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建 胡玉婧:网络舆论生态失衡表现及其矫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80 次 更新时间:2014-06-07 22:42

进入专题: 网络舆论  

高中建   胡玉婧  

 

在现代意义上,“生态”一词已经突破了生物学科范畴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用来描述一种有序运转与动态平衡的机理。如今,网络舆论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舆论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使公民的自由与民主内容不断延伸与扩展。然而,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也给虚拟社会管理带来很多的难题。因此,如何构建良性的网络舆论生态,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网络舆论生态及其均衡化发展的理论解释

对“网络舆论生态”的概念解读。目前,学术研究还没有对“网络舆论生态”一词进行专门的解读与分析,为此我们只能从“舆论生态”一词发掘其内在涵义。郑力将“舆论生态”看作是舆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他认为,舆论的形成要取决于自然环境,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①刘建明把“舆论生态”看作舆论形成的一种环境和舆论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状态,他把舆论的整个运行分为民意、众意和群意,当三者之间形成相互有序的运转状态时,舆论生态才能得以和谐。②笔者认为,对网络舆论生态的解读,首先还应该回归到对于大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水、空气、土壤、植物、动物、人等作为大自然内部的要素,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时,各个子系统内部又存在着多种小生态。只有这些要素彼此紧密联系,达到相互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网络舆论生态亦是如此。

原共青团中央书记周强认为,网络舆论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舆论态势与环境,被我们称作网络舆论生态。为此笔者把网络舆论的构成要素概括为舆论主体、舆论事件、舆论媒体和舆论信息。舆论主体,就是进行网络舆论活动的网民;舆论事件,指的就是在网络上发布的相关消息;舆论媒体,主要是指互联网领域的舆论媒体,包括网络新闻媒体也包括各种自媒体等;舆论信息,指的是网民针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意见的综合情况。舆论是一种带有倾向化的集体知觉,必然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并获得社会的关注与反馈,产生正向的或者负向的社会效果。如果网络舆论生态内部各要素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或者出现某一部分的失调,整个舆论环境就会出现问题,将影响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网络舆论生态均衡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在网络舆论生态领域,“均衡化发展”主要是指网络舆论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各要素内部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形成一种平衡、有序的良性发展状态,以达到网络舆论生态的和谐、健康。如果这种“均衡化发展”状态被破坏,网络舆论就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宰飞在《舆论生态平衡论—以〈焦点访谈〉为例》中提到孙玉胜关于舆论生态平衡的三个层次:“结构中的平衡”、“动态中的平衡”和“选择中的平衡”。③舆论生态只有符合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才能是平衡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网络舆论生态均衡化发展需满足以下基本要求:一是网络舆论主体参与上的均衡;二是网络舆论事件选择的有效性;三是网络媒体之间的平衡与协作;四是网络道德意识健康。

 

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社会表征及其危害

与传统的社会舆论相比,网络环境下舆论主体、形式、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网络舆论生态的均衡化发展。

网络舆论话语权失衡。一方面,网络使用群体主要集中在年轻化、精英化、知识化阶层,网络舆论的核心群体一般是中、高收入的年轻人,所代表的群体利益的不均衡化决定了网络舆论覆盖面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只有在政府、公众与媒介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整个舆论生态才是平衡的,而政府话语在网络舆论中呈“弱化”状态,并不尽人意。另外,由于互联网“数字鸿沟”所引起的网络主体不均衡化,加之部分舆论主体受知识水平所限制,很多人也无法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对社会稳定会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自身的传播特性,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网络上发表各种言论,这为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提供了生存土壤。一些舆论信息的传播者对舆论事件的了解也并非经过严密的考证,造成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虚假性混乱相交的局面。随着近年来微博、各种论坛的兴起与发展,这些容易被利用的网络自媒体同时也成为网络虚假信息的栖息地,并以非常快的传播速度四处扩散,甚至上升到社会层面。总之,网络虚假信息的存在,不仅严重恶化了网络生态环境,也给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主流与非主流舆论倒置。一般来说,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取决于社会主流的声音,但网络舆论真的能代表网络主流意见吗?实际上,真正在网上进行舆论表达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的“网络水军”,有着较强的目的性和赢利性;第二类是“生活中的愤青”,这些群体经常关注社会的黑暗面,对目前的生活现状很不满意,网络成为他们情感宣泄的平台;第三类人被称为“意见领袖”,大多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独特的思维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在网络舆论圈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同时,网民的“起哄”与“跟风”心理,又会加剧网络事件的负面影响,形成网络舆论生态中典型的“马太效应”,而这些实际上都不能真正代表主流舆论。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突起。网络舆论暴力指的是公众针对某一社会热点事件,通过谩骂、攻击等激烈的言辞对事件当事人进行批判,并有可能超越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给当事人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与精神伤害。引起网络舆论暴力的导火线大多是网络舆论事件对人的“道德心理底线”的打破,如“虐猫事件”、“后妈虐童事件”、“烧狗事件”等。可见,“舆论暴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舆论事件自身“暴力性”基础上的,不道德的暴力事件必然为我们所不容,但是网络舆论的表达与宣泄也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否则,“以暴制暴”的舆论监督方式也就成为了一种破坏方式。

 

造成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原因分析

网络舆论生态的失衡使现代社会中民主与自由“异化”,扭曲了自由与民主的本质。同时,政府、公众与媒介之间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不能真正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正向功能,对公众的社会参与会产生不良影响,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所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科学认识与反思,并积极探寻其中的原因所在。

市场机制和自发调节的失效。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市场资源配置形式发生了变化,虚拟企业、虚拟生产、虚拟买卖等虚拟经济的出现,经济活动有了更为便捷的平台。但网络市场的自发调节无法深入到网络的某些隐蔽的空间,导致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个体和组织,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不断滋扰着网络舆论生态秩序。网络舆论生态像大自然生态一样也应该能够自发的对舆论各方面要素进行协调,达到“自我净化”的作用。但网络舆论的自我净化并不能理想主义。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掩盖了网络言论的责任与道德意识,使网络舆论主体常常超越法律与道德底线,群体性极端化的情绪和行为很容易导致整个网络舆论生态陷入混乱状态。

网络舆论制约体制的不健全。所谓网络舆论的制约主要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达到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与规范,包括技术、制度层面的制约。然而,由于对网络舆论信息没有进行源头上的严格管理,在网络舆论形成之前,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使网络舆论隐含了自发性、随意性、主观性和片面性等缺陷;而网络技术虽为人们提供了舆论自由的技术性条件,但却没有对网络舆论监控技术的重视和提升,因此,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由于相应的舆论监视与导向机制的不完善,一些网民能够轻松绕开各种障碍自由表