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兴:情感·认知·行动:伦理教育方法体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25 次 更新时间:2014-09-24 10:37


内容摘要:伦理教育是认知与践行的统一。伦理教育的这一综合性决定了它对方法的倚重:从实质论,伦理教育具体展开为伦理方法的培养与训练。一般地讲,基本的伦理教育方法有三种:一是情感体验方法,它诉诸于感觉经验,强调对心灵的净化;二是价值观引导方法,它诉诸于实践理性认知判断,强调对健美人格的培养;三是行动服务方法,它诉诸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践行的尽性训练。贯穿于大中小学各阶段的最基本的伦理方法,却是行动服务方法。在此基础上,小学伦理教育更注重体验方法的运用,中学伦理教育更注重伦理经验判断方法的培养大学伦理教育更强调实践理性方法的训练。

关键词:伦理教育方法 情感体验方法 价值观引导方法论 行动服务方法

伦理教育,既是一种感觉经验教育,也是一种实践理性认知和判断教育,更是一种实践理性行动教育和实做教育。因而,无论是从哪个层面观照,其方法的引导和培养,显得特别重要。在大学里,对学生进行伦理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应该是伦理教育的基本功夫。对大学展开伦理方法的引导和训练,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伦理方法获得整体的认知、理解和把握,然后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引导他们学会熟练地运用与他们的年龄和成长规律相吻合的伦理方法。

1、伦理教育方法体系构成

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中指出,十九世纪是一个发明的世界,但在这所有的发明中,最大的发明是对方法的发明。因为在怀特海看来,方法是一切发明之母。发明是如此,其实人类的教育也是如此,一切体现时代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教育探索,最终都体现为对方法的探索,尤其是在当代这个充满了世界风险和全球危机的时代,方法的探索与重建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要卓有成效地展开人性再造的伦理教育,"我们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方法的本身。这才是震撼古老文明基础的真正新鲜事物。"[1](P94)

探索与重建人性再造的伦理方法,有必要将其思维认知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哲学史家梯利在《伦理学导论》中指出,"伦理学必须成为哲学,它必须就是哲学。"[2](P13)梯利此论可以在詹姆斯那里找到答案:詹姆斯认为,哲学直接地意味"一种力求清晰一致地进行思考的非常顽强的企图"。哲学思考意味着要探究事物的根底,把问题想一个水落石出,说明一切,理解一切。基于此一视野来看所有的科学,可以说,"每门科学都应当是哲学的,应该到所有问题都被解决才告罢休。"[2](P13)伦理学应该是哲学的,伦理学必须使自己成为哲学。由此,伦理学必须使自己达到哲学的水平,它才可能真正从根底上解决伦理理论或伦理实践的问题。伦理理论或伦理实践的全部问题,归结起来,不过是人性的生存化敞开所生成的善恶是非问题,包括善恶是非的理论认知方面的问题,善恶是非的实践行为方面的问题。伦理学要从根底上解决人间社会中的善恶是非问题,则必须使自己的思维-认知达到哲学的水平,获得哲学的视野与高度。伦理学要使自己达到哲学的视域和高度,则需要首先从方法入手,即使伦理学方法获得哲学的高度,具有哲学的视域:只有当伦理学方法获得了哲学的品质,伦理学才可能达到哲学的水平,具备从根底上解决一切善恶是非问题的途径与能力。只有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伦理学方法意识、胸襟与气质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伦理学史上的伦理学方法。也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伦理学史上的伦理学方法,并以此为广阔的背景时,我们才可能真正踏上人性再造的伦理方法论探索的正确道路。

以人性再造为基本方式的伦理教育,无论在哪种境遇下,都需要以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在涉及到伦理学方法时,不能忽视梯利之论。梯利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伦理学的方法与其它科学所遵循的方法没有什么差别,即观察和收集材料。一般的科学方法在伦理学领域同样适用,"在别的研究领域里我们需要同样的谨慎小心来考察道德现象。我们要从一切可能的地方观察和收集道德事实,研究不同种族、民族、阶级、个人和时代的行为类型。"[2](P14)然而,伦理学对观察与收集事实材料之方法的运用,又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展开:"我们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察看,而且一定要研究和努力解释这些事实,我们必须反省和思辩。没有思辩,任何科学都不能存在。你可能收集了成千上万的事实,却不比以前更有建树。你必须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使它们形成一个体系。我们需要的是从事实推溯出原理,仅仅观察事实只能一事无成。只有通过一颗能够高度综合的心灵,通过一颗富有想象力的、能透过自然的外壳看到其内核的心灵,才能推进科学。"[2](P14)

观察和收集道德事实,是伦理学的基本方法,但这一方法的运用却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展开,即内省与思辩:内省即直觉;思辩乃推论。因而,以观察和收集(伦理事实)为基本方式的伦理学方法,实际上就是直觉方法和推论方法。

梯利关于伦理学方法的考察,是相当中肯而独特的,但并不全面。在伦理学史上,真正全力探讨方法而产生很大影响、并在伦理学史上获得很高地位的,是西季威克。西季威克写了伦理学史上第一本以"伦理学方法"一语命名的伦理名著:《伦理学方法》。《伦理学方法》所讨论的主题,就是伦理学方法问题。在西季威克那里,伦理学方法"大致意味着任何这类的普遍理论,即根据某个宣称是自明的原则,把我们各种各样的伦理学判断组成一个前后一致的体系。"[3](P122)换言之,在西季威克看来,伦理学方法不是指人们为达到某一具体的生活目标或实现某一生活的计划而采取的手段,也不是指道德哲学家们构建理论体系所用的方法,而是指人们据以确定他们应当去做的事情的合理程序。在西季威克看来,这个据以确定我们应当去做的事情的合理程序,应该以个人的意愿为基础,并围绕其"应当"做什么或"应当"通过意愿行为力图实现而展开。所以,伦理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关于实践的理论或研究,是以个人的意愿行为为基础的关于正当(right)或应当(ought)的研究。西季威克在《伦理学方法》中围绕此而展开探讨,最后真正归纳出三种重要的伦理学方法,即直觉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

西季威克指出,直觉主义是这样一种方法,它不诉诸于行为之外的其它目的来确定行为的正当性或善性,而是假定一切正当性或善性的东西都可以直觉地认识,并可以直觉地把握。因而,大量相当具体的伦理学公理具有这种普遍形式:任何在某某处境中所做的某某行为,都是正确(或错误)的,不论它的结果是善的、恶的或不善不恶的。

