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材料的否定。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回到学术本身,以学术辩论的方式还原历史真实,以更加可靠充分的材料厘清历史事实,让历史事实说话。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年来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如何对待历史虚无主义,已经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
历史虚无主义是对历史事实的根本否定
历史虚无主义忽视历史的真实性,而不是对过去所形成的历史观念的科学否定或修正。历史事实依据的是历史材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因材料不足而表达出来的观点,不可能构成历史定论,随时都会因新材料的不断发现而得到修正,甚至否定。比如关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观念,过去由于发掘出来的第一手材料有限,日本右翼分子就可以从自身立场出发来否定南京大屠杀。近些年随着南京档案馆和美国一些档案馆的大量档案得到系统整理与公开出版,尤其是像德国的约翰·拉贝、美国的贝德士等当事人的日记和档案的公开,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就越来越充分,日本右翼分子也便无法抵赖。
当然,对于历史材料,应当有着科学的甄别和主次分类,从而判断哪些是作为主要证据的主要史料,哪些是作为辅助证据的次要史料,哪些只是提供参考或是作为相反证据的参考史料。在揭示与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真相时,我们至少不能将历史人物或与其同一利益集团人物的日记、自传和亲朋好友之间的书信,作为单一的权威史料或主要证据来加以说明和阐释。
学术是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
历史虚无主义既然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材料的否定,那么,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回到学术本身,以学术辩论的方式还原历史真实,以更加可靠充分的材料厘清历史事实,让历史事实说话。比如,有学者认为,由于道教在唐代成为王朝的宗教,从此屈服于政治统治者。事实上,早在东晋时期,道教就已经成为门阀士族和达官贵人的宗教,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领袖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都是门阀士族出身。即便东汉时期道教产生的最早形态五斗米道,其创立者张道陵也不是平民百姓。
从许多事实来看,道教从产生时起,虽然吸引了许多平民百姓入道,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贵族和统治阶层。过去我们用农民战争的历史观念来看待道教问题,将道教看作是农民反抗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宗教,显然是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不能将学术问题与非学术问题混为一谈
对于历史的认识,应注意区分涉及的是学术性问题还是非学术问题,不能将二者混淆。非学术性问题需要坚守党性原则,符合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要求;而学术研究以追求创新为第一要务,如果没有创新就不能够称之为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需要建立在可靠而充分的历史事实和材料的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有现实的眼光,但是学术创新毕竟不能固守过去的观念,也不能为了现实的某种需要而违反历史事实,而是要以事实和材料为准绳进行观念突破。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主要表现为对过去受到猛烈批判的历史人物,如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人,通过还原历史,指出他们在历史上也做过若干有益的事情,从而有助于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得到更全面、更合理的解释。但是,在对其局部肯定的同时,一定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上,看清他们的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绝对不能全盘否定他们的历史过错,把卖国的李鸿章变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违背了学术理应遵守的原则。学术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要学会通过学术性的客观研究和学术辩论予以反驳和纠正。
任何形式的虚无主义在学术上都站不住脚
中国的学术研究既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同时也需要自觉借鉴和运用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学术研究的目标也是追求实事求是,因此两者是一致的。学术上要实现实事求是,就必须借助各种有效的学术研究方法对各种旧材料和新材料进行科学探讨,从而突破已有观念,达到学术创新的目的。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在学术界确实存在着某些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他们或者以哗众取宠的“颠覆性”观点引人注意,或者怀抱着某种个人的价值观偏见曲解历史,甚至“重写历史”。这些做法在古今中外并不鲜见,但他们最终都会遭到学术的否定和历史的唾弃。
我们对待这种学术上的历史虚无主义,不宜采取一种激进的全盘否定或是政治大批判的方式予以回击,因为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只能使历史虚无主义趁势获得某些同情;而应当采用历史主义的学术方法对之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辩驳。毕竟,任何形式的虚无主义在学术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真理不怕论辩,总是愈辩愈明。这就需要各种学术媒体提供更多学术争鸣的空间,让不同的学术观点都能够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使得价值观念偏激、学术论证不规范的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学术观点受到公正和公开的扬弃和否定。这不仅有利于学术进步,减少学术上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也有利于区别非学术性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免鱼龙混杂,掩盖了非学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真相。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