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明:“三公”治理成败关乎党和政府公信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84 次 更新时间:2014-10-31 13:39

进入专题: 三公经费   政府公信力  

任建明  

 

治理“三公”经费问题在促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减少相关腐败问题、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夯实党的群众路线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对此问题作出解释,下面分三个部分予以展开。

 

一、“三公”经费使用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在2012年一篇有关“三公”经费的文章里,(参见任建明:“‘三公’经费问题及其治理”,《理论视野》2012年第1期,第51—54页)作者较为详细地讨论了“三公”经费的定义,“三公”经费在各国政府运行中普遍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在我国政府中由于特殊的制度安排“三公”经费面广量大所导致的严重问题。“三公”经费或“三公”消费,其中的问题从表象上看,带有隐蔽性难以受到监督,而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则是源于我们所实行的一套特殊的制度和体制,使得公私混淆、公私不分。而一旦是这样一种情况,公为私用、以私废公就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

具体到“三公”经费上,可以细分为这么几种情况。公务接待本来是用于公务活动,却变成了假公济私、公款吃喝、公款大吃大喝甚至演变为公款吃喝上的持续攀比,由此还催生了高价烟酒、豪华宴请、豪华招待的出现。公务差旅本应该用于公务活动,却变成了公款旅游,包括公款在国内旅游以及公款出国(境)旅游。同样,公车本来应该用于办理公务,可公车私用现象却十分普遍,例如一些领导干部开着公车去旅游、去休闲钓鱼、用公车接送子女上学等。事实上,公车上的问题远不只公车私用,通过公车牟利的人群也不仅只领导干部,还包括公车司机、管理公车的部门和人员等。已经有一些典型的案例,揭露出公车司机通过公车维修一项大行欺诈、大肆贪污。

“三公”消费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对我国的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有直接的、重要的“贡献”。基于特殊的制度安排,可享受“三公”消费的人群,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久而久之就滋生出越来越严重的特权思想。“三公”消费行为本身就是一类特权现象。特权思想一旦滋生出来,就使这些特权现象变得合理化和严重化。例如,领导干部就可以乘坐公款购买的专车,有专职司机服务,无论是办理公务还是上下班、旅游休闲甚至办理其他私事,都可以免费使用。而普通大众,包括其他各个阶层人员,则需要自己花钱买车,自己开车,自己支付车辆运行、维护、保险等一切费用。如果说公车制度合理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推理出这样一个谬论,即:所有雇主都得为其重要雇员配备专车并供他们免费使用。照这个推论,所有中国大学都应该为本大学的教授们配备专车供他们免费使用。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专车,这些教授就不能上下班,不能去教室上课,不能去参加学术会议,总之,一切都不能办了。大学不应该这样做,其他机构也不能,为什么政府就可以呢?这当然就是所谓的特权现象。特权的一个简单的定义就是在普遍规则面前可以搞特殊化的权利。这种特殊化,就是可以发生不遵守或逾越普遍规则的行为。在“三公”消费领域,所滋生的特权阶层并不限于可享受“三公”消费的各级领导干部,甚至还包括给领导干部开车的专职司机们。这些专职司机都变成了一种重要的中介人员。一方面,他们是所服务领导干部非常信得过的人,甚至随着领导干部的升迁调动而调动,甚至有可能从工勤人员变为公务员甚至是领导干部;另一方面,他们是那些试图谋求与领导干部发展关系的其他领导干部们争相巴结的重要人物。

 

二、“三公”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严重危害

“三公”消费所产生的上述问题,可以造成一些严重的危害。这些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从经济层面来看,主要是浪费惊人、严重缺乏效率。浪费在“三公”上都有体现,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境)上尤其表现得严重。在2013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着重讲到了这些浪费现象。他说:“铺张浪费、挥霍无度……有的要求超规格接待,住高档酒店,吃山珍海味,喝美酒佳酿,觥筹交错之后还要‘意思意思’……在高档会馆里乐不思蜀,在高级运动场所流连忘返,在名山秀水间朝歌夜弦,在异国风情中醉生梦死……。”这些现象背后往往都是惊人的公共财政支出。

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是腐蚀社会道德、带坏了社会风气,使奢靡、奢侈之风盛行,使我国传统的勤俭持家、节俭美德受到破坏。从政治层面来看,主要是使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使党的群众路线被侵蚀,特权思想和官僚主义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公信力,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相关腐败问题泛滥,危及政治、社会的稳定以及党的长期执政。“三公”消费中的问题之所以在社会和政治层面造成严重危害,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些问题首先损害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严肃地指出:“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苏联共产党之所以失败,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原因就是严重的官僚化和特权化,苏共对于横亘在执政党和人民之间的这堵“墙”没有予以认真对待,最终导致党被人民抛弃,党的失败又导致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三、着力解决“三公”经费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公”消费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危害搞清楚之后,努力解决、克服“三公”消费问题的作用和意义就显而易见了。一是可以从经济层面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严重的无效率;二是可以从社会层面上促进社会道德,优化社会风气;三是在政治层面上,可以显著改进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清除隔开党和群众之间的那堵“无形的墙”,使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有了保障;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消除相关的作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从而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党的长期执政。由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最后,还很有必要扼要探讨一下治理“三公”问题的核心对策。既然导致“三公”消费问题的原因是我国特殊的“三公”消费制度和体制安排,那么,就必须要从深层次的制度和体制中去寻求解决之道。多年以来,党政机关所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加大公开透明力度、加大监督力度等,这些虽然也都属于制度性措施,却都带有一个共性特点,即都停留在表面或浅层次上,难以解决根本问题。而深层的治理措施,或者说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以改革的办法解决“三公”消费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彻底改革现存的“三公”消费制度。以公车为例,2013年10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实已经给出了新的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取消一般公务用车……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而实行这些措施的前提则是彻底改革现行的“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在《条例》中,也对公务差旅(含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但都没有公车体制改革那么彻底。相对于公车而言,公务差旅和公务接待也更复杂一些,新的替代体制还有待探索。可以肯定的是,执行中的透明公开和加强监督是必要的,但都不是源头治理措施。源头治理措施还需要从公务差旅和公务接待的深层体制中去寻找。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进入专题: 三公经费   政府公信力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945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10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