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星鸿: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方法论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2 次 更新时间:2014-09-03 23:41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苏星鸿  

 

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认真总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哲学思想、哲学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努力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是一项极为必要和迫切的时代课题,是每个真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可推卸的重大使命。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根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必然取向是什么?这些问题关系到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基本立场、学理依据、路径选择和思维视野问题,是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研究必须予以澄清的重大问题。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首要命题,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奠定了方法论的前提和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干任何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或客观精神出发,从而才有可能取得社会实践的成功,并从中得出正确的认识。毛泽东认为实际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在毛泽东看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就是实事求是,即找出事物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指南,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变成了如何把握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问题。邓小平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并将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1]在邓小平看来,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命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键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况的最实际的呼声。”[2]“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3]可见,只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哲学形态,才能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永久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抓住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问题,围绕这个重大的时代问题,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人类历史发展有无规律、资本主义是否具有永恒性、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自身解放并实现人类解放等一系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前途,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向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动力源泉,因此,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从实际问题出发,把直面解答中国实际问题作为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第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是在解答中国实际问题中产生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问题中具有的创新性的理论形态。比如毛泽东哲学是在回答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东方落后国家如何走向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产生的。第二,随着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答新的时代问题中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形态。比如,邓小平哲学就是在侧重于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代课题中产生的哲学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侧重于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中产生的哲学形态,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侧重于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中产生的哲学形态。第三,不同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都是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不断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总问题中产生的,并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性才会产生新的理论形态。

当前,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的新时期,如何认识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如何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如何认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这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绕不过去的实际问题。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抓住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围绕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大变革、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基本事实,展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分析,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深刻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直面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实践问题,引领当代中国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才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价值所在。如果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不从我们面临的时代问题出发,始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隔”,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能更好地解释现实和改造现实,它便难免会在改革开放的火热现实生活中丧失“话语权”,失去其应有的感召力、吸引力和生命力。可见,在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时,必须从抽象的学术思辨中解放出来,重新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批判性、革命性、阶级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品质,基于当代人类实践的新变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努力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努力解答中国人最关切的实现问题,这才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要求。

 

二、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基本要求

历史和逻辑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又一基本命题,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方法论的基本要求。按照这一基本要求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思想逻辑的形式再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从而才能构建具有历史厚度和逻辑深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

从“哲学就是哲学史”的观点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历史基点。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作为一个学理性的概念,绝对不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推演,而是一种真实的历史和现实存在,其历史存在构成现实存在的基础和根据,并决定着现实存在的学理依据和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过程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发展历程的系统梳理过程,并从中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发展的历史文化轨迹,揭示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更替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提供必要的历史经验。同时,也要在与中国现当代哲学史的内在关联考察中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造的成功经验,在与西方现当代哲学史的比较性考察中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独特经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规律为逻辑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批判性和建设性相结合的哲学,这要求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中,必须把彻底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的建设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马克思主义彻底的批判精神,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形态进行辩证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哲学新形态萌芽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形态中,表现在不同时期哲学家的思想文本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形态,既包含特定时代的合理性的成分和特定人物的个性内容,也包含超越时代和个人的永恒性内容,我们应当剔除其中的特定的时代化和个性化内容,弘扬其中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内容,并运用时代化的语言予以明确的阐述,对其在新的时代下的价值予以深刻的揭示和合理的评价,使其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原始素材。按照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建设精神,我们对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形态中获取的原始素材,必须通过科学分析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中的共性的内容并产生规律性的认识,同时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不断赋予具有时代特色的鲜活内容,通过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鲜表达形式加以表达。总之,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揭示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中国社会发展未来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时代要求。

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方法的要求,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整体性原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学科属性的使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在逻辑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按照这个内在特征对百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考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中展开。以事实为根据的实证研究是必要的,因为这是揭示其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以合理的价值诉求为取向的价值研究也是不可缺失的,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内在要求。实际上,只有把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有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发展史的考察中,构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才具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和独特的价值魅力。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乃是一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密切结合的整体发展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历史,任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对立起来的做法都不符合历史实情,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按照整体性原则再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发展的原貌,不能把超越合理限度的个人价值倾向和情感因素渗入其中,也不能把个人的一些不当判断附加在其中,更不能像后现代主义一样随便颠覆传统的任意言说。作为一项极其艰苦和复杂的哲学创造过程,务必要把核心人物和非核心人物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综合考察,把时代课题的解答和时代问题的解答结合起来统筹审视,把成功的历史经验和特定时期的历史教训结合起来辩证分析,把历史形态和现实形态结合起来对照思考,经过这种整体性梳理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史才是全面、真实、鲜活的哲学史,从中生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才具有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理性。

 

三、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根本原则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辩证统一的过程。其中,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根基,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辩证统一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方法论的根本原则。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创新已经产生了“实践版本”,理论创新的核心任务就是对“实践版本”加以系统的总结、归纳概括,通过提炼、升华和抽象创造性地形成“理论版本”。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构建是一个以实践创新为根基的理论创新过程,实践创新构成新形态构建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归宿和检验标准。第一,从形式上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创新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深度结合,共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从而产生了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形态。第二,从内容上看,中国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个学院式的纯学术研究过程,而是旨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经验中产生了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而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历史形态。第三,从创新主体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主体包括政治领袖、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实践创新活动产生理论创新成果,同时又在互相借鉴中共同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总之,只有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理论创新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创新的基点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创新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才能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提供最丰富、最深刻、最直接的思想原料,并保证其作为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合法性。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创新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的真实内容和价值蕴涵。

