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现代门槛之后,年轻人总是免不了被骂为“垮掉的一代”。70后有这个遭遇,80后也有,现在又轮到了90后。一则新闻,92岁的老院士站着演讲35分钟,但台下的90后研究生睡倒一片。今年新入学的研究生,按道理好多都是92后,92岁的老院士站着讲,92后的学生坐着睡,真还对上了,给垮掉两个字做了注脚。
这事,让很多人愤愤不平。如果搁在我们这辈人身上,一个老院士来演讲,单冲着这个老字,还加上院士,35分钟,崇拜劲儿都不会过去,哪儿有功夫睡觉?但是人家是92后,已经在北京的大学混了4年,现在是网络时代,什么样儿的演讲没听过?几句话抓不住人,就会低头看手机,35分钟下来,打起瞌睡,也正常。在北京各个大学的课堂上,这样的场景,俯拾皆是,哪怕讲堂上站着的,是位学术大牛。
老院士身世显赫,以90岁的高龄,还获得了国家科技最高奖,的确了不起。但是,这够不成让当代年轻人崇拜的绝对要素。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即使对老院士心怀崇敬之情,你的演讲也得抓人,才能让他们心悦诚服。一个“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励志题目,相信没有多少研究生会有兴趣。事实上,许多来听讲的学生是被强拉来的,如果不来,辅导员要扣德育分。当然,老院士在人民大会堂演讲,下面必须坐满,否则主办者脸上过不去。这样的场景,在大学也能看到,凡是校领导,院领导请来的大腕学者或者领导来演讲,下面必须坐满,学生不来,也得强拉着来。学校有学生,还好办,没学生的地方,就用得着解放军了。别说演讲,如果过气的名人大腕演出,票卖不出去,也得劳驾解放军叔叔。强拉来的听众,你还想让人家保持听讲的纪律,这事,也就只能解放军叔叔做得到,大学生是没戏的。
其实,所谓的演讲,是要人听的,但必须是自愿来听。无论老院士有多大的来头,他的演讲,也只能靠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听众。年龄也好,头衔也好,贡献也好,都只能给演讲添点额外的光彩,演讲能不能吸引人,还是要看讲了什么,有没有干货,口才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演讲者,都是平等的。同样是学者,有的演讲,学生挤破门,有的则门可罗雀。如果鉴于演讲者的来头,动用组织的力量,强迫学生来听,那人家睡觉打瞌睡,你有什么办法。
我没有听过这个演讲,不知道具体有那些内容,但单从强拉听众这一点,要是拉到了我,我一样也是会睡觉的。组织者如果不希望老院士丢脸,那么,最好的办法,第一,别找人民大会堂这样高大上的地方,第二,就在校园里,找个场地,出海报,让学生自由选择。否则,就成了例行公事的组织活动,这样的活动,想让人家不睡觉都难,没有集体退场,已经是客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