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变革

————在“2002年北京大学与重点中学交流会”上的欢迎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604 次 更新时间:2002-05-13 10:34

进入专题: 观点发布  

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

四年前的五月,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一百多位中外大学校长相聚北大,举行了盛况空前的“世界著名大学校长会议”,那是北京大学的骄傲;四年后的今天,也是在鲜花盛开的五月,北京大学又有幸迎来了全国近200所著名中学的校长和一批尊贵的客人,我们将共同探讨“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的变革”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这同样是北京大学的光荣和骄傲。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向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方兴未艾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也是一个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时代。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经济、社会的又一场深刻变革。“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古老的真理,在今天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知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本和权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态不同的是,知识经济依存于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因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说农业经济的资本是土地,工业经济的资本是资金和自然资源的话,那么,知识经济的资本则是知识以及能够创造、传播并运用知识的人才。

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所以,知识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教育的竞争。由于知识生产、加工、传播不断加速,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从业者创造性、主动性、适应性的要求大大增加,由此也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目标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试教育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捆绑了学生了创造性和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服从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转轨,这是知识时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顺应时代要求做出的英明决策,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将是一件彪炳史册的大事。

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把打开心灵的钥匙。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使他们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导,从而拓展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需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够有广阔的视野,把握经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脉搏;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够自由、主动的思考问题;需要解放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想法得到尊重、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伸展。如果说主体性是一颗树苗,人文关怀是阳光、雨露,那么创新人才就是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以后结出的累累硕果。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工程。这种人才的培养不能靠百米冲刺般的激情,而需要马拉松跑的耐心和毅力;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观念和口号上,而是需要从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考试方式、人才选拔标准等多方面开展脚踏实地的工作,这些工作仅仅不能只靠个别教师或学校单枪匹马的努力,不只是大学或中学的责任,而是需要小学、中学、大学、社区、企业、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协同努力。

北京大学的实践表明,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历来都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沃土。 自“五四”运动以来,北大一直是中国新思想的重要发源地,是学术大师的摇篮和学者的精神家园;也一直是重要科技成果的诞生地,“两弹一星”、牛胰岛素、激光照排技术、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些成就就像一颗颗闪烁的明珠,令世人瞩目。我在这里也顺便汇报一下北大2001年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在过去的一年中,北大顺利通过了国家对校本部“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获得了验收专家的好评;重新修订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规划》;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和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等一系列跨学科研究中心;启动了“元培计划”和医学长学制教育模式;81个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总数比列第二位的高校多出32个;王选院士与同是北大校友的黄昆院士获得第二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北大人包揽了此项大奖;田刚等6位教授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新聘院士5位、长江教授17位;我校出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教授达到11位,成为目前国内出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承担“973”子项目最多的单位;根据科技部公布的2000年SCI科技论文总数排名,我校以1105篇再次荣登榜首;在全国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审中,我们荣获北京市一等奖31项、二等奖22项,荣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居全国高校之首;在“第五届全国优秀图书奖”评审中,北大6种图书获国家图书奖31种,约占获奖总数20%;6种(其中两种是合作成果)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约占获奖总数6.8%。

这些成就离不开北大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对北大的长期支持,但今天我想说的是,北大所收获的一枚枚沉甸甸的军功章里更有全国中小学校的一半,没有中小学教育为北大提供一流的生源,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北大学生和一流的北大教师。所以,在此我要向在座的以及其它所有中学教师们说一声“谢谢”。我也希望在今后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一流人才的过程中,能一如继往地得到大家的支持。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们深知,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不仅需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更需要有一个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不仅要培养大量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建立一个鼓励创新制度环境。今天,北京大学邀请教育部领导、全国著名中学校长以及其他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聚一堂,就是为了群策群力,共同研讨在这样一个需要创新、也可以创新的社会,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环境。我们期望能以这个会议为开端,通过这个会议,使教育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更加携手共进,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让我们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02年5月13日上午9时

    进入专题: 观点发布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5.html
文章来源:本站首发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