与此相反的是,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都拒绝存在着这类具体的自明的伦理学公理的观点。但事实上,大多数利己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都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事实,即利己主义与功利主义都离不开自明的伦理学命题,"二者都会认为,只有幸福和避免痛苦才是值得最终欲求的东西,这是自明的。"[3](P122)所不同的是,利己主义(亦称"利己的快乐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方法,它把行为作为达到个人幸福或快乐的手段,把自爱冲动作为行为的主导动机并且在遵循这种方法时,行为者只把自身的快乐和幸福作为行为目的,追求对于自己的最大快乐余额,"按照这种快乐主义,在从各种可能的行为中进行选择时,有理性的行为者把对他自己而言的最终的苦乐的量视作是唯一重要的,并且始终寻求可获得的快乐对于痛苦的最大余额,如果不违反'最大幸福'这个词语的用法,我们也可以称快乐对于痛苦的最大余额为'最大幸福'。"[4](P117)功利主义(又称"普遍的快乐主义")则是指这样一种方法,它把行为作为达到与行为有关的所有人的最大幸福或快乐的手段,追求对所有有关个人而言的最大幸福余额。

直觉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此三者是伦理学的三种基本方法,也是伦理学的三种重要方法。但相比较而言,西季威克认为,虽然功利主义方法有两个方面的致命弱点 ,但它却具有直觉主义方法和利己主义方法所不具备的明晰性,而这种明晰性不仅构成了功利主义方法对自身的证明,而且也构成了使直觉主义方法和利己主义方法获得自身明晰性之证明,所以,相比较而言,功利主义方法是最具有"合理性"的伦理学方法。

其实,直觉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此三者并非伦理学方法的全部,因为此三者之外,还更有一种方法,即道义主义方法。所以,直觉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道义主义,此四者构成了伦理学方法体系。然而,有关于伦理学方法体系,伦理学家们的描述始终是基于经验而展开的,哪怕是西委威克在《伦理学方法》中专门讨论伦理学方法,也是如此。逻辑地看,直觉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道义主义这四种方法之间,是有其内在逻辑构成关系的。首先,伦理学方法的生成仍然是基于人性而展开,而如前所述,人性即是生命的生生向前、义无反顾,它具体敞开为"生→利→爱"。因而,伦理学的直觉主义方法、功利主义方法、道义主义方法,都蕴含了利己的本质规定,并且利己构成了此三大方法的基本价值诉求。所以,利己主义方法,是伦理学方法体系的奠基方法。直觉主义、功利主义、道义主义,此三大伦理学方法都是在利己主义这方法论土壤上生长起来斩。

进一步看,直觉主义方法,是伦理学的内省方法;反之,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方法,却是伦理学的外彰方法。伦理学的内省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收集伦理事实材料,而予以道德或美德直观,即感受、体验、领悟而将其伦理事实材料化为内在生命化的伦理智慧、伦理判断力和伦理方法;伦理学的外彰方法,主要是面对具体的伦理情境和利害关系现实,而调动内在的伦理智慧、伦理判断力和伦理方法,指导自己做出决断,选择方式和手段,采取实践行动,所以,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方法,分别是两种利害权衡与选择的伦理行为方法。

利己主义方法,是伦理学的奠基方法,也是人性再造的伦理教育的奠基方法。这一方法要求伦理教育必须围绕人的"生、利、爱"而展开,必须以"生→利→爱"根本的价值导向,这是伦理教育培养人成为全人、大人起步方法,如果伦理教育忽视这一起步方法,就有可能悖离全人、大人的教育方向。

以"生、利、爱'为起步,以"生→利→爱"为根本的价值导向,伦理教育必须建立在观察和收集伦理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必须引导人们学会面对各种不同的伦理事实材料而予以直观的伦理感受、伦理体验、伦理领悟,获得伦理激情,形成伦理人格,并不断提升伦理认知力和伦理判断力。换言之,直觉主义的内省方法,实际上是人格生成方法,个体的实际伦理认知力、伦理判断力及其伦理激情,都是建立在伦理人格形成基础上的,因为伦理人格构成了人的伦理认知力、伦理判断力生成和伦理激情敞开的不变方向。

通过直觉方法而不断形成和提升的伦理认知力、伦理判断力和伦理激情,还仅仅是一种内在的伦理能力,只有当它外化而达向对实践行动的发动与调控时,它才成为真实的可以塑造、改变或提升人,使之成为全人或大人的实际伦理行动能力。而这种将内在伦理认知力、伦理判断力和伦理激情外化生成为实际的伦理行动力的基本方法,就是利益权衡方法。

如第四章所述,利益权衡方法具体敞开功利主义利益权衡方法和道义主义利益权衡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价值归依是利己主义。因此,利己主义方法构成了直觉主义方法、功利主义方法、道义主义方法的本质方法。在这一本质方法规定下,直觉主义方法、功利主义方法、道义主义方法最终整合生成为伦理教育的三种宏观操作方法,即情感体验方法、价值引导方法、行动服务方法。

2、伦理教育方法三维指向

如上完整的伦理教育方法体系指向伦理教育实践之域,却主要通过情感体验、价值引导、行动服务三条途径而展开实践训练。

情感体验的伦理教育方法,更多地诉诸于感觉经验教育。

价值观引导的伦理教育方法,更多地诉诸于实践理性认知判断教育。

行动服务的伦理教育方法,更多地诉诸于实践理性的行动教育和实做教育。

情感体验之心灵净化法    基于感觉经验而生成的情感体验方法,是最基本的伦理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尤其在儿童伦理教育中运用最为普遍。"我正在提出的方法的全部目标并不在于使儿童辩论道德规则,这些道德规则应当控制施舍行为----这重新陷入我所反对的戒律法。其目标在于使他们养成在心理解释人们相互交往的某一真实情景,和为此征求关于如何行事的教导的习惯。因而,教师的一切问题和建议必须指向帮助学生培养关于此种情景的想象力。…….一言以蔽之,核心问题在于,在内心不断地密切注意事关某种真实的交往情景,想象某个穷困潦倒的人向特定的别人乞求。…….于是,这种方法的目标在于,培养对起作用的人际关系的富于同情心的想象力;这种努力目标可替代道德规则的训练,抑或是替代对个体体现于品行中的情绪和态度的分析。"[5](PP278-279)杜威所论甚是,情感体验方法,不仅是利用真实的伦理情境而训练学生伦理想象力的方法,而且是基于感觉经验而唤醒学生的伦理同情和怜悯,对真实的伦理情境中获得内在心灵化的伦理情感领悟的方法,通过这种领悟和想象的双重方式,抽象的伦理理念、伦理理想、伦理规则内注进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构筑起初步的伦理体认及其判断框架。

