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增长的同时,运用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灵活调节各种政策工具操作的方向和力度,保持货币市场的平稳运行,是当前我国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总基调。
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处变不惊,处惊不乱。这既是货币政策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常态下区间目标管理的基本导向。货币政策始终是平衡的艺术,其基调和方向理应体现货币政策的性质和作用,保持政策的相对中性、一贯性和持续性,除非出现大的扰动和外部冲击。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货币政策的关键仍在于运用好各项政策工具,调控好流动性,保持货币、信贷以及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元、非常规和不确定。这为决策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保持流动性总体稳定的同时,体现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结构性,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理论实践课题。
人们已经习惯了对市场经济下货币政策非选择性和非结构性特征的认知,但国际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的非常规性和结构性发展,丰富了对货币政策的认识。面对货币政策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影响,同样需要调整一些固有观念和认识,在技术性调控上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这几年,我国成功将宏观审慎管理引入流动性管理,适时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和方式,差别调节和定向调节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政策导向下,继续探索流动性定向调节的有效途径,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货币政策结构性调节的尝试。我们注意到,人民银行已经宣示一系列政策引导:通过有效发放再贷款和其他定向调节工具优化基础货币流向;探索将信贷资产抵押后续再贷款试点与建立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金融机构特别是区域性金融机构在放贷时更加关注资本充足率稳定的情况,以改善货币政策传导。定向调节是总量保持稳定前提下的动态性政策措施,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问题,不是流动性的全面放松,也不是直接干预,而是一种正向激励,促使信贷资源更加合理配置。
关注社会融资环境是有效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方面。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引,有关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货币总量相对充裕的情况下,症结不在总量而是在微观层面,因此,不能靠总量全面放松来解决局部结构问题。影响融资价格的因素是很多的。既要看到融资成本下行的政策因素,也要看到融资成本上行的因素,不良贷款率、风险溢价、存款成本等因素上升都会影响企业融资成本。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加快和深化金融改革,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环境和条件。
把握流动性管理艺术,应更加注重价格调节。目前多数经济体的中央银行都建立了价格型政策操作框架。其核心是通过宣布和调节政策利率和利率走廊,并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使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变化来稳定预期,并向其他品种和期限的利率传导,进而影响全社会投资、消费行为。随着我国流动性格局的变化、金融创新的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运用价格型工具调节的环境正在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现实约束,需要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步伐,硬化经济主体的财务约束,逐步疏通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