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国:听王光美谈往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84 次 更新时间:2014-07-03 20:55

进入专题: 王光美  

高建国  

 

江青抢当“新的知名人士”

1964年2月3日,距刘少奇主持“中央文艺会议”恰好一个月。并未感到形势十分严峻的中国剧协,举行千人迎春晚会。会前发函希望来宾讲究服饰,女宾以裙子为宜。场内不设政治标语。谐趣节目则有男演员穿芭蕾舞短裙跳《天鹅湖》,梁、祝拥抱等。舞会里称呼“女士们、先生们”,还跳美国水手舞、伦巴……《解放军报》编辑顾工,本着“战士的责任感”,向中央揭发了“文艺界的糜烂风气”。

此事顿时激起天威震怒。毛泽东于2月13日(大年初一)亲自发话:“把唱戏的、写诗的、戏剧家、文学家,赶出城,统统轰下乡,……不下去就不开饭。”

毛泽东并于6月26日,对江青严厉指责文艺界“对我们的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的讲话,异常罕见地亲笔批示:“讲得好。”(丛进:《曲折发展的岁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第557页)

6月27日,毛泽东在江青提供的中宣部整风报告草稿上,以他特有的尖刻语言砸下重锤:文联各协会“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毛泽东以“最近几年”积累的感受指出,文艺界如不改造,“要变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乐部那样”的、吸附知识分子和党员干部发动政变的舆论基地。(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331页)

王光美对毛泽东“六二七文艺批示”(史称 “第二个文艺批示”),并未多加评论,只是告诉我,毛泽东那时还有一条“在文艺界培养新的知名人士”的指示。这样,就使江青萌生了她自己来当“新的知名人士”的野心。

王光美的叙述主线,依然建立在江青的政治表现上。她说:“1964年夏天,江青听主席说,要培养一些新的知名人士,她从此就抢着出风头。她想冲。所以,‘文革’后批她想当女皇。她当然听到一点什么新精神了,她就从她个人那里发挥。”

王光美说,江青在文艺界“冲”的时候,最重要的“发挥”,不是随着“第二个文艺批示”的传达,伙同康生随意批判《早春二月》等数十部“封资修”电影、戏剧,并把茅盾、夏衍等文化部六位正副部长拉下马,而是这两件事:一、经康生、张春桥协助,终于在上海搞成了对京剧《海瑞罢官》的影射批判,成为“文革”第一声。二、由于批《海瑞罢官》磕磕碰碰,又取得林彪支持,搞出了为“文革”鸣锣开道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正是这两件事,在历史上牵出了“文革”两大动力集团——江青为首的“四人帮”集团,林彪为首的军事集团。而毛泽东以后多次说,江青对“文革”是有功的(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684页),大概首先也是着眼于她放出的这两炮,轰破了“文革”前的政治僵局。

 

《评〈海瑞罢官〉》,刘少奇事先并不知情

我问王光美:你们完全不知道,江青在上海秘密策划批判《海瑞罢官》吗?姚文元在上海写作《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以下简称《评〈海罢〉》),长达八个月,华东局和上海市委不少领导都知道这事。

王光美的回答十分明确:“我们这里完全不知道。”

我接着问:《评〈海罢〉》发表后,少奇还是不知道毛主席发表这篇文章是为了发动“文革”么?

王光美回答得很干脆:“少奇他不知道。岂止他不知道,彭真就讲过,他也不知道。”

王光美对彭真的特殊身份作了说明:彭真那时不仅是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他在总书记休息时,代总书记工作,不是有一句话么,相当于副总书记。”彭真属于坐镇中央书记处的一线前沿人物,密切协助刘少奇、邓小平处理中央常务。

彭真不知道《评〈海罢〉》的策划与撰写,就等于中央一线及其前沿机构,都被蒙在鼓里了。这既说明《评〈海罢〉》的炮制过程十分神秘反常、完全瞒着中央领导集体;也说明刘少奇等一线领导,确实没有对毛泽东采取“安装窃听器”、“安插特务”等秘密手段,反而习惯于使用既有的制度化程序。其实,毛泽东也曾在1966年的十月会议承认:“刘、邓二人是搞公开的,不搞秘密的。”(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449页)