情感体验方法在伦理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则可因为体验对象的不同而形成自然情感体验、人性情感体验和利害情感体验这三种主要方法。

客观地看,利害情感体验是基于真实的生活处境,对实际的利害关系和利害取向予以伦理体验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培养和运用,需要体验者发动已有的感觉经验,包括自我感觉经验或他人的感觉经验或社会历史的感觉经验,去对真实生活处境中的实际利害关系或利害取向予以体验,并对此做出伦理上的对或错的直观判断。所以,利害情感体验构成情感体验的基本方法。

利害情感体验方法的运用,最终要以人性为依据。因而,人性情感体验构成了情感体验的根本方法。人性情感体验,就是对生命本身的生生向前、义无反顾倾向予以真实的伦理体验,更具体地讲,就是在真实的伦理情境中,对个体面对利害关系时如何取舍生、利、爱的体认、判断及其决择行动予以深刻的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而获得生命本体意义上的人性觉醒、伦理觉醒。

人性乃人的生命本性,它虽然只属于人这种生命才拥有,但它却源于宇宙律令、自然法则和生命原理,并最终要接受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的规范与导向。所以,无论是利害情感体验,还是人性情感体验,最终必以自然情感体验为基石。所以,自然情感体验构成了情感体验方法的奠基方法。

从人的角度出发观之,自然,是由地球和宇宙所组成的一个无限深广的世界。自然情感体验,就是地球体验和宇宙体验。当我们将以地球和宇宙为基本对象的自然情感体验作为伦理教育的奠基方法时,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自然情感体验何以能构成伦理教育的奠基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世界著名儿童教育思想家蒙台梭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进路,她在谈到六岁儿童的教育时说,唯有当孩子能够把宇宙中心认同为自己的中心时,才是教育的真正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成员都首先是为宇宙整体而存在。对于人类也是如此,不管人类自身如何尊贵,我们首先是为宇宙整体而存在,首先是为地球而不是为人类而存在。其实,人类是依赖于更大的宇宙而存在,依赖于它的功能和它的实现而存在。在宇宙的秩序中,这颗行星地球提供了充足的、最终的、物质的和正式的原因,使人类成为现实存在,支持人类的存在,引导着人类的实现。"[6](PP89-90)更因为宇宙是一个"宏伟壮观的现实",是所有问题的源泉与答案。由此,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必须恢复孩子与地球和宇宙的整体关系。对地球和宇宙进行体验教育,这是一切知识、文化、技能、方法教育的起点,也是人的做人教育的奠基。因为地球和宇宙体验教育,是通过整体的体验和领悟,去感受地球和宇宙运行生生不息,去感受自然世界的生气、生意、诗意、画面、戏剧和庆典,因为宇宙自然世界中每一事物、每一生生不息的生变运动,都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出戏剧,一个庆典。比如月落与日升、黎明与黄昏,恰恰是每日循环的神秘时刻,是宇宙神秘维度以特殊的亲密方式显示自己的特定时刻,在这些时刻里,每一个个体以相互联系的方式,经历着存在的最高意义,体验到整体存在关联的伦理情绪。又比如炽烈之后的冬天的沉寂、严冬之后的初天的喧腾,乃一年循环的更新时刻,这恰恰是宇宙自然赋予生命生死循环的乐章。因为沉寂的冬天与生命的死亡、盎然的春天与生命的诞生,不正构成了对应的律动,这律动的乐章既是庆典,又是敬畏。所以,自然情感体验方法不仅适合于儿童伦理教育,同样也适合于大学伦理教育。在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存危机的当代社会,自然(即地球和宇宙)将成为第一所大学,因为它将成为"第一法律制定者、第一经济法人、第一科学家、第一技术专家、第一教师那样,而且,宇宙也确实是地球所有事物的第一源泉,第一范式和终极命运。在整个人类智力发展过程中,我们完全是依赖于宇宙传达给我们的东西",在无限的未来进程中,我们同样必须依赖于宇宙为我们的存在创造和提供的一切资源、全部智慧、所有方法。"人类的大学将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宇宙通过人类智慧反观自身,在这里宇宙向人类传达它自己。大学将把宇宙作为自己发源、合法和统一的依据。由于宇宙是一个涌现的现实,所以,宇宙首先应该通过它的故事被理解。在教育的每一个层次上,都应当把了解宇宙故事和人类在这个故事中的角色看作是不言而喻的任务。宇宙的故事将是所有学院或大学生的基本课程。"[6](PP94-95)由此不难看出,在已全面进入世界风险社会和全球生态危机的当代进程中,自然(地球和宇宙)体验不仅构了伦理情感体验的奠基方法,也构成了整个伦理教育的奠基方法。

