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改变,从阅读开始”。
目前,我们在全国将近500所学校开展了一项新教育实验。在这些教育实验里,针对儿童阶梯阅读有一个“毛虫和蝴蝶”的项目。我们的第一个理念是分层阅读。过去我们一直讲阅读,讲阅读的重要性,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究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关于这一点,没有人认真地做过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分层阅读指导书目,或者即使我们偶尔也为小学生推荐,却很少考虑到同样是小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应该读不同的书。最近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儿童书包”,为小学生精选了36种书,分低端、中端、高端各12种,包括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像、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形象,编织成一张美丽的网,呵护着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我们的第二个理念叫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孩子的阅读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他必须和他的父母、老师们一起阅读,只有共读、共写,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我经常讲,现在很多父母、老师都是跟孩子生活在一个房子、教室里的陌生人,他们的心灵没有沟通,是完全陌生的。通过共读,他们才能真正拥有共同的生活,才能创造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后面我会讲共读理念在新教育的孩子身上发生的奇迹。
我们的第三个理念是童年应该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童年是一个阶梯过渡过程,在粉红色的阶段,孩子是以读、写、绘、儿童歌谣为主进行阅读的,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有大声朗读、复述故事、静静地默读,到了高年级再开展主题探讨等。
儿童的阅读非常非常重要。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最初看见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前段时间我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讲了两个观点。第一,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我越来越觉得人的一生是围绕童年展开的,孩子在童年阶段看到的东西、积累的经验是他进入成人世界最重要的基石。在童年阶段,他看到那些真善美的东西越多,以后他的心灵就充满了真善美,他的世界也就充满了真善美。而童年的阅读,最有价值的往往是那些童书的阅读,我刚才提到的那些美丽的词汇,都深深蕴藏在童书里面。第二,阅读的价值远远没有被发现。我们说读书改变人生、改变性格,但阅读的真正价值远远没有被发现,否则我们不会有现在的阅读现状:连续6年的调查显示,整个国民的阅读水准在下降。我认为,儿童最重要的生活,除了游戏以外就是阅读。
下面我想讲几个关于改变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实地发生在参加新教育实验的一些学校里,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改变。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个学校。为了保护这个女生,我不讲她的名字,她是一个非常自闭的女孩子,在幼儿园里基本上不说话,每天中午都得她妈妈到学校来给她喂饭。进了小学依然如此,老师把这个孩子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旁边的学生说:老师,她是傻瓜。测试的时候,她不拿笔作答,结果考了0分。她哥哥上小学6年级,情况跟她差不多,休学在家。我们在她的班级里面进行了读、写、绘这样一个儿童阅读的实验,老师每天给孩子们讲故事,讲那些最伟大的童书,让孩子们回家把老师讲的故事复述给父母听;父母用文字记下来,让孩子根据故事画画,这就叫读、写、绘一体化。突然有一天,那个女孩子画了一副画,叫《小熊哈欠》。老师一看惊呆了,这个从来不说一句话,从来不写字,考试都是0分的女孩子,完全理解了童话所讲的内容,她画出了小熊、狐狸、小兔子、小蜜蜂还有它们的家。她妈妈当天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说:今天是我最难忘的一天,放学了我骑着三轮车接女儿回家的时候,女儿不但开口说话了,还给我讲了《小熊哈欠》的故事。后来,这个女孩子开始跟其他孩子一起背诵儿歌、表演节目,接着就一发不可收拾,老师每讲一个故事,她就画一副画,而且她还会在老师讲的基础上续故事。大家可以看一看她给《爱心树》这个非常著名的童话的续编,她说: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孤独的、贪得无厌的苹果树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一个人不能贪吃,不能懒惰,不能依靠别人,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生活,要靠自己的头脑来发挥自己的特长,要靠自己的爱心来帮助别人,要是人人都这样,这个世界就变得更加美好了。我们很难想像这是一个一年级的、被其他孩子称之为傻瓜的孩子,在进入阅读世界之后所发生的改变。
