因此目前的 社会思潮对共和党有利。
第二,今年民主党方面退休的议员较多。以参议院为例,今年共有14位议员退休,创历史纪录,其中8位是民主党人。一般来说,在职议员,连任的把握较大,因此哪个党放弃连任的议员多,该党的竞选形势就差一些。
第三,虽然公众对过去两年共和党国会的极端立场不满,众议院议长金里奇目前已成为美国政坛最不受欢迎的人物,民主党这一次也利用金里奇的负面形象大作文章,但是,多次民意测验表明,选民对本选区的议员大致还是满意的。
第四,有少数选民有意地投了“分裂票”,即总统选民主党人,国会议员则选共和党人。根据投票站出口处的调查,约12%投克林顿票的选民把议员票给了共和党,而只有8%投多尔选票的人把国会议员票给了民主党。鉴于两党的基干选民比较接近,在本次大选中有40%的投票者完全属于民主党,38%完全属于共和党,因此,上述4%的差距有时能起决定作用。
大选特点总结
今年美国大选预见性比较强,不是特别的激烈有趣,但是仍有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首先,与上次大选一样,克林顿与多尔之争也是“婴儿潮”一代人与二战士兵一代人的代际之争。不同的是,现在“婴儿潮”中的孩子们确实成为了今日美国政治的主流,随着多尔的失败,二战中的战士们真正开始从政治舞台上隐退了。克林顿、戈尔、金里奇、洛特等人,不管他们政治上如何对立,却都是“婴儿潮”一代的象征。这一代出现过“嘻皮士”、雅皮士”的新人,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特征和行为特征,他们的当政必将带来新的政治变化。这是观察美国政治的人需要特别重视的一点。一般说来,他们更重视成功本身而不那么固执于原则,这就是为什么尽管60%的美国人认为克林顿不可信任,没有说真话,但是同时认为治国的才能比个人品格更重要,因此投他的票。这种现象在强调个人道德的50年代是不可能出现的。另外,近年来不属于任何政党的独立派选民增加,也与“婴儿潮”一代的崛起有关,这一代人是在反越战、反对现行体制的急风暴雨中成长起来的,不少人持有强烈的政治怀疑主义信念。
其次,今年是“在职者的胜利年”。自90年代初以来,美国公众中弥漫着一种“反在职者情绪”,人们对两大党和政府官员的不信任感达到一个新的低点。这股情绪曾经在1992年帮助克林顿击败布什,又在1994年帮助共和党赢得国会选举。但在今年的选举中,尽管仍然有人打这张牌,标榜自己是“华盛顿的局外人,”然而好象没有起作用,选民的“反在职者情绪”似乎不见了。究其原因,除了形势良好,人们的火气不如前几年那么大,还由于近年来选民确实把一些政治上的门外汉送进了政府,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例如,1994年中期选举当选的73位共和党议员“新生”中,多数人没有从政经验,而是牙医、教员、电脑工程师等专业人员,这些政治新手在国会的表现相当不如人意。于是,在今年寻求连任的议员中,众议员的连任率是94%,参议员是95%。这是近年来非常不错的成绩。
再次,虽然大选前最新通过的“选民登记法”规定,为方便选民,人们在办理汽车驾照的时候自然进行选民登记,从而估计扩大了1000万登记选民数,但是,最后的大选投票率只有48.8%,是1924年以来最低的。这主要是由于两党候选人都没有提出激动人心的政策思想,选举活动本身貌似激烈,实则乏味。一方面克林顿与多尔的政策主张实际上非常接近;另一方面,两人谈论的话题相当琐碎,可谓“有目无纲”,诸如怎样提供大学奖学金、削减多少资本收益税,等等。而种族关系等敏感问题被刻意回避了。
还有,今年的选举被称为“性别之战”,妇女选票的支持成为克林顿获胜的重要因素。据调查,55%的女性选民支持克林顿,而多尔只得到37%的妇女票。这是1980年以来两党获妇女选票差别最大的一次。黑人选民84%支持克林顿,他们一如既往地站在民主党一边。引人注目的是拉美裔投给克林顿的票达73%,比上次大选高出近20点;历来支持共和党的亚裔则把近一半的票给了民主党。这主要是因为共和党的反移民立场太极端,引起拉美裔和亚裔的不安。总的看来,两党的选民基础依旧。民主党的支持者更可能来自少数族裔,妇女,30岁以下的青年人,住在东部各州,天主教徒,单身家庭,年收入5万美元以下的家庭;而共和党的支持者更可能属于下列群体:年收入7.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或个人,白人,男性,中年,住在南部各州,新教徒,温和保守派,全国步枪协会成员。从地域上看,民主党人是城市同盟,共和党人则散布在郊区和农村;从教育水平看,民主党既有大学教授、研究生学历获得者,又包括大量中学没有毕业的辍学者,而共和党人多为高中毕业和大学本科生。