我们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创新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根基的同时,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对其实践创新的先导作用。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邓小平也强调:“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5]为此,我们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信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同样,我们必须树立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高度理论自信,坚信不同时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吸引力和引领力。这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应有的实践意识。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尤其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产生的新形态科学指导和有效引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两者的统一和差别的辩证的运动过程。从统一性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创新决定着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指导着实践创新,两者的内在互动都是围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创新解决的问题越多,理论创新的内容和成果就越丰富,新形态的构建就越容易取得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取得的成果越丰富,实践创新解决的实际问题就越深刻,新形态构建的动力就越充分。从差别性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创新具有时间上的在先性,而理论创新则具有逻辑上的在先性,两者不能等量齐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创新的立足点是当前的实际问题,而理论创新的立足点必须立足于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两者在立足点上不同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创新是一个以真理为基础的求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是一个以善为目标的求真过程,两者的运行机理往往不协调。这些都是我们在贯彻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时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内在关联,我们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中对此不能做简单化的对待和处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3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初步形成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这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也不同于传统形态的社会主义文明,具有独特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成为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实践基石和理论基础。在把握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哲学观念、哲学思想、哲学思维方式,积极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既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品格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理性自觉。当前,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中创造出来的中国经验,从中获取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丰富营养和新鲜血液,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民族性、科学性、人民性、开放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同时,要继续直面改革开放的重大实际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中培育新的增长点,在满足人民期待中生成新的时代内容,从而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新的生命力。总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互动的构建路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才会不断发展。

 

四、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的双向融合是必然取向

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既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也要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发展。如果只有中国视野没有世界视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难免成为地域性的存在;如果只有世界视野没有中国视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就失去了赖以产生的民族根基。可见,实现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的双向融合是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方法论的必然取向。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为研究范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要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维方式、理论目标、解释原则和评价标准。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然要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从中国视野出发,以中国的实际国情为立足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文化根基,以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实践和现实问题的哲学追问为基本使命,这样构建出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基础、现实根基。在这个方面,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因为它们都是在深刻把握时代主题和时代特点的前提下,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语言形式融入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中,科学把握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逻辑,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重大胜利,从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现民族解放和人类自由的独特价值。当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还不是现成的哲学文本,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提炼和构建。[6]在构建过程中,务必全面科学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哲学现代化转型的引领作用,同时要充分考虑中国传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支撑作用,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基地上,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真切守望和生命意识的真实内涵。就此而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不可能是纯粹的哲学玄想,它必须具有鲜明的民族思想文化蕴涵,必须在民族哲学的基地上展开,并在民族哲学的创新中得到真正实现,进而才能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性的博大情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双向互动,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特殊原理之间的双向互动。因此,从中国视野出发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简单地看作是一个从外部输入到中国的单项运动过程,而是应当看作一个中国化和世界化的互动过程。这一思想逻辑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意味着:一方面,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资源,使其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从而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在追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本真精神的基础上,使其更好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转型和时代转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思想养料和学术灵感,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并能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总之,一个具有深厚民族根基和鲜明时代特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然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并能够成为世界哲学家族中的一枝奇葩。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历史结构中的中国,因而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还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要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永远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必须具有一种自觉的世界意识,即一方面要自觉关注世界上其他哲学,努力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与同时代其他哲学共同的问题意识,并对自己时代各种具有广泛性的哲学问题做出高度个性化的研究,从而使自己成为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具有高度世界性的哲学”。[7]从世界视野出发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一方面,我们必须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世界哲学的大家族中进行思考和定位,在其它国家在不同时期产生的马克思哲学对话中对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做出自己的独特解答,从而在世界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积极借鉴当代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与西方各种哲学派别的对话和碰撞中吸取其具有时代精神的合理因素,在超越西方哲学的局限性中不断开掘新的时代价值,为世界无产阶级提供新的思想理论武器和行动方略,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创造性的理解,从而永远成为世界哲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遭到各种社会思潮挑战,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构建绝对不能忽视或无视各种挑战,相反,应该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善于把各种挑战化为自身发展的机遇。这就要求密切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各国发展的最新动态,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的前沿阵地,通过比较性研究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为了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构建取得新的突破,我们必须具有博大的包容情怀,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甚至要对历史上和现实中一些“对立面”或“不同的声音”进行理性审视,在包容和引导的合理张力中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和各种哲学之间进行建设性的对话,在对话中展现自己的真理魅力和价值关怀,不断提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力,确保自己话语权的地位不动摇。只有如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世界哲学中的独特组成部分,为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提供难得的典型范例。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构建过程中,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的双向融合是必然取向。没有前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构建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后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形态构建就缺乏应有的高度。只有把中国视野和世界视野融合起来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才会使其超越地域性成为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更好地发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指导作用,并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必然是马、中、西三种哲学的历史形态和时代形态的高度整合和深度创新的新形态。就此而言,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无疑是21世纪中国哲学工作者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严肃而复杂的时代课题。我们坚信,只要方法正确而自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最终一定能够在形式构建方面得到清晰而准确的表达,在内容构建方面取得理性而独创的成果,成为指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89-29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0.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1-312.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00.

[6]姜喜咏.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基本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2013, (1).

[7]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哲学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56-757.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博士后流动站)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2期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53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