第二个故事是亲子共读。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年级。山东精英小学的常老师,她每天和学生以吟诵诗歌开始一天的生活。我们的新教育实验中也有儿童生活方式教育:晨诵、午读、暮写。晨诵,每天早晨让孩子吟诵那些最伟大的诗歌。中午阅读名著。晚上默写诗歌或者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常老师班上有一个孩子叫边焕之(音),一天早晨,常老师送给她一首诗《向着明亮的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向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美丽的边焕之啊,向着明亮的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勇敢的边焕之,向着明亮的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幸福的边焕之啊,三三班的孩子们”。只要有孩子过生日,她一定会把孩子的生日、名字嵌在里面。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经历了这样一场洗礼,都会永远记住这首诗。
常老师一年级就开始尝试阅读教育,她知道阅读很重要,就给孩子推荐一些读物,从二年级以后开始自觉地参加我们的实验,有意识地开展班级共读和亲子共读。孩子人手一册童书,不仅自己读,而且还跟父母一起读、一起分享。两年时间,这个班的孩子读了200本书,当然有100多本是图画书。孩子的读书能力是很强的,美国的幻想儿童读物,英国的文学读物,还有很多中国神话、传说,孩子们都读了。配合阅读,他们还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在读书过程中,老师跟孩子之间经常写信。这是常老师的一封信:“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读《老鼠阿贝漂流记》吧,读前五章,请爸爸妈妈一起读吧。阿贝怎么被风刮走的,他遇到风险以后想念的人是谁?他怎么征服急流的?让同学们跟爸爸妈妈一起思考”。第二天,家长的读后感就来了,我们来分享两个妈妈的读书感。一位姓刘的妈妈说: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阿贝太辛苦了,可恶的风雨吹散了眼前的美景,阿贝为了妻子的纱巾,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孩子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是在为阿贝的逃生的经历和命运而担心,我读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逃生中,阿贝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却只担心自己带给妻子和朋友的痛苦。阿贝真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世间的男子都应该像阿贝一样,我为阿贝而感动。另一位姓李的妈妈说:读完这本书给我的震动太大了,竟然是骨髓里都痛的感觉,阿贝代表的也许就是个标准的美国式好男人,坚强、充满爱心和智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永不放弃。新教育实验不光是把孩子改变了,连带把孩子的父母也改变了,这不仅是在改变教育,也是在改变社会,所以阅读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第三个故事是童书怎么样战胜电视。现在很多家长和老师为孩子迷恋电视、上网而发愁。罗尔德?达尔写了一首诗:如今随便走哪一所房子,都看见小朋友目瞪口呆在做同一件事,他们躺着、靠着、坐着看得没完没了,直到连眼珠都突出、落掉;他们坐着看着、坐着,和这糟透的废物难分难舍,直到被它完全催眠,直到像喝醉了酒一般,它使头脑乱糟糟,它使想像力丧失掉;它搅乱人心,它使小朋友变蠢,他再也不能理解幻想和童话的世界;他的脑变得和干酪一样软,他的思维能力生锈,停滞不前,他不会想,只会看。大家一看就明白,这首诗描写得是沉溺于电视面前的孩子,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图景。
黄老师是浙江诸暨城乡结合部一个农村学校的普通老师。他之所以参加新教育实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很多学生不爱读书,他们天天看电视,爸爸妈妈一离开家,就忍不住看电视。于是他就让他们看美丽的图书,给他们讲故事,并且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些图书和故事,结果他发现孩子们对童书的兴趣远远超出了电视。这些电视迷在阅读的影响下变化很大,我们看他们班上一个著名的调皮大王写给老师的信:我以前是一个电视迷,对每一个电视节目了如指掌,双休日更是每天守候在电视机前,就像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直到有一天我交到一个真正的好朋友,它彻底改变了我的生活,这位朋友就是书。这个孩子写了另外一篇文章,叫“吃书”:一定要吃书吃到老,身边的书吃完了,想一想哪里还有?到国家图书馆去吃。一个电视迷,对书能有这样一份情感,这种变化让我们感到欣慰。所以黄老师说,把故事和游戏还给童年,让孩子们不再迷恋电视和网络,这是对童年最真实的珍惜,是孩子最值得做的功课,是最合乎生命规律的学习。
关于童年的阅读,格林讲过一段话:或许童年的图书才会对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候所有的书都是寓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他还说,一个人14岁以前所读的书的作用是今后所读的书永远无法比拟的。
