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科索沃战争结局尚未揭晓的时候,有人把它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进行比较,并乐观地预言,美国正在面临越战式的灾难。战争结果却出乎其实不难的预料。要解释这一结局,首先得了解由经济革命引起的战争模式演变的历史。
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古代主要是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农业活动,而满足这一经济目的的首要条件是人力和土地。自给自足的经济目的,使那时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排斥科学技术---这就是中国四大发明反被近代西方广泛应用的原因---的特性,与此相应,那时的军事手段多表现为人的自然力量即"十八般武艺"及其辅助手段即冷兵器所谓"刀枪棍棒"的娴熟应用;军事攻击的目标则更多地体现在对攻击国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是体现国家权力那时还没有"主权"概念的基础即土地和人口的强力占有。这样便产生了以攻占和保卫国土而不是海上要塞为目标的陆权国防理论,人力和陆战所需的步兵便成了那时军事活动胜利与否的基本条件。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都是远古多极化文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强大国家,究其原因不外乎它们在上述条件中占有最为优越的地位。
古希腊是一个例外,雅典城邦因其靠海和多山,便发展出世界最早的海上贸易和海军,但由于它过于接近以农业见长的斯巴达城邦,这使得雅典---这枝人类古代文明中最早出现的商品经济而不是"商业经济"之花,被斯巴达的强大的陆军踩碎了。
由于地理环境的缘故,中国的情况虽有点特别,但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世纪强国---这种强大同时也限制了其自身进步因素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因素的发展---到近代都因固步自封而落后了。这使得远离大陆的岛国,特别是英国和日本,因没有陆权大国外力入侵,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17世纪英国工业使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从使用价值转向价值。利润,而不是自给自足式的消费,这成了经济活动的绝对目的。这样便发展出由经济扩张必然产生的世界贸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是要有一个保障经济扩张所必需的安全的海上贸易线。这样便产生了以远程海军为主要作战手段,以控制海上要塞为军事目标的海权国防理论。这种理论的特点,是使国家防卫概念从中世纪以保卫生存条件为基本内容,转化为近代以保卫发展条件为基本内容,从本土防卫转化为海上防卫。把战场推向敌国边界是海权国防观念的重要特征。而蒸汽机及由此产生的远程航海作战技术的出现,又使这种国防观念得以实现。蒸汽机使西方海军作战有了比东方陆军更为机动的从敌国海岸任意一点实施军事切入的攻击能力,而火炮在海战中的大规模运用又使海军有了海上远距离打击敌国的军事优势。海上机动性和远距离打击能力使东方陆军及其作为主要作战手段的冷兵器失去了优势。新的军事作战方式的变革,使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在东方战场上获取了包括鸦片战争在内的一系列胜利。这种胜利在中国引发了一系列领土危机,使中国在危机中丧失了部分主权。就在中国版图即将被西方列强肢解之际,欧洲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转移了西方政治家的精力,这不仅使中国侥幸避免了被分裂的命运,而且还使中国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和平发展的间隙,得以发展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以及旨在完成中国统一的北伐战争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抓住了为时不长的和平与发展的机会,使苏联迅速从经济和军事上崛起,而此时的中国则因国内战争失去了这次难得的发展经济的历史机遇。1931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机会接近尾声。战争日益逼近: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1939年德国向波兰宣战及1940年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的形成,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展开。
伴随这场战争的又是一次军事革命,这就是制空权的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胜利的国家比如法国,都因死守传统战法克劳塞维茨是这种战法的理论先驱拒绝军事变革,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均被打得一败涂地。相反德意日轴心国却因率先采用飞机配以坦克集团军、高度机动的大纵深地空一体化作战及潜艇在水下控制海权的新型作战方法,在欧洲、亚洲和地中海地区获得了先发制人的胜利。但是在德国入侵俄国,日本攻击美国并使有限战争转化为无限战争时,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才因经济不支并不主要是作战方式不当而走向失败。今天值得总结的是,当时欧洲的英国、苏联和亚太地区的美国,在这场战争初期都曾对德国和日本采取绥靖政策,当时日本已按有利于本国政治利益的地缘格局把中国东部地区肢解为数个傀儡政府,使日本有了广大的战争迂回空间。只是当日本打到北纬30度以南,威胁到美国在中太平洋的海上运输线的时候,美日间才发生了大血战。现在我们设想,假设当时日本没有越过北纬30度、德国没有入侵苏联,美国和苏联就可能继续对日本和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回顾战争模式的演变,我们不难发现,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已完成了从制陆权到制海权再到制空权,即从平面战争到立体战争的军事革命。在这合乎逻辑的一系列演变中,占据技术先锋的国家,至少在有限战争中总是赢得胜利。中国在第一次即制陆权的军事革命中,总结了远比西方国家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因而中国在中世纪就成了傲视群雄的超级大国,同时这种大国地位又使其军事固步自封,最终导致近代失败。