运用自然体验方法来展开伦理教育,首先需要需要引导人们超越实利追逐心态,培养超越性的自然关爱情感,即热爱自然。

托马斯·贝里在《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中指出,近代以来的人类,倾其全部的聪明才智、知识和研究,去发展了一种经济秩序,这种经济秩序从根本上脱离甚至破坏了产生和维系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根源。这种经济秩序导致了一种政治强制、一种榨取教育,它让新生者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以榨取地球生命系统为条件的经济秩序。为了使孩子们形成这种榨取式的生存态度,教育把自己片面地定位为知识、观念教化,培养技能和服从品质,以实现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们丧失对自然世界的感觉,将学生培养成了对经济利益之外的自然世界、事物本性的迟钝心智。因而,"情感混乱和学习热情的丧失,这些似乎都来自于提供给他们的有毒环境和加工过的食品。"[6](P17)因为现代科学的兴起,人类把自然世界看成是一个客体的集合,是一个可以任我们利用的使用价值对象,而不是一个充满生意的生命世界。在这种认知信念、态度和情感的支配下,人类的心智丧失了内在的精神;其内在精神丧失的最终结果,是我们人类丧失了自然本身,"我们已经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机制,甚至生态功能的大面积控制,但是,这种控制并非总是带来有益的结果。我们不仅控制了这颗行星的很多基本功能,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止息了生命系统本身。我们已经使太多美妙的宇宙声音变得沉默,而正是它们曾经向我们讲述那存在的伟大奥秘。"[6](P18)因为,我们教育出来的人,不再有倾听河流、山川或大海诉说的兴趣,不再具有把树木、草地、花朵、绿荫看成是精神在场的亲密模式,不再具有感受和体验宇宙亲密、自然神圣、阳光灿烂的敬畏品质,从而形成了我们几乎再也没有参与宇宙神秘、自然神圣的这种整体感悟与生命体验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和品质恰恰是人类早年所具有的,也正是这种品质和能力,才创造了人类的文化,才产生了人类文明的辉煌,我们不妨可以回顾人类早期的文字、美学、神话、宗教、音乐以及其它艺术和精神的表达模式中,人们所庆祝的正是这种神秘的生命体验与整体的存在感悟。我们今天之所以丧失了这种品质和能力,是因为我们已经不能生活在产生充满神秘和神圣的自然宇宙之中,而是仅仅把宇自然宇宙看成是某种非真实的东西,看成是能够无限滋生经济价值的使用对象。

其次,当从根本上解决了对自然进行情感体验何以构成伦理教育的奠基方法的基本认知之后,必须顺势引导人们遵循自然的本性,因为只有遵循了自然本性,我们才能够真实地体验到自然的智慧,获得情感净化和伦理陶冶。

遵循自然本性,这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根本的伦理教育,或者说最根本的伦理,必须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人为的东西,都要符合自然的本性,否则,这些东西是没有伦理可言,也无道德可讲的。"每一种心灵都有其自身的形式,必须根据其自身的方式而受到控制;他用这种方式、而不是那种方式来控制自己,他历经磨难才获得成功。哦,聪明的人类,留心观察大自然吧;给学生下任何结论之前,先观察他吧:首先,让他的性格自由发展,别让他有任何的束缚,这样才能观察到他的本来面目,……明智的医生并不是看病人一眼就匆匆地开药,而是先研究病人的体质,然后才开药;治疗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展开,但病人却被治疗愈了,而匆匆行医的医生会害死病人。"[7](P313)

价值引导之人格健美法   伦理教育,不仅是感性直观的,也是理性认知;不仅需要情感的推动,更需要价值的引导。所以,更高水平的伦理教育,必须启用价值引导方法。

价值引导认知----伦理教育,就是进行伦理认知、伦理判断、伦理行动。而伦理认知、伦理判断、伦理行动此三者中,认知是构建起点,判断是确立方向,行动是实现目标。相对以讲,从构建起点、确立方向、实现目标这三个环节,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每个环节却各有侧重,因而,在形成这三方面的能力时,所需要的方法也各有侧重。一般地讲,在伦理认知、构建起点这一环节上,情感检验应该是其主要方法;相应地,在伦理判断、确立方向这一环节上,价值引导应该是其主要方法。对任何一个具体的伦理行为而言,通过伦理认知而进入伦理判断之域,就涉及到方向确立问题,方向确立的核心恰恰是价值导向的定位。所以,在对学生展开由伦理认知到伦理判断的伦理教育过程中,价值引导训练成为关键。

价值引导训练,其实就是价值观的培养训练。价值澄清理论的倡导者和探索者路易斯·拉思斯明确指出,家庭生活的变化、交流方式的不断改变、生活视野的国际化、学校教育的混乱等等不断形成的因素,造成了价值观培养的艰难与不易。[8](PP14-20)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因素导致了价值观培养的艰难性,这就是对"价值"本身的混乱认识。所以,要正确运用价值引导方法,需先引导学生认知价值,即什么是价值?价值的本质规定是什么?价值生成的最终依据与来源是什么?在弄清楚这些基本的价值常识之后,再引导学生从存在论和生存论两个层面去进一步认知价值的效用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价值引导方法训练。

价值引导目标----当引导学生了解了什么是价值和价值的本质及其来源,学生还并不能正确地运用价值引导方法,还须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价值的形成。客观论之,价值只有相对人、相对人类而产生。从发生学角度讲,价值形成于人和人类的生存需要;但从实际运作角度讲,价值却始终来源于人的实际生存需要行动所产生出来的经验。

经验永远是人的造物,并且,从发生学角度看,经验始终是个体的,只有当个体的生存行动、实践操作、实验试误,才产生经验。经验是个人对自己的生存劳作行动及其结果的直观把握和理智总结。

经验之成为经验,就在于人的生存劳作行动蕴含了一种可重复的操作规训、步骤与方法。也就是说,当人们对自己的生存劳作行动予以反观,从而发现此一生存劳作行动蕴含了某种可重复的操作规程、步骤与方法,并对它予以直观把握和理智总结,就形成了经验。所以,经验具有可重复性,而其可重复性的内在规定,恰恰是其行动的内在规程化、步骤化和方法化。

经验发生于个体行为,并服务于个体生存进程中的类似劳作行为。但客观地看,并不仅是所有的经验都仅局限或服务于个体,通常情况下,许多经验可能超越个人的生存天地而获得群体的指涉性,其根本的依据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变动不居的自然世界始终同时具有相对的不变性,这种相对不变性表现在现象领域,就是每个具体的存在物都常态地保持着自身成为自身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稳定性构成了人的个体经验获得群体指涉功能的自然前提。二是人性的共同性所形成的在思维、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共通性,而这种共通性为个体化的经验生成自我超越诉求提供了主体性条件。个人经验一旦获得指涉群的功能,就必然生成群化的经验,这种群化经验后来被表述为社会经验或人类经验。

客观地看,个人的经验产生个人价值;社会经验和人类经验则生成出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个人与社会,二者始终具有生成关系:从发生学角度看,个人始终先于社会,社会永远是无数的个人以其共同意愿为准则而共同缔造的产物;但从生存学或发展论讲,社会永远比个人发育成熟,因而,社会价值、人类价值始终构成个人价值正确与否的判据。当然,并不是凡是社会价值就能构成个人价值的最终判据,只有当蕴含并体现了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和人性要求的的社会价值,才可构成个人价值的正确与否的最终判据。而一切蕴含并体现了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和人性要求的社会价值,都具有普世功能,都是人类价值。