第四个故事是用图书来关注心灵。这是浙江萧山实验学校的一位老师2007年11月1号写的一篇日记:昨天一个孩子没有来上课,晚上他爸爸打电话说他妈妈去世了,孩子希望我别让其他同学知道。这个消息让我震惊,这个孩子应该怎么办?会不会就此萎靡不振?我能帮他做什么?老师有意识地给这个孩子读一些跟他的生活经历相关的图书,这是孩子在图书的引导下写的日记:“一个不读书的学生是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读书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读书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他在另一篇日记里写道:“老师给我的书我读了,不管一个动物或者人,总有死的那一天,虽然他离去了,只要他在世上做了很多好事,人们依然在心里感谢他、怀念他”。老师让孩子们写读书笔记,然后给以批注,通过和孩子们的互动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灵成长。
要相信传奇、童话和神话,因为它们是以想像的图形表达了高层次的真理,经由老师的讲述使这些童话、传奇和神话,再度有了灵魂与生命。当老师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一字一句,散发着老师对这些故事的虔诚,相信之心将故事中的真善美带入了儿童的心,真善美便在老师与儿童之间交流。
很多人担心读书影响孩子的成绩,现在的孩子已经够忙了,作业负担已经够重了,阅读会不会影响成绩?绝对不会!我们在几百个学校开展新教育实验的实践表明,书读得越多的孩子成绩越好。四川成都一所私立学校的一个班级参加了我们的新教育实验,这个班级的孩子读了很多很多书,像《夏洛的网》、《波丽安娜》、《山居岁月》等,孩子们大量阅读希腊神话、中国神话。走进孩子们的每一个课堂,走进孩子们的生活,静静地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悲伤着孩子们的悲伤。有本非常著名的儿童名著,叫《特别的女神萨哈拉》,全班同学就模仿主人公萨哈拉写心情日记。去年他们班的平均成绩比年级第二名高出3.5分,比最后一名高出十分,比年级总平均分高出5.5分,优秀率、合格率都是年级第一。所以大量阅读的孩子,的确是不用担心成绩的。
儿童阅读是我们新教育实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发展为起点,以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等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这样一个实验。2007年11月11号中央电视台有新闻调查栏目用45分钟专门介绍了新教育实验。从2002年开始,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将近500所学校,100多万学生参与了这个实验。有很多媒体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中国的新希望工程,希望工程是给孩子们解决一所学校、一张课桌的问题,但是教育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西部的孩子从山村里一个漏风漏雨的校舍、破旧不堪的土桌搬到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是好事情,但教育本身变化了吗?没有。教育的真正变化要依靠阅读,要依靠教师的成长,所以新教育实验把教师的成长作为它最重要的起点。
前面提到了,书香校园建设是新教育最重要的基点。目前,阅读碰到很多的危机,第四次全国调查结果让我们吃惊的是,基本不读书、没时间读书、不习惯读书人群里面最多的是年轻人,其中以20—29岁的年轻人为主,其次才是30—39岁的年轻人。没时间、不习惯读书的人群中,18—19岁的年轻人占45.9%,他们都是刚刚离开中学或者即将离开中学的孩子,这些孩子不阅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根本没有把阅读当回事。当然,阅读危机还表现在阅读量萎缩,阅读习惯养成了以后,浅阅读、反阅读行为盛行,这跟“三个屏”有很大的关系,我把手机叫小屏,电脑叫中屏,电视叫大屏,这“三屏”的生活,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在现实世界、想像世界、虚拟世界里面,我们都可以看到阅读本身经受的挑战。过分沉浸在网络信息和互动娱乐的海洋里,对人类知识的深层把握就会出现问题,人类智力就会产生单调、幼稚,知识人格也会产生障碍。大量的即兴式的表达,无编辑的出版和发表,使很多鲜活的思想失去了酝酿和雕琢的机会。特别是在虚拟社区里面,道德责任的虚化,虚假包装的便利,无拘言行的泛滥,都将释放我们心中的魔鬼。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应试主义甚嚣尘上,真正的阅读被排挤掉了,大量的学生没有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反而过早地轻视甚至厌恶阅读。很多老师、孩子以为阅读就是像现在应试的教育那样去读教辅书,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读到那些最伟大的读物。
在天真善良的孩子原本应该大量阅读的时期,他们没有得到阅读的滋养,过早步入社会,所以他们善良的天性受到扭曲。读屏跟读书是完全不一样的,台湾曾做过一个实验,请中学老师把电视的一期节目连续看三遍,然后请老师复述,大部分老师不能完整地表达。但请老师看这期节目的文字脚本,一遍以后就可以基本上把它表述清楚。阅读的问题实际上是和文化紧密有关的,人类文化有两种消亡的方式,其中一种就是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为滑稽戏。
关于阅读我有四句话,或者是四个观点,这也是我经常讲的。
第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躯体的发育跟精神的发育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条路线,躯体的发育更多的跟遗传基因有关,当然也跟人早期的饮食关系密切。那么阅读是什么呢?阅读跟躯体的发育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人精神的发育同样也需要“食物”,阅读实际上就是精神进食的过程。人的精神成长是和阅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人的智慧和思想,是没有办法完全通过遗传从父母亲那里获得的,每一个个体都要重新开始阅读的过程,没有捷径好走。因此,没有阅读就永远不可能有人的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发育。阅读当然不可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它不可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阅读能够在我们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世界。
