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对下乡三年多的我而言,高考成为摆脱缺衣少食,终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困境,圆我多年大学梦的唯一选择。在分数段达标前提下,我填了两个志愿:新闻专业、中共党史专业。
在当时我的观念中,新闻是人民和社会的喉舌,男子汉大丈夫,当为人民鼓与呼;而历史是智勇者的学问,以史为鉴,鉴往知来。我对于历史情有独钟,起于儿时爱听说古论今,慕英雄豪杰,读故史演义,看天下兴亡。二十四史到如今,我最钟爱的是现代史和人物传记。中共党史,一为当代中国的脉落所在,二能为当时我认为创造历史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当代英雄录传写书,岂不快哉!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一时间只觉得天如人愿,心畅意快,天美地美人更美:终于考上了中共党史专业!
学者的人生价值在于独创性的学问和研究,而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和导向,不敢以懈怠误己误人。几近三十年过去,为致力于共和国史、共和国上书史、毛泽东研究、大跃进和文革研究,的确也曾下过一番功夫。在我而言,除《文化与心理:毛泽东传》外,从来没有浪动笔墨,去写过“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而李天德却是在我近三十年的学者生涯中,在我亲身接触的五百多位曾经披肝沥胆,冒死建言上书,宏论国策方略的共和国的仁人志士中,让我激情日张,思绪如潮,甘愿殚精竭虑为其树碑立传的人物:就因他是“贫贱能不移,威武能不屈,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就因他是“心系家国,大义天下”的男子汉!就因他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甘洒热血写春秋”的英雄豪杰!就因他是“以社会的良心为己任”的当代知识精英的先行者!
1989年,我主编出版《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化大革命上书集》。李天德1975年的《献国策》,是文革中上书的代表作,自然成为我着力收集的文献。第一次接触李天德,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氛围。那一年,李天德49岁,清癯精神的他,时而激情奔涌,时而忧心如焚。给我留下极深刻的感动:仍是金刀铁马时,仍是热血男儿心!
不久,我们失去了联系:1993年12月25日,适际毛泽东诞辰日,我横遭囹圄之灾。之后又下海经商,奔波于商海与笔耕之间。其间,他曾经到我原来工作过的中共中央党校,去打探究竟,但终不得详情,怏怏而返。
2004年,我为收集《位卑未敢忘忧国:新民权运动上书集》的典型案例,和四川自贡失地农民维权代表刘正有有所往来。我问起他,是否知道你们市委政研室的李天德?他很自豪地告诉我,李天德是给失地农民维权运动大量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从此,我和他又取得了联系,于是又兴起了了却夙愿的欣喜,并因此陷入了将近一年创作激情的搅动之中。
二
李天德是共和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知名传奇人物,决不仅仅是因为在共和国史上,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唯一收集了他1975年的《献国策》!二十多年的“右派”和“反革命”身份,二十年的牢狱和“两劳(劳改、劳教)”生涯,“三进宫”刀头舔血而痴情不改为万民开新世为中华开新业的民主诉求,卅余年大刑而矢志不渝怒斥乱党祸国大奸殃民的千古传承的烈士情怀!几回回刀光剑影,几回回死里逃生,本书以38万多字的笔墨,说不完其风波坎坷,道不尽?中滋味!说句真心话:在“无产阶级专政铁拳”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雷霆万钧的摧筋洗脑下,几人能初衷不改,几人能持节如斯?!李天德与反右斗争后的共和国史荣辱与共,正在于他自觉选择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定位,那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格定位、人性冲动和人生追求:天道公理,万民生世,共和民主,天之大道,天之大德!尽管那是一种历尽苦难耗其一生仍要有待于后来者的现实,尽管那是呕心沥血而往往茕茕孤立的过程。
在我所仰慕的当代大德中,在为民族复兴和民主大业努力奋斗的群英谱中,我认为,李锐和李天德足堪当“心系家国,大义天下”之美誉!