其实,当我们这样表述时,已经蕴含了一个问题,即价值引导培养,必须解决对价值本身的澄清问题,即在伦理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所需要引导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价值?是个人价值、社会价值,还是人类价值?进一步讲,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这些价值,是什么性质的价值,即是由什么内涵规定的价值?如果不对价值本身进行澄清,价值引导教育最终是无效的,价值引导方法最终是无法正确运用的。因为"在过去,......我们曾告诉儿童应相信这事或那事,我们运用榜样,提出规则,采用说服等许多方法:……无疑,这些方法在过去曾管理过学生的行为,然而我们肯定,这些方法并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我们所理解的价值。"[9](P45)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价值形成于人的经验。但经验之于人,有个体经验,有群体经验或者说人类经验。个人经验确实可以产生价值,因而,不同的经验产生出不同的价值,经验的变化当然必然导致价值的变化。所以,当价值澄清方法只立足于个人体验,或者说价值澄清理论所关注的价值形成,只关心以个人经验为母体所生成的价值,必然会带来上述讲的那种结果,即采取价值澄清方法来进行伦理教育,最终不能培养起社会共同体所需要的价值意识、价值诉求和价值判断能力。

价值引导的宏观思路----在伦理教育中,对人展开价值引导,其首要任务是引导人们以生活为中心,即引导人回归生活世界,把注意力转向生活世界本身。以生活为中心而展开价值引导培养,其正确的路途,是以个人的生活为出发点,以社会生活为基本视域,以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为根本准则,以重建和再造合法(合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人性要求)的自我生活为目标。沿着这条路径,第一步是引导人们面对现实,认可现实:面对现实,就是训练人不逃避地认知现实;认可现实,就是引导人有选择地认同现实生活世界的合理部分、合理方面。第二步是鼓动和激励人们进一步思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认可的水平上,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尤其是更加全面地思考价值问题。一般说来,该方法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①更加明智地选择;②更加清楚他们所珍视和珍爱的事物;③更好地把选择整合到日常行为之中。"[8](P2)第三步是培养个人的伦理能力,即培养"人们能深思熟虑地看待价值问题,他们能更好地整合其选择、珍视和行动。"[8](P2)

价值引导的具体方法----价值引导的具体方法,就是引导和训练学生澄清价值、构建价值。在价值引导方法的具体运用中,引导澄清价值是起步,是手段;引导构建价值,是重心,是目的。

从根本上讲,在价值引导培养过程中,所要做价值澄清的工作,确实是指向对个人价值的澄清,但对个人价值的澄清,并不是使它符合个人经验,而是使个人价值符合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更具体地讲,是指个人价值符合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原理和人性要求。因而,引导学生进行价值澄清,需要设置具体的伦理情境,很自然地将学生带进这一伦理情境之中,通过有步骤的引导与暗示,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反思、思考,并借助于相互的讨论、个体性的反思与思考,而训练学生对具体的伦理情境问题做出独立的判断性选择,最终促进学生实现对自我价值的正确澄清。

在伦理教育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价值澄清的方法,主要是训练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理性反思、正确判断、独立选择的能力,并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思维认知行为、实际的选择行为和最终的操作行动担负责任的能力和品质。

在具体的伦理教育活动中,对价值澄清方法的运用,必须注意能很好地把握两个基本要点:一是相信学生在相对具体的伦理情境中,可以自由而理性地做出独立的伦理判断;二是选择正确的基本原则对其价值澄清行为进行评估,这些正确的基本伦理原则,就是人道原则、平等原则和公正原则。这三大原则通过"应当、正当、正义"原则而融汇贯通,形成一个评价个人价值生成的客观评价体系。

以"应当、正当、正义"评价原则体系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价值澄清方法来进行自我价值澄清,所遵循的基本步骤有五:第一步,辩认性选择。任何一个具体的伦理处境,其实都呈现为一个开放性的世界,四通八达,从任何一个地方均可进入其中。这样,一个具体的伦理处境所最终形成的结果,就具有了多种可能性。价值澄清方法的第一步,就是运用"应当、正当、正义"价值判断原则体系,辩明各种可能性将出现的最终真实结果,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然后予以理性选择,即选择能够达到最佳结果的最佳可能性。第二步,评估性选择,这是一种理性选择,就是运用"应当、正当、正义"之评价原则体系,去仔细衡量各种不同的选择,包括各种选择的行动方向、处理立场、变通方法等等。第三步,自由地选择,就是在评估性选择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已经完成的步骤,认真而自主地做出决定,并为自己所做出的选择而担负责任。第四步,坚定自我立场,即将自为做出的决定,予以公开的肯定,以强化自我信任,增强自我担责勇气与能力。第五步,自信地行动,即将其自主、自为的选择付诸于生活行动,以检验自我选择与决定的最终效果,同时也是自己担负责任的实际敞开,由此训练自己的担责能力。

行动服务之践行尽性法    杜威认为,"反复灌输道德规则和为数众多的惯例一样不可能形成人的品德。"[10](P277)因为人的品德不仅仅是一个伦理主体的构成问题,而且也是包含了伦理行动力的实际展现问题。换言之,人的伦理品质的最终形成,却需要伦理行动力的检验,包括道德作为检验和美德作为检验。所以,伦理教育的展开,对学生的培养,必须经历伦理认知的引导、伦理判断的培养而达伦理行动的检验之域,或者说必须全面启动情感体验方法、价值引导方法和行动服务方法对学生进行整体训练,才会使学生真正成为有品德的人。

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1](P16)恩格斯指出:"单凭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是决不能证明必然性的。…….必然证明是在人的活动中,在实践中,在劳动中……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了因果观念的基础。……"[12](P550)两位革命导师的真知灼见给予我们共同的启发:伦理教育要卓有成效,必须走向行动,必须对行动能力进行培养,必须进行行动服务方法的引导训练,因为行动服务方法是伦理教育的目标方法,根本方法。