第二个观点,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行为,我连续多年一直在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很多人觉得这是小题大作,阅读不就是个体的行为吗?一个人读不读书,跟民族、国家有什么关系?我认为,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实际上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它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人口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的质量,人口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阅读能力。国际阅读协会在总结了阅读对于人类的巨大影响以后,在一份报告里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我经常举犹太人的例子。我觉得犹太民族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以色列本土的犹太人大约不到600万人,全世界的犹太人加起来也才3000万人,跟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数是无法相比的,我们的国土也比他们大得多,但犹太人对人类思想的贡献却让我们中华民族以及世界上其他很多民族感到汗颜。近百年来,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位伟大的犹太人思想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时间、物质、空间的认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改变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犹太人就有98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现在几乎每一年的诺贝尔获奖者里面都有犹太人血统。犹太人为什么那么强大?它的经济更不用说了,美国人讲,全世界的钱在我们美国人的口袋里,我们美国人的口袋在他们犹太人的脑袋里。最近有本很流行的书叫《货币战争》,这本书里讲到,目前在控制着整个欧洲经营的,包括美国发行货币的,不是美国,而是犹太人发行的美元,他们几乎控制着全世界的经济命脉。用经济、金融的观点来看,差不多全世界50%的银行都由犹太人控制着。犹太人有个特点,就是阅读能力强,平均阅读量在全世界各个民族里面是最高的,每人每年平均阅读65种书。我们中国人每人每年平均阅读5本书,还包括教辅书、教科书。
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都在那些最伟大的图书之中。对人类的思想进化来说,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人类的理解,从人类的理解到人类的智慧是一个精神和智力逐步升级的过程,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在一步步往上爬行,汇总起来就构成历史以及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的精神高度。一个时代要超越过去的时代,必须要通过阅读构建起我们新的知识体系、智慧体系。不去和孔子、荀子、孟子、庄子他们的著作去对话,就达不到先秦时期的思想高度。不去和文艺复兴时代那些大师们去交流,就达不到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高度。对我们来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必须重新开始学习过程,这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类的可悲之处。当人类没有阅读生活的时候,就和其他的动物一样,因为人类有文字、有思想,才超越了其他的物种。
第三个观点,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我经常讲,在我们躯体发育的过程中,最初的母乳很重要,然后开始自主进食,否则就会营养不良。精神发育也是如此,学校教育充其量就是母乳,让你拥有了最初的滋养,但只看教科书、教辅书的孩子,就会精神发育不良。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现在95%以上的孩子都是精神发育不良,他们除了教科书、教辅书,除了做试题,没有阅读。只有阅读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精神发育过程。所以我说,没有阅读的教育,没有阅读的学习,是训练,不是教育。而且我一直认为,人的精神饥饿感只有在中小学阶段才能够形成。人的躯体是有饥饿感的,白天几个小时不吃饭躯体就会觉得饥饿。阅读也是一样,阅读是由于精神的饥饿感来推动的,一天不读点东西,不和文字打交道就很难受,说不出来的难受,非得拿着一本书或者一本杂志才能宁静下来。