近代英国在入侵美国、印度、阿富汗等国的陆战中经历了一系列惨重损失,反使其海上军事力量迅速发展,因而英国成了近代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迅速衰落,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已拥有继承英国世界霸权遗产的绝对实力,但此时的美国尚缺继承大英帝国世界霸权遗产的军事经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天真地犯了英国在后期对外战争中一直尽力避免的---深入东方国家内陆作战---的大忌。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以及20世纪末的波斯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正好相反,美国发动朝战和越战都是从大量投入地面部队---陆战正是东方国家的军事强项---开始的,结果只能是惨败。现在总结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的失败,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上看,当时的美国与英国比,称霸世界的经验实在不足,美国就像一个暴发户:一夜间发了财,第二天却不知如何花钱;从客观上说,当时美国所拥有的军事手段,除了原子弹外,基本还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最高水平。尽管这时的军事作战已完成立体战争的变革,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没有出现在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中程和远程导弹准确打击和拦截技术,地面战争仍是当时决定战争成败的基本军事手段。
历史走到80年代,就在美国还为越战噩梦所困扰的时候,世界已悄悄地萌生了信息革命。计算机技术和卫星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军事领域发生了一场对民族国家具有生死存亡意义而对历史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美国科学和战略学家敏锐地意识到这场信息革命对国家安全的巨大意义:1982年,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国防部国防情报局局长丹尼尔·奥·格雷厄姆领导的专家小组向里根政府提交《高边疆---新的国家战略》论文,强调美国应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优势率先开发利用宇宙空间,通过空间竞争确立美国的军事优势。正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意识到原子弹对战争的意义一样,里根政府迅速采纳了格雷厄姆的建议,依据"高边疆"战略思想,正式向世界宣布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对于该计划,从表层分析,它想通过空间卫星监控技术建立一个拦截敌国导弹的防御系统,从而使核打击对美国失去威慑作用;从深层分析,它预示着自飞机和潜艇技术引起的对低层空间和浅层海域军事争夺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场新的战争形式即信息高科技战争形式,将首先借助太空外层空间——在太空军事开发到一定程度后,将转向深层海域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海湾战争,连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可以说是一场克劳塞维茨式的传统战争理论与现代高科技信息战争理论所进行的有史以来最认真的较量。克劳塞维茨是18世纪生活在普鲁士,对近代欧洲战争理论最有影响的军事思想家之一。他认为,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的军队。通过武力在适当的地点和时间决战是达到目的的基本手段。在决战的诸形式中,由几个战斗形成的一个大规模会战的战斗成果最大。在会战中,主力会战是战争的重心。但在20世纪末,战争模式却发生了与克氏理论截然不同的变化。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与传统的"诺曼底"式也可称作"克劳塞维茨式"的大规模地面部队率先决战的战法不同,由于有了信息监控技术,美国及其盟国对伊拉克和南斯拉夫都是从海空远距离导弹大规模"切割式"打击开始:美国先摧毁敌国"大脑"即信息中心和"造血功能"即生产能力,其次是"神经传递"功能即通信交通能力,再次是扫除一切可疑的目标。在这些任务完成,在敌国失去了除作战人员的体力之外的战斗力之后,攻击国才开始——并且是在对敌方坦克具有大杀伤力的"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的配合下---地面军事切入的。
美国利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在科索沃兵不血刃却大获全胜的军事战绩,使我们看到,科技革命已使战争模式完成了从制陆权到制海权再到制空权的立体转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航空母舰又使这种三位一体的立体战争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综合作战能力。21世纪人类将面临的是在外层空间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以争夺低层空间和浅层海域为此大国争夺将进一步从外层空间转向深层海域为核心内容的军事革命。在未来的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飞机和战舰群间的大规模混战将被在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所代替。在新世纪的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不取决于一国陆军的数量和作战能力,而取决于该国的海军和空军的高科技含量及由此形成的作战能力。建立在卫星监控技术之上的海上远距离导弹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是现代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在未来战场上,谁掌握了外层空间继而是深层海域的监控技术,谁就掌握了低层空间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我们必须迅速将目前以本土防卫为主的国防模式调整为以制海权和制空权为主的国防模式。否则,我们就不能确保中国在21世纪的国际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发布经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