行动服务方法之所以构成伦理教育的根本方法,其秘密有二:第一,伦理行动本身就是认知,就是伦理认知训练的基本方式,虽然行动需要认知、观念的引导,但行动本身却是对行动所指涉的对象及其环境的再认知过程,因而,行动可以修正认知或拓展、提升认知;第二,伦理行动也是人的伦理品质、伦理精神、伦理能力训练的基本方式,因为行动始终关涉到利害,涉及到利益的取舍,更重要的是,行动始终要接受某种认知论、价值观的引导与规范。

行动服务方法训练的要义有三:一是必须把伦理教育纳入人的生存实践领域来进行,通过实际生活的伦理关系、伦理利害冲突、矛盾,来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伦理行动选择;二是引导和鼓励人们通用已有的伦理能力来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三是引导和鼓励人们运用已有的伦理能力或创造伦理能力条件,来为他人、群体以及社会、自然服务。

行动服务方法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道德行动服务方法,即以道德作为的方式服务自我和服务他者的方法。威尔逊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方法的引导与训练,主要应该从如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将其他人看成是与自己地位同等的人;二是对别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认识;三是与道德决定有关的那些事实的知识;四是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决定去行动的能力。[13](P39)从根本上讲,道德行动服务方法,是一种互利互惠方法,或者说是一种共赢方法。二是美德行动服务方法,即用美德作为的方式服务他人和社会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完全利他的方法,但却是行动服务的主要方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运用的方法。

3、伦理教育方法实践运用

情感体验、价值引导、行动服务,此三者构成了伦理教育方法的宏观体系,这一宏观伦理教育方法体系要获得实际的效用功能,必须走向具体,此其一。其二,伦理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它不仅指涉到人间生活的每个领域、每个角落,更贯穿了人生的每个阶段甚至每日生活。所以,在不同领域尤其在不同人生阶段,其伦理教育方法的具体运用,也是有所有选择性的。基此,我们选择了人生展开的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作为考察的点,探讨不同人生阶段伦理教育方法训练的不同内容。

小学伦理教育主要方法   伦理教育的方法很多,但方法的使用必须既要考虑其伦理教育的内容,更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年龄及其心理、认知特征。基于这些方面的要求,对小学生进行伦理教育指导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体验方法;二是行动方法。

伦理体验方法----------体验方法就是外在生活的内在化和书本知识的内在化方法。体验方法重在于训练人的心灵、情感、思维、认知等方面智慧。外在生活的内在化和书本知识的内在化,这是伦理意志、伦理情感、伦理意识、伦理认知培养和训练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大众传媒日常生活化、图像文化满天飞的当代社会,引导、鼓励、训练孩子的体验力,显得特别重要。因为"电视、电影、录像、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由于其感性、直观和有趣等特征,吸引着儿童,剥夺了他们有限的闲暇时间,使他们和同伴及自然接触的时间减少。与此同时,还成为儿童逃避现实、麻痹自己、消磨意志的避风港,成为独立在学校之外的另一个空间。……大众媒介剥夺的不仅是儿童的时间、空间,也不仅是儿童与自然和人交往的经验,而且还是儿童的思想、斗志,使儿童成为贪图享受、丧失理想、内心空虚的'新人类'。"[14](P83)改变小学生这一情感和精神状况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与家庭共建起伦理教育的互动平台,使学生与图像文化的接触形成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限度,同时强化学生的体验力训练,即引导学生对生活的内在化体验和知识的内在化体验。

认知始终是行动的前提,但认知总是与年龄、知识结构、思维水平相关联。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尚未形成,其思维水平处于感性阶段,因而,其认知更倾向于感觉与体验。所以,其伦理教育所适合于采用的首要方法,应该是体验方法。刘惊铎在《体验:道德教育的本体》一文中认为,体验是一种图景性思维活动,其中,"图景: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整体性存在,它同时包含着个体的生活阅历、当下生活场景和未来人生希冀,其显著特征是整体性、现场性和超越性。"[15](P55)但体验的萌发机制,却是冲突。伦理体验也不例外。概括地讲,伦理体验方法是基于人性的本来冲突,具体展开为三种方式:一是基于人性的本来冲动而调动经验,展开经验性体验,经验性体验所获得的图景,只关注当下,是一种物象性图景;二是基于人性的本来冲动而指向对经验的超越,展开超验性体验,超验性伦理体验所获得的图景,主要指向未来,是一种意象性图景;三是基于人性的本来冲动而指向先验领域,展开先验性体验,先验性伦理体验,获得了一种整合视域,并融统了过去、当下、未来,呈现出来的一种神象性图景。

无论是什么方式的伦理体验,一旦作为一种伦理教育方法,它就获得了两个方面功能,即引导性功能和自为性功能,并由此产生引导性体验和自为性体验两种具体的伦理体验方法。

首先看引导性伦理体验。这种方法的启动需要教师精心设置伦理体验场景,比如,排队活动、打招呼活动、敬老节活动、文化节活动、捡垃圾活动等等,都属于此类。通过这种精心设置的伦理体验场景,学生成为伦理场景中的活动者,按照相应的场景游戏规则而发动行为,完成活动,伦理体验获得实现。

其次看自为性伦理体验。自为性体验方法的运用,需要体验者自主设计伦理体验情景,自主发动体验行为。其所体验的伦理情景,主要是体验者将自己的伦理性生活内容予以截取,然后作为体验情景内容,加以个性体验。比如,张三是一个习惯性睡懒觉的人,有一天,他突然获得一种伦理体验冲动,截取自己睡懒觉的习惯性情景作为体验的对象,自发体验睡懒觉的种种虚幻的情感状态和各种不好的惰性因素,并在这种自为性体验中最终发现,睡懒觉行为如何消解人性的生意,怎样消磨生命和不善待生命,如何抛弃做人应有责任而养成逃避和懒惰的性格,痛感睡懒在本质上的不道德。当这一具体的情景性体验而达向如此人生体认境界,他最终不能再心安理得躺在床上了,从此以后,早起成为他新的生活习惯。

从整体上看,引导性伦理体验和自为性伦理体验这两种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有其共同性,即无论是引导性伦理体验,还是自为性伦理体验,其伦理体验方法的运用,都是目的于回归生活世界,这是体验的绝对前提。伦理体验,不是伦理观念体验,也不是书本知识体验,而是具体而真实的伦理生活内容的体验。包括学习中出现的伦理生活内容、家庭伦理生活内容、社区伦理生活内容、学校伦理生活内容、社会伦理生活内容等等。所以,从特定的生活内容本身出发,而努力回归于更大视域的和真实的生活世界,这是伦理体验方法运用的内在规定性和基本的价值诉求方向。