只有在学校教育阶段,才有机会培养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有一次我在北大做讲演时说,大学可能是阅读的最后一个阵地。尽管有点亡羊补牢,但是我觉得它是最后一个站点,真正的阅读黄金时期是在中小学。只有有精神饥饿感的人,才会去阅读。我有一个朋友到英国去,看到乞丐在看书。乞丐也可能有阅读的需要,任何人无法阻止乞丐去阅读,他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是他照样可能有精神饥饿。培养这种精神饥饿感最敏感的时期是中小学阶段,养成一种阅读的兴趣、习惯。孩子们在最美丽、最美好、最伟大的图书的滋润下,获得了心灵的充实,获得了心灵永久的需要。当然并不是说其他阶段就不重要,可以从人生任何一个阶段开始去培养精神饥饿感,但我们知道,就像学外语一样,我们经常说12岁以前是学语言最敏感的时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成长而准备的书,那就是学校,要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过去,我们讲学校的概念就是房子、设备、电脑房;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只有真正的阅读走进我们学校的生活,那才是学校,才是好的教育。
第四个观点,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个美丽的城市。城市的美丽当然要体现在它的外表、它的规划、它的建筑,但是真正美丽的城市,要靠这个城市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气质靠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阅读。所以一个最优秀的城市,应该拥有大量最善于阅读的市民,有浓厚的读书之风。中国人不习惯送书,不习惯把书作为礼品。我觉得书应该成为中国人礼品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发现了一本好书就要和朋友一起分享。在西班牙世界阅读日4月23号那天,巴塞罗那的妇女们赠送丈夫或者朋友一本书。这一天,全西班牙图书降价10%。
可能很多人知道“9?11”,但是不知道“9?11”的时候布什在为孩子们读《可爱的山羊》。接到报告后,布什说,别急,让我读完。伊丽莎白女王70大寿的时候在做什么?她没有参加任何的文娱庆典,而是邀请几个小孩子到白金汉宫,为她读书,读名著。汪洋到重庆推荐一本书,叫《地球是平的》,很快这本书在重庆销售一空。我觉得领导、文化名人去推荐一些好的图书,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英国1992年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叫图书起跑线计划,希望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不久和孩子一起共读。保健人员在孩子7—9个月的时候,会送父母一包礼品,其中两本免费的图书,一本阅读指南,一个首都图书馆的邀请书,有300个家庭参与了这个活动。大约10年以后,英国伯明翰大学对这300个家庭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这些家庭的孩子在基本学历测验方面的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的孩子。会阅读的孩子的智力发展、智慧成长甚至人格发展,都会好于其他的孩子。
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当然是有益身心的阅读、深阅读,有品质的阅读、自主的阅读、立体的阅读,优雅的阅读、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精读、慢读。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主张的阅读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以大众阅读和纸质图书为主的阅读,它更是一种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是超越知识的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重建。
今年,我再次提出建立国家阅读节,国际阅读日是4月23号,因为这一天是莎士比亚的诞辰日、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诞辰日,所以我想把孔子诞辰日作为中国的阅读节。阅读节不仅仅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有仪式的意义,很多事情是需要一种姿态的,是需要一种心理的诉求的。拥有了我们自己的阅读节以后,就会有一种唤醒麻木灵魂的力量,那是一种催生和支撑的力量。
我觉得推荐读物是永远需要的,阅读指导是永远需要的。图书大厦里茫茫书海,我看到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选书,只是听说什么书好他就去买什么书。现在很多书完全是炒作出来的,中国非常缺少负责任的书评家。美国有很多专职的以评论好书为业的职业评论家。我认为,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制度,今后国家图书馆应该有专职的、独立的书评员。现在一些部门、机构推荐图书的时候还经常受到一些书报社利益关系的影响,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应该专门有人负责每年给全社会推荐最好的图书。
最后我想说的是,让阅读成为中国人日常的生活方式。我就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在飞机、火车、地铁、公共汽车等公共场合,也能够看到我们的国人静静地拿着一本书在那里阅读。阅读成为中国一道普通的美丽的风景线,而不是几个人碰到一起就搓麻将、打牌。
书香校园是构建书香社会最重要的基础,我们新教育的梦想是通过推进学校阅读去推动中国实现这样一个改造,我们的梦想就是从书香校园走向书香社会。新教育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努力去做,尽管它是一个草根的民间教育实验,但在唤起阅读的方面,已经做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探索,也的确在这个过程中改变了一大批教师的行为方式,改变了一大批孩子的生活方式。
我想和大家做一些这样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