最后,今年的选举又一次表明了美国的右转现象。除了克林顿在立场上向共和党温和派靠近这一点之外。在许多地方选举中,相当一批保守的议案得到全民公决通过。比如,在弗吉尼亚州的乔治王子县,选民公决为政府征税规定一个限额。在加州,公决通过了“209条款”,决定取消“肯定性行动计划”,不允许在入学、就业、开办企业等方面给予少数种族和妇女以特殊照顾。人们知道,地区范围的立法往往是全国立法的先兆。1994年中期选举的时候,加州全民公决通过了“187法案”,开反移民立法的先河,其中的不少内容被吸纳到今年8月通过的联邦福利改革法案的某些移民条款中。
大选后的政局
选举后,美国仍然是一个“分裂政府”,白宫归民主党,共和党人则控制国会山,基本格局与选举前一样。
美国企业界对这一局面是欢迎的,选举第二天,华尔街股市上扬,道·琼斯指数骤升96.53点,达到创纪录的6177.71点,并在此后继续上升到6300点以上。大概是因为两党分别掌握行政、立法大权,政府现行政策就不大容易变化,新政策也不易出台,而这正是资本方所希望的结果。
就选民而言,他们借这种选举结果发出了一个信息:对两方都有所保留,都有不满意的地方,应该停止党派之争,共同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11月7日《华盛顿邮报》的分析文章指出,民主、共和两党都遭到黄牌警告,继续一意孤行,必将在未来选举中受到惩罚。对于共和党而言,别再使政府关门,51%的选民对此明确表示不满;别破坏医疗照顾计划。对于民主党而言,别搞大政府,53%的人依然认为目前政府管得太多了。对两党一致的要求是,实践平衡预算的承诺。
克林顿的胜利是巨大的,他获得的选举人票几乎是多尔的3倍。从地域政治方面看,他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都取得了胜利,而且有明显优势,只是在南部略逊于多尔,其中,克林顿在历来属于共和党基础地段的中部的胜利意义重大。但是,他的胜利同时又是一个“空洞的胜利”,其政治地位并不稳固。克林顿是本世纪唯一连续两次获选民票不过半的总统,上次获得43%选民票,此次为49%。而且在投票支持他的人中,47%表示对他并不满意,只不过是害怕“金里奇的共和党”,或者“更不喜欢多尔”而不得不选择克林顿。正如一位专栏作家所说的,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勉强的授权”。
如果说“连任”是克林顿第一任期中的主要个人考虑的话,那么已经实现连任之后,其主要考虑应该是做出实际的业绩,名垂史册。但是,由于他的政治基础不够,如果推动的事情太大,很容易失败。具体说来,克林顿为了实现竞选“承诺”,“搭起通向21世纪的桥梁”,至少面临这样两种制约:一是国会共和党的制约;二是民主党内自由派的限制。目前党内自由派对克林顿已有不满(有的黑人学者认为,克氏近年以黑人福利的损害实际上超过里根时期),但尚能控制,然而,如果克林顿继续向右滑,完全有可能失去民主党的传统支持者,所以,他已经表示要对今年通过的福利改革法案加以修改,增加照顾条款。这样一来,很容易与共和党冲突。总之,克林顿不得不在两种制约间搞平衡。
选举结束后,克林顿频频向共和党伸出橄榄枝,甚至表示要邀请温和派共和党人入阁。克林顿希望能与国会的两党温和派议员建立联盟关系。金里奇也向新闻界表示,新一届共和党国会将是“善意的、温和的”。鉴于两年前以激进姿态推进“共和党革命”成效不彰,在国会内“美利坚契约”的大部分内容不能成为法案,在公众中共和党形象受损,因此,新一届国会的共和党人会汲取教训,以更理性温和的姿态一步步推进其政策。在明年的一段时间内,两党和谐共处是有可能的。但是,两党在政策上毕竟有所不同,加上新当选的共和党议员更加保守,双方冲突的可性更大一些。克林顿的第二任期不会平静。事实上,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洛特已经表明,如果克林顿不合作,共和党方面将对尚未了结的“白水案”、档案门事件、以及最近揭露出来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接受外国捐款等问题,进行全面调查。克林顿的这些“把柄”最终会给自己造成什么伤害,是一个难以预料而又确实可能发生的问题。
佩罗的“改革党”没有掀起如同上次大选一样的波澜,他本人最后获得8%选票,不及上次18.9%的一半。现在需要关注的是,选举之后“改革党”能否生存下去。由于佩罗今年最强调的是竞选资金方面的改革,而且这一改革要求得到两大党的认同,因此,如果佩罗党继续存在,它理应在政治改革、特别是竞选经费制度改革方面发挥作用。
政府政策走向
随着克里斯托弗等人的辞职,克林顿当前正在组织其新的内阁班子。从其人事布局中,人们可以看到他第二届任期的施政重点。不过,在人事决定公布之前,我们只能依据他最近的讲话判断其政策倾向。
11月8日,克林顿在与美国广播公司记者的谈话中表示,最优先考虑的是国内社会和经济问题。这一点很自然,目前美国的问题主要在于内部,能使克林顿真正获得成就感的领域应该是在国内政策领域。就多数国内政策而言,克林顿与共和党人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分歧在于实现目标的具体方式上。具体情况如下:
1.预算。目前双方都承诺要在2002年实现预算平衡,为此必须严格控制开支增长,甚至削减某些开支。在今年大选中,可以说选民对保守的财政计划表示了肯定。预算问题是两党合作的第一个领域,但也可以成为冲突的第一根导火索。克林顿方面肯定会把今年没有被批准的预算建议重新提出来,特别是涉及教育、环境和福利方面的项目,这是他在竞选中反复强调的方面。但是,共和党为了争取选民,显示自己的妥协一面,在今年秋天同意了增加130亿美元非防务性的公共工程和国内计划开支,明年他们肯定会改变态度,削减这些计划。一般认为,第二任期的第一年是克林顿实现其预算计划的最佳时机,再过一年就会面临中期选举,政党政治再度突出,达成妥协就更不容易了。
2.税收。由于双方都做出过给中产阶级减税的诺言,因此必须在某些方面进行兑现,双方都主张:为每个儿童减税500美元,为大学学费减税,为个人退休帐户减税,减少资本收益税,等等。双方的争论集中在细节上。减税计划最大的障碍是经济形势,由于周期的作用,今后几年经济增长放慢是不可避免的,加上要优先减少赤字,因此实际上减税是很困难的。
3.福利和医疗。今年8月5日克林顿签署了福利改革法案,但是他当时就表示其中的某些条款(如对合法移民的损害)太过严厉,希望今年加以修改、校正。他很可能通过年度预算计划来实施其“修正”的想法,以挽回接受福利补贴的民主党传统支持者的政治忠诚。需要马上处理的则有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医疗照顾计划,该计划的基金到2001年就会花完。克林顿在竞选中已提出成立一个两党委员会来研究这一问题,共和党人对成立委员会一事不会反对。另外,克林顿仍然想扩大医疗保健覆盖面。在所有这些方面,共和党都有侧重点不同的方案,因此大量的争吵将出现在这里。
4.教育。克林顿很想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他在阿肯色州当州长时就是以抓教育而出名的。他主张学费税收减免,这是有可能达成协议的。但是,他主张规定全国教育标准,遭到共和党人反对;在选择学校问题上,双方立场也相去甚远。
5.政治改革。今年的竞选开支达40亿美元,比1992年多出8个亿,又创新高。加上舆论界揭露出民主党接受外国不正当捐款和共和党在筹资方面也有不当行为,因此,公众要求进行竞选经费制度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克林顿表示还将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此事。但是,双方都想借改革之机获得筹资方面比对方更优越的地位,因此,这个问题难有实质进展。
一般认为,克林顿在第二任期会更关注外交事务,他希望获得和平缔造者的荣誉。如果国内政争出现僵局,难有作为,那么他把精力转移到总统独立性相对较大的外交领域更是必然的。当然,冷战后美国总统的外交权也受到了国会的挑战。过去10年里,国会将外交事务开支削减了50%以上。
事实上,克林顿连任后马上要处理的就是外交问题,一是为遇到麻烦的中东和平问题排除障碍,二是决定美国军队是否继续留在波斯尼亚。
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克林顿与国会比较一致,将继续打着“公平贸易”旗号迫使一些贸易伙伴开放市场,同时在促进多边贸易方面有所动作,如促使智利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
北约东扩问题,以及相应的与俄罗斯关系问题是克林顿外交的首要课题之一。
亚洲肯定会成为第二任期的一个重点,其中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又是个关键。
与年初的普遍预测相反,今年美国大选中,美国对华政策问题没有成为热点。事实上,3月份台海危机之后,中美关系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5月份以来,美国国内的外交政策思想库、企业界和政界中逐渐出现一种新的对华共识,更加重视中国。在此情况下,克林顿当局对推进中美“定期高层交往”表示了积极态度。目前,双边高层交往已经在进行之中了,中美关系出现了使人鼓舞的势头。但是,中美关系的基础不太稳固,两国间的问题又特别复杂,目前仅仅是开始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离问题的解决还有漫长的一段距离。
① 本文中的数据均引自1996年11月6—8日的《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报》。
原文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京)1996年第11期 第40-4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