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清初编辑家张潮的稿源渠道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31 次 更新时间:2014-12-04 14:29

进入专题: 张潮   编辑史  

王磊  

从古至今,稿件来源始终都是出版家、刻书家以及媒体编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开拓稿源渠道、获取优秀稿件,是每一名编辑工作者的必修之道。清初编辑家、刻书家张潮一生编刻作品颇多,其中较有影响的有文言短篇小说集 《虞初新志》、大型丛书《昭代丛书》和《檀几丛书》。笔者通过检索《尺牍偶存》、《尺牍友声》及张潮的序跋,总结出张潮稿件来源的几个不同渠道。

家中藏书

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图书编纂事业的繁荣,清初图书市场也空前扩大,私人购书、藏书风气兴盛,藏书家日益增加,而以江浙一带私家藏书最为著名。抄书与刻书是藏书家增益藏书的重要方式,一些藏书家同时从事图书的刊刻。张潮的父亲张习孔既是藏书家,也是刻书家,因此张潮家富藏书。张潮受父亲的影响,继承家业,为编刻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张潮的藏书以专藏为特色,他以收藏明末清初文人小品杂著为多。张潮特别注意收集小品杂著,并多方搜集异书,若遇到异书,不惜高价征购。张潮与友人经常彼此借观借抄借校,这从另一方面丰富了张潮的家藏。据《昭代丛书》甲集张潮自序:“吾家箧衍所藏尚存多种,稍加搜辑,复成是编。”表明其丛书所编选作品大多出自于自己的藏书。因此,可以说藏书是张潮编辑作品的重要来源。

好友作品

张潮所编刻图书中,好友作品占了较大比重。这些友人与张潮交往密切,了解张潮的编刻动向,往往会有针对性地寄送书稿给他。据《装潢志跋》载,康熙三十四年(1695)春,胡静夫寄《拙静斋诗》与《装潢志》给张潮,并索取其《虞初新志》。康熙三十六年冬,陆次云赴扬州探望张潮,赠以《文绘三集》。

很多友人不仅将自己的作品寄给张潮,还将其子孙的作品也推荐给张潮,瞩其刊刻。《虞初新志》卷十八即收录了王晫儿子王言的《圣师录》。还有友人也将作品内容与有关自己的文稿介绍给张潮,托其刊刻。

名家赐稿

张潮有意结交权贵显要,刻意经营同权贵显要的关系,权贵如勤郡王岳端、安郡王岳乐,显要如王士祯、宋荦等。张潮一方面向他们赠送自己的著述和编刻作品;另一方面一再请求他们为自己的作品作序,或向他们约稿。

王士祯(1634—1711),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官至刑部尚书。通过孔尚任推介,王士祯了解到张潮的编刻作品在当时影响颇大,于是将自己的作品交由孔尚任寄给张潮。张潮的编刻作品中,收录了王士祯著作多篇。后来王士祯多次直接将自己及其友的作品寄给张潮。

读者慕名投稿

张潮收录作品中,其中一部分便是素不相识的作者慕名投稿。这类作者一般是在见过或阅读过《虞初新志》和《昭代丛书》后致信张潮,将自己认为合适的稿件推荐给张潮,嘱其收录。

张潮对来稿并非来者不拒,他根据图书主旨和作品内容进行取舍。即使是好友戴名世的作品,也因作品内容不合选本要求而遭婉拒。康熙四十一年季夏,接戴名世札,回信告知《昭代丛书》乙集中未收其《孑遗录》。《尺牍偶存》卷九第15札《复戴田友》记载到:“《孑遗》大著,向蒙惠读,笔力可继班、马,心绝爱之。缘拙选名《昭代丛书》,故不便以明季流寇之惨录入,是以未获借光耳。”

主动约稿

约稿是张潮编刻作品的稿件来源之一。张潮具有敏锐的政治敏感性和市场洞察力,仅仅因为康熙南巡时曾赐天下老人布帛,便萌生了编刻百岁老人图书的想法,而这时,与其交往甚密的孔尚任正好担任户部主司,资料搜集较为便宜,约孔尚任来编写这部图书可谓再合适不过。再加上孔尚任为孔子后裔,具有较大的文化影响力,图书的销路自然不是问题。康熙三十六年正月,张潮致信孔尚任,筹划编刻《人瑞录》。康熙三十七年冬,接孔尚任《人瑞录》等书稿,书稿后录入《昭代丛书》乙集。

面向社会征稿

征稿的形式是伴随着出版业的兴起而出现的。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刊登广告”征稿的做法最早出现于元末,明代书坊亦采用这一方法,苏州、杭州等地尤其广泛。

张潮出于大量刊刻图书的需要,也采用了这一征稿方法,征稿内容包括古文、小说、游记等。《虞初新志》凡例记载:“海内名家尚多未传之作,坊间定本俱为数见之书,幽人素嗜探奇,尤耽考异。此选之外,尚有嗣选古世说、古文尤雅、古文辞法传集、布粟集、壮游便览诸书,次第告竣,就正有道。凡有缪盭,幸赐教言。”

购买稿件

受读者欢迎的图书可以为书坊主带来巨额利润。精明的书坊主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想方设法寻找优秀文稿,甚至不惜重金购买稿件。张潮曾与周梓人、刘梓人共同出资购买了张潮友人张紫裳父张九达的著作《四书会意解》(又名 《四书遵注会意解》),并请张紫裳校阅。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进入专题: 张潮   编辑史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8091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