王光美感慨地说:“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发展到批这个《海瑞罢官》。批判文章是江青在上海组织写的,主要找了上海市委的张春桥和《解放日报》的姚文元。从要批这个戏,到组稿,到刊登,我们都不知道,没有人来给北京打招呼。彭真也不知道。姚文元批《海瑞罢官》的文章,是在上海《文汇报》刊登的。不光《解放日报》影响大,《文汇报》影响也大啊,《文汇报》相当于北京的《光明日报》。尤其那时已经非常敏感。所以,彭真来问过,来问,这怎么没经过中央?这么大的事!”

史料披露,彭真获悉连刘少奇也不知道江青组织撰写影射文章《评〈海罢〉》后,以十分惊人的勇气和持续性抗争,代表中央一线领导集体,进行了顽强抵制。

但是,彭真是否知道《评〈海罢〉》的幕后总指挥是毛泽东呢?

史料记载:1962年夏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后,江青就要求陆定一等人批判《海瑞罢官》,被陆当场拒绝。1964年,毛泽东亲自把《海瑞罢官》,列为可供批判的39个《文学艺术资料》,批转至县团级,却因中央一线没有布置批判而作罢。吴晗则于1964年应周恩来要求,写了正式报告,说明《海瑞罢官》绝无影射意图。当《评〈海罢〉》于1965年11月10日发表后,陆定一认为,此文牵强附会联系“七千人大会”后的“单干风”、“翻案风”,有挑起事端之嫌,支持彭真抵制。(陈清泉等:《陆定一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第475-479页)彭真是中共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组长,陆为副组长。而吴晗又是彭真在北京市的亲密下属。如果彭真对上述背景一无所知,简直荒唐。

何况,《评〈海罢〉》临近发表,张春桥为了留后路,已向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邓拓透过风。而毛泽东也在1965年9月,当众“点”过彭真:吴晗的问题可不可以批判?(《陈丕显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30、36页)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于《评〈海罢〉》发表后两天,即离京赴沪,于11月17日抵沪,以坐镇沪上的姿态,亮明了他对《评〈海罢〉》的支持态度——毛在沪丝毫不曾批评姚文元的越轨行为。(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398页)

也许可以这么解释,由于《评〈海罢〉》违反中央既有规定,点名批判著名爱国学者、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以诬陷手法挑起重大政治争端,而毛又未对此事进行任何解释,彭真等人便把《评〈海罢〉》“视为”与毛无关之事,进行着“合法”抵制。

当毛得知彭、陆命令中央和北京各大报不转载《评〈海罢〉》时,大发雷霆,怒斥中宣部、北京市委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毛本人曾多次强调,他的愤怒源于:“北京不转载,我那个时候在上海。”(逄先知等主编:《毛泽东传》,第1399、1468页)

如果毛泽东在《评〈海罢〉》发表后,仍不想让彭真等人知道他对《评〈海罢〉》的支持,他就不必在沪观望中央一线的反应长达两周,更不会允许江青在沪打电话,直截了当地质问林默涵:“看到姚文元的文章没有?怎么样?”(陈化等主编:《回首“文革”》,第274页)

历史地看,毛泽东批准发表《评〈海罢〉》,是企图挑起一场政治批判,借此扭转“七千人大会”后,刘少奇等人否定“三面红旗”的“修正主义”路线,并杜绝翻庐山会议的案,以触动“党内走资派”及其社会基础的大“整风”,重新确立毛的旗帜与地位。如果中央一线顺从,这场“整风”就和缓些;否则,就激烈些。总之,毛泽东绝非在发表《评〈海罢〉》时,就已考虑发动惊天动地的、“自下而上”的”文革”运动。

 

来源: 南方周末


    进入专题: 王光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大浪淘沙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601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