伦理行动方法--------认知的作用与价值就在于指导行动,真正实做。伦理认知的真正努力方向,就是指导人们自己进行伦理作为。所以,如果伦理体验方法是小学伦理教育的前提性方法的话,那么,伦理行动方法,则是小学伦理教育的根本方法。伦理行动方法,就是实打实地进行伦理作为,具体地讲,就是进行道德作为或美德作为,使自己在日常生活行动中成为道德的人或美德的人。

对小学生来讲,其伦理行动方法展开为三种具体的方法。第一种具体的行动法,就是能力自我服务法。所谓能力自我服务,就是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能力来为自己服务,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比如,自己收拾自己的住房,自己洗自己的衣服、鞋袜;自己给自己规定作息时间,自己管理自己,并且自己根据这一作息时间表而要求自己,每天自我检查是否完全做到了,自己给自己制定奖惩标准和方法,自己监督自己实施,等等,都属于能力自我服务。

第二个具体的行动法,就是凡事提前十分钟到。凡事提前十分钟到,这种行动方法的运用,训练的是人的守时观念。守时,是对自己的要求,但却是对别人的尊重,或者是对工作的敬重。通过守时尊重别人,这恰恰表明一种最根本的做人品质,即他人在自己心中永远比自己重要。当你在任何时候都把他人置于比自己重要的绝对位置上,那么,你始终是别人最尊敬的人,最依赖的人。通过守时而敬重工作,正好体现了一个人的劳动天职观。当你在任何情况、面对任何工作,都拥有劳动的天职观念,那你始终是这个世界上最热爱工作的人,最热爱工作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优秀的人,因而,你也最该得到最好的报偿。

由此不难看出,训练学生凡事提前十分钟到,其实是在训练学生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的两种最基本的能力和品质。

第三个具体的行动方法,就是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凡是自己能做的事,不要麻烦别人这种方法,既是一种洁身自好、洁身自信、洁身自强的方法,也是一种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背后蕴含了两个最重要的看待人的理念:一是自己是最杰出、最优秀的,凡事难不到自己,凡是属于自己的事,自己都能做,都能做好,都能做得第一流的优秀。因而,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不要去麻烦别人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自我高要求的方法,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对自己提出了高要求时,他才可能一步一步地迈向优秀者、杰出者的行列。因为,对自己没有要求,就没有进步;对要想自己有人生的进步,就必须对自己有要求;对自己不断要求,不断要求自己,自己就会不断进步,就会生命不息,进步不止。要求与进步之互动关系的内在秘密,恰恰是人性本身。第二个理念即是他人才是目的。凡事不论大小、难易,都求别人帮忙,都推给别人,这是把他人视为手段的观念和做法,这种观念和做法的背后有一种理念的支撑,这即是自己才是目的,自己是最重要的,因为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都是自己的手段,都不重要,都可以任意的驱使。所以,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不要去麻烦别人的行动方法,既视自己为优秀者,又把他人视为目的,视为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自己成就为大人的方法,如果将这种行动方法运用到极致,则可能把自己成就为圣人。

中学伦理教育要方法     中学伦理教育方法的选择与构建,应该基于明确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这一基本的理念应该是:中学伦理教育应该且必须是对中学生的伦理教育,因而,中学伦理教育,既不能采取儿童化的方式,也不能运用成人化的方法,而应该采用准成人的方法,但基本前提是其伦理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而不应该像象过去那样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本身而强行推行一种观念教育或意识形态教化。

"中学伦理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含义与真正边界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真正属于学生们自己的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学生自己为出发点所展开的或以他为中心的或关联起他人的全部生活内容,这些生活内容构成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过去,我们的教育往往采取观念教化的方式,消解了或者完全抑制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完全生活在由家长和教师共同构建起来的知识学习、考试成绩、升学理想的观念世界里,学生丧失了自己的生活,对中学生来讲,其作文、思考、读书,都是在这个虚假的观念生活世界中展开。我们倡导伦理教育回归学生本有的生活世界,就是恢复中学生的生活本原状貌,而消解那一直桎梏学生的虚假观念世界,使中学生首先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并生活在真实的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浪漫世界中,这是伦理教育的前提。

让中学生回归本属于他们的生活世界,这是中学伦理教育的起步。从这里出发,伦理教育就是引导、鼓励、激发学生真实地感受、体验自己的生活,并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生活的真实感、做人的真实感、感觉和体验的真实感、理解的真实感,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感受和体验真实的乐趣,并在感受和体验真实的乐趣中去学会识别,去学会判断,去学会关心、爱,去学会在关心和爱的感召下行动,并在持续不断的日常生活行动中学做公民,具备公民的素质、品格与能力,成为名符其实的社会公民。

引导学生回归本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这是培养中学生的真实伦理意识、伦理判断、伦理能力的正确方法。在这一正确方法引导和规范下,中学伦理教育的具体方法有如下三种。

整合训练法--------整合训练方法是中学伦理教育的宏观方法,它意指对中学生的初步的形成的伦理认知、伦理品格、伦理能力进行整合训练。对中学生进行伦理认知、伦理品格、伦理能力的整合训练,就是在重新恢复家庭伦理教育功能和开创社区伦理教育新途径的双重基础上,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的伦理教阵地,全面引导和促进中学生的伦理教育。

伦理经验判断法----其次培养中学生学会运用伦理经验判断法,来进行伦理生活的道德判断和美德判断。伦理经验判断法是指运用已有的道德经验或美德体验,来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问题,或社会上出现的具有典型性的利害关系的事例,进行一种伦理认知上的辩明,通过这种方法的训练来引导中学生形成明确价值取向的伦理判断力。

引导学生运用伦理经验判断法,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真实地理解伦理经验判断法里的"经验",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我伦理经验,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二是指他人的伦理经验;三是指历史的伦理经验。伦理经验判断法是指以自己或他人、历史的伦理经验为依据、为方法来判断现实中的利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共守的伦理规范和要求。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运用已有的自我伦理经验或他人、历史的伦理经验为依据和准则,来对自己所面对的利害关系予以符合伦理准则和规范的正确判断,做出行为选择;二是运用自我的伦理经验或他人、历史的伦理经验,来判断他人或社会的利害行为,是否符合共守的伦理准则和规范。

