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宏:“十三五”我国产业发展的五大变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98 次 更新时间:2014-11-03 13:52

进入专题: 十三五   产业   趋势  

王忠宏  

综合全球产业变革态势和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可以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可望出现五大趋势性变化:

一是从工业化阶段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从重化工、房地产等主导产业拉动向现代服务业和高加工度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推动转变,从初级要素逐步向知识资本转变。

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我国将从工业化中后期过渡到工业化后期阶段,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将从重化工、房地产等产业推动,向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知识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等服务业和机械设备、高科技制造业推动转变,现代服务业和高加工制造业、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主导力量。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精致化程度提高,制造业、服务业加快融合发展,重化工业比重将下降。传统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大规模兼并重组不可避免,企业集团化和中小企业专业化程度加快。

从经济增长要素看,简单劳动力等初级要素和一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下降,人力资本投入增加,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明显上升,机器替代人加快兴起,品牌、专利、设计、研发、科技、信息网络、软件、数据库等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从产业技术看,产业增长将有赖于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上。

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创新面临两方面情况,一方面是我国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特别是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和扩散的增长效应日益减弱;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孕育兴起,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从产业技术政策看,一则,由模仿学习向形成自主创新机制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二则,我国传统产业在工艺、质量、品牌、管理等基础能力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运用适用或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三则,全球技术创新日益活跃,信息、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交叉渗透,蕴含新的经济增长机遇。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三是从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看,产业发展模式将由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变。面对日益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将从能源资源约束强化凸显期过渡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期。能源利用将向高效、绿色、安全的模式转型,传统能源开采和使用效率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将实现高速增长。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升级进程加快。绿色、智慧技术加速扩散和应用,智能交通、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形成,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兴起。

四是从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看,产业布局变化将由被纳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向主动重构产业链和价值链转变。

面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产业升级上的双重挤压,一方面,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提升产业分工地位,推动高技术产品占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形成更多的跨国公司,提高对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和产业布局调整能力。另一方面,基于非均衡发展现状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引导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错位发展、互补共赢,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各环节协同发展的格局。基于城市能级,形成经济圈内良性产业分工关系,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由于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是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不具备的,以区域空间优化来实现产业升级是我国的有利条件。

五是从产业政策看,将由政府主导下的“赶超型产业政策”逐步向市场机制主导下的“竞争型产业政策”转变。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素逐步实现自由流动,要素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形成。市场准入、竞争和退出秩序公平公正,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规模企业发展的活力有效激发。政府不直接干预产业的具体活动,着力于保持宏观政策稳定,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在产业发展环境的营造上,主要是加强政策法律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教育、研发、人才、信息等基础性能力建设,引导产业把握发展趋势。

    进入专题: 十三五   产业   趋势  

本文责编:郑雷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55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经济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