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晔 :互联网社会:信任机制的转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48 次 更新时间:2014-12-08 21:32

进入专题: 互联网社会   社会信任  

邵晔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19世纪奥地利心理学家,他曾经提出一个课题,人活在世上面临3个问题将决定其人生:人和地球的关系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男和女之间的关系问题。互联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跨越了两个世纪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把人类带入了真正的“互联网时代”。而它与社会的“融合”,演变出了人在世上面临的第4个问题,互联网与人和社会的关系。

传统社会与互联网社会之间的区别

传统社会,在费孝通看来,属于差序格局,通俗来讲就是亲疏有别。因此,传统社会中的信任是基于血缘基础,以及随之而来的地缘基础上的信任。互联网社会,其信任来源有两种:一是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圈子,这和传统社会的信任相同;二是基于话题或者兴趣聚集在一起的圈子,信任只会集中在相应的领域。如果需要扩散,就可能需要线下的活动。格兰诺维特和边燕杰两人曾就“弱关系”以及“强关系”做过相应的研究。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即交往的人群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都是趋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关系很铁。反之,弱关系的特点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即交往面很广,交往对象可能来自各行各业,因此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泛泛之交。随着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区别传统社会和“互联网社会”的熟人圈子,对于陌生人的信任会逐渐进入关注的焦点。你会信任一个怎样的陌生人?当然是这个人拥有较好的声誉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最后这个社会的信任可能会有一个马太效应的发展,被信任的人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信任,反之亦然。

“信”在西方的契约精神

“契约”源于拉丁文,原义为交易;契约精神的核心是自由、平等、守信,被称为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精神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契约平等精神,是指缔结契约的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缔约双方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无人有超出契约的特权。为了达到契约的平等精神,违背契约者要受到制裁,受损害方将得到利于自己的救济。在西方,契约精神是整个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石,这在《威尼斯商人》中已有准确的演绎。

阿奎那不仅试图说明信守承诺是一种德性,而且还说明何时应该恪守承诺。当代契约理论中的契约正义与诚实信用原则的再现,都可窥见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契约理论的影响。16世纪末和17世纪晚期的经院学者,运用亚里士多德与阿奎那的契约思想阐述罗马法律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契约理论。17~18世纪,早期的自然法学者格劳秀斯·普芬道夫·多马·波蒂埃等接受并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法国《民法典》借鉴了多马和波蒂埃的理论;洛克、卢梭和康德进一步发展了契约论……西方的契约精神并不仅仅停留在古代的法和宗教文化中,还被作为一种社会政治概念运用于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手段中,这便是社会契约精神。

英国史学家梅因曾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社会的进步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与公权力根源于人们缔结的社会契约的理论。新兴的市民阶级以契约为纽带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代表了新的社会秩序。用社会契约的方式说明国家和法律及一切权利和义务的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学说。社会契约论以“天赋人权”为基础,以“自然状态说”为前提,人们放弃自然权利,交给一个人或某些人,缔结契约来治理国家,实质上是有关权力分配与控制的理论。

网络契约精神需要法制保障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工具,微博传播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其负面效应也很显著。一些在互联网上流传多年、也被辟谣多年的谬传,重新出现在各大微博平台上,一些微博平台存在140字的字数限制,这对于传一个谣言足够,但用于辟谣却往往不够;另一方面,在一些网络热点事件中,网民沉醉于网络“灌水”快感,而忽略了程序的正义。此外,微博上涉嫌抄袭、侵权的争议也随之多发。如何认定微博侵权?侵权者该承担何种责任?这些都对现行法律形成了新的考量。

微信上关于南通市区世纪家园3岁小女孩在家门口被人拐走的消息在微信圈里传播。一名自称是实验小学校办公室张静杰的人称,在小区监控录像里看到一名中年男子抱走了小孩,小孩的家人万分着急,张老师希望大家能帮忙转发这条微信。但某报记者从实验小学了解到,学校根本没有老师叫张静杰,对方在微信里留的电话号码也一直无法拨通。而据警方调查,南通市区也没有一个叫世纪家园的小区,警方也没有接到类似的报警电话,经判断,这条微信是虚假的。

晚间的《国内焦点》节目中,央视《微波炉的“秘密”》节目批评了微信公共账号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的现象,微信公众账号已经成为谣言和虚假广告的温床。一篇名为《微波炉厂家打死都不说的惊人秘密》的微信文章称:微波炉辐射会致癌、微波炉烹调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还有其它许多严重危害。而据正规专家解释,微波炉都设有防护措施,因此向外泄露的辐射值微乎其微。并且我们日常使用的家用电器产生的是电磁辐射,而电磁辐射也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的辐射种类,它穿透力极低,不会危害健康,更没有研究说明其会致癌。而且,使用微波炉烹调的蔬菜和炒锅炒过的蔬菜,其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区别。此外,微信朋友圈中还有更多耸人听闻的谣言,像食物相克、人死于酸性活在碱性、榴莲致癌等等这样打着科学、养生旗号的“伪科学”文章流传甚广,转发率也很高。

当下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存在一种有悖网络契约精神的乱象,正确的声音不能以正确的方式表达,胡言乱语可能被无限放大。别有用心的人以谣言绑架舆论,凌驾于民意之上,利用不良手段施行网络暴力,甚至煽动社会仇恨。缺乏法律约束的互联网,很有可能成为网络暴徒“行凶”的利器,也会变成不法商人赚钱的工具。

在当前的商品社会,商人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富甲天下或豪强一方的,举手投足都关系到许多人的福祉。商业文明杂志上曾写到过,商道上讲中国商人可分为市商、儒商、道商和佛商。市商经营货物,取得利润;儒商经营人才,为天下人理财;道商经营时间与空间,“损财货之有余、补财货之不足”;而佛商开启智慧,转换财货的心性认知观念,以“供奉布施”提高财货的使用效率,利乐有情。乔布斯,不光是他信佛,更多的是苹果产品透出的那些禅意。禅要求人们放弃已有的知识和逻辑,用源自内心的感悟去解决问题。所以,禅是一种方法论,它告诉世人,最简单、最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知识,而是通过禅定来获得“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

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笔者认为中国的互联网社会精神,应是互联网精神渗透于禅意,老祖宗的智慧博大高深,马云曾称,“诚信体系建设的最大障碍就是来自于社会对商人的误解。”无“尖”不商,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无奸不商”。 信息化时代,网络是不可抗拒的潮流。作为管理者,必须从战略高度看待网络的发展。既要保护网民的积极性,又要借助网络这个舆情的窗口,积极引导,合理规划,让网络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进入专题: 互联网社会   社会信任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107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互联网周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