李天德是完成了从传统的仁人志士,到现代知识分子观念和角色转换的先行者:即从文人学子传承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到“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发展的导向和身体力行者”的观念转变;从传统文人的治世为帝王师,乱世为枭雄谋,到现代知识精英或言现代公共知识分子以民主政治为己任的角色转变。对李天德而言,那是一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历程;对当代知识分子群体而言,那是一种“良知为本,事在人为”的昭示。
创作本书的激情,来自于对历史根深蒂固的眷恋,来自于对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们的由衷敬意,来自于对在那个时代受苦受难的知识分子群体中,舍身取义,为走向共和而献身者们的深深感动,来自于对共和国不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
李天德是共和国史上传奇色彩极为浓厚的知名人物。而本书从蕴酿动笔到修改完稿,前后经过了十五个寒暑春秋。
198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化大革命上书集》在即,我曾给李天德去信,向他预约五千至一万字关于“《献国策》事件”的回忆文章,以按全书统一体例收编入书。然而,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忧心如焚的李天德,日有所急,夜有所忙,而出版社的日程表又刻不容缓。虽几经催促,其大作还是在我翘首以待中跚跚来迟。
读完李天德关于“《献国策》事件”的回忆,从中我感触到他的人生历程与心路轨迹。不久,我再次向他约稿。从1985年起,我开始了《哭天:大跃进——苦日子全景启示录》的创作,开始了设定目标为大跃进中100个典型县的社会调查工程。对于四川的大跃进历史,我认为在自贡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李天德,正好是一个合适的撰稿人选,于是写信向他约稿。大约半年后,李天德寄来了两万字的大跃进亲历回忆录《在大跃进的疯狂年代里》。
李天德的传奇日渐深度地感动着我。1992年初,我向他提出了写作本书的计划,李天德欣然应允。原计划体例上以回忆录的形式,分章节从五七年反右运动,写到八九年他的“改革试验县”的计划破产。1993年底,我遭遇荆范之灾。在我而言,原以为将致使本书的创作搁浅。不意,2004年我们重新取得联系后,李天德给我带来了近百万字的鸿篇巨作《李天德回忆录(草稿)》。
很快,我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提纲,并于2004年8月开始进入创作阶段。为取得详实可靠的历史资料,2004年8月、9月、11月至2005年3月,我先后四次南下四川,查档案,看资料,搞采访。并在李天德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他当年罹难蒙羞而立志成熟的地方:重庆大学、万盛场的丛林乡、原“中美合作所”的白公馆、原“松山化工厂”劳改队、原新建机械厂劳改队、座落在华莹山脚下岳池县溪口乡的原劳改煤矿、石棉县原新康石棉矿劳改队、石棉县监狱及法院、芦山县的原四川省第四监狱苗溪茶场、芦山县法院、雅安地区法院、雅安地区监狱、雅安地区公安处、自贡市委政策研究室、重庆、成都……所到之处,适合我出面的,即由我出面查档、调查或找当事人进行采访;适合李天德出面的,即由他出面进行……尽管其中一些单位已经人去楼空,或早已物是人非了,又时隔二十多年乃至四十多年,书中所涉及的各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和事件,几经周折,基本上还都找到了相关的当事人。因此,我还是从中所获甚丰。在相关档案和当事人回忆之外,很难得地是竟然找到了四本《李天德日记:1957——1959》,和几本他读大学及下放丛林乡劳动改造时的笔记本,为本书创作提供了难得的资料。直到2005年5月,李天德还因本书完善所需,又按我所列的补充调查提纲及补充材料提纲,重新奔波与岳池县、石棉县、芦山县、雅安及成都地区。
作为历史学者,不敢或忘当年在北京大学读研时恩师萧超然先生的耳提面命:“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孤证不立”。 本书所涉及的人物与事件,均以原始档案及资料为尚;档案及资料不及者,以两人以上回忆为据;涉及两个当事人之间的人与事,不得不述而又无法求证于他人者,以对李天德的采访和《李天德回忆录(草稿)》,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对照为凭,并以说明。本书所涉及人物,除殷晓惠外,均为真实姓名;本书注明姓名的接受采访者,均获得其同意;对于接受采访而不愿透露姓名者,均以明确的身份说明。
本书以史述体和纪实体相结合。历史于当时是生动鲜活的过程,于当事人则是相守终生的体验。考据学和编年史不足以反映那个灾难横生而又英俊辈出时代,党八股的传记形式,早已为世人所唾弃。
本书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和文献资料,采访了李天德本人和一些相关的当事人和知情人。从成都、自贡到雅安,追寻在李天德人生足迹所至之处的巴山蜀水,给我留下强烈震撼和不尽感怀。而沉浸在大量档案材料和所收集的当事人回忆中,我常常悲愤和激昂之情难以自禁!那是怎样一个残忍无道而泯灭人性的不能忘却的历史啊!那是怎样一块饱受苦难而顽强呼唤希望的悲壮的土地!置身其中而不热血沸腾者,枉为男子汉!
激情中写完这42万多字,三易其稿,搁笔之际,真诚地向支持和帮助过我创作本书的有关人士,表示最衷心地感谢——没有你们,就没有本书的问世!
余习广 2005年5月26日
三稿 于北京 兰芷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