引导中学生运用伦理经验判断法来指导伦理认知,指导生活行为选择,必须遵循两个伦理学的黄金法则:一个是黄金道德法则,一是黄金美德法则。前一个法则的基本表述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6](P92)后一个法则的基本表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6](P92)

伦理行动法----伦理行动方法就是能力为他人服务的方法。能力为他人服务,这是公民能力的行动呈现。中学伦理教育就是要训练学生这种公民能力的综合呈现方式,即培养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已有的能力去为他者服务,这个"他者"包括他人、群体、社区、国家、人类等。能力为他人服务方法的训练,实质是在对学生进行两个方面的培养:一是担责品质、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二是义务品质、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而这两个方面的伦理品质、精神和能力,恰恰构成了一个合格公民的基础性条件。

能力为他人服务,有两个层面的价值诉求:一是道德层面的,即需要你去做的事,涉及到权利责任对等要求,必须真诚对待,用心去做,把它做得最好,让所有人都满意。二是美德层面的,即需要你去做的事,并不涉及权利责任对等问题,而是一种纯粹的义务,并且往往需要无私奉献或自我牺牲,比如,见义勇为之类的事情,你也应该尽其己力去做好。道德层面的能力为他人服务,是人人必须做到的,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公民的基本尺度;美德层面的能力为他人服务,是人人应该努力做到的,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好公民的基本尺度。

大学伦理教育主要方法    大学伦理教育的对象是已成年的大学生,其伦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应该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个性化运用和拓展提升伦理体验方法、伦理经验判断方法和伦理行动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实践理性方法和规范的伦理学方法的培养。

实践理性方法引导----大学伦理教育的实践理性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民主讨论方法和开放性包容方法。民主讨论方法是一种课堂训练方法:"我建议,大学和高中学校的教育者(特别是教育哲学家)要想在他们的教学中塑造'民主品质',应该采取这样一种方法,即鼓励师生围绕大量过去和现在的教育'名著'(greatbooks)展开后现代式的课堂讨论,其中这些'名著'对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建一种可供选择的品德教学,我将提出一种'德性的'方法来分析和讨论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著作,这种方法根植于一种民主讨论-----'道德对话',我在二十五年的教学历程中一直使用它。我发现,对帮助学生面对一个像美国这样的世俗的多元化社会中的冲突现实而言,这种讨论方法是一种很好的课堂中的准备(in-classpreparation)。"[17](P12)培养这种课堂训练方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理性精神,包括对学生进行"三善待"的人道精神、完全平等精神、普遍公正精神和社会化的民主精神,以及权力监约精神和权利限度精神等等的培养与训练,从而使学生具备完全自觉的实践理性生存精神。

开放性包容方法,是一种生活践行方法。这种方法的培养与训练,要求应该从至诚与尽性两个方面入手,即必须引导学生学会以至诚的姿态去践行自我生命本性的方法,训练这一方法的第一步,就是引导、激励学生敞开心胸面对事物,面对他人,面对变化着的社会,面对不可更改的过去和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生生向前,义无反顾;第二步就是规范性训练学生在实际的利害关系化的生活过程中,学会照顾,学会顾全,具体地讲就是学会将自己的行为融入"自然、生命、人、社会"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之中,使自己在利己中利他、在爱己中爱他。

在如上基础上,大学伦理教育培养和训练学生包容精神的重心,是训练学生抛弃惟我独尊、惟我独大、党同异伐的恶性及其非人道观,学会具备包容异质的事物、不同的观念、对立的思想、多元的文化的胸怀、气度、远见和品格、精神、能力。

大学伦理教育培养和训练学生包容精神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宽容精神和融通精神。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宽容精神,就是训练学生的宽容自我、容忍他者的品质,这需要在中学伦理教育的基础上,提升性和拓展性的培养学生的广阔博爱与全面慈爱。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融通精神,就是训练学生的整合能力和生变能力,这需要对学生加强远见卓识的训练。

伦理规范方法---------如本章第一节所述,伦理教育方法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根本的伦理学方法,是功利论方法和道义论方法。因而,大学伦理教育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规范的伦理学方法训练的重心,应该是功利论方法和道义论方法,让学生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够自主、自觉地运用这两个种伦理学方法。

功利论方法,就是道德论方法,即进行道德作为、实现道德人生的根本方法。因而,培养和训练学生熟炼地运用这一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与行动,实际上是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进程中的道德作为、实现道德人生的实做智慧,这一智慧是必须有严格规范的相对自由的伦理智慧。功利论方法的精髓,是合法期待与道德应得,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利己不损他和利己亦利他。所以,功利论方法培养的重心,是训练大学生在利益谋求中严格遵守"利己不损他"和"利己亦利他"的道德原则。

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具备功利论道德方法,必须引导学生终身铭记道德的黄金法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训练的重心,是教会学生自觉运用反思性选择方法。这一方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训练,其正面训练就是引导学生不要"凡事有利而往";其反面训练就是引导学生不要"凡事无利而不往"。

与此不同,道义论方法是美德论方法,即进行美德作为、实现美德人生的根本方法。因而,培养学生熟炼地运用这一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与行动,实际上是训练学生在日常生活进程中展开美德作为、实现美德人生的实做智慧,这是一种绝对个性化和绝对自由的伦理智慧。道义论方法的精髓,是舍利执爱,自我超越和个性自由,其具体操作方法,是无私奉献或自我牺牲。所以,道义论方法培养的重心,是训练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守"舍利执爱",以超越、放弃或牺牲自我利益的方式,去助益于他者,包括他人、群体、社会、或地球生命、自然环境生态。所以,训练大学生践行道义论方法,必须引导大学生遵循"舍利执爱"之美德原则,并培养大学生为实现自我超越、个性自由而义无反顾地超越自我、牺牲利益的博远胸襟与自信勇敢精神。

培养学生具备道义论美德方法,必须引导学生终身铭记并终身践行美德的黄金法则,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训练练重心是教会学生自觉运用"至诚待人"和"热心关爱"的具体方法。


进入 唐代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伦理教育方法   情感体验方法   价值观引导方法论   行动服务方法  

本文责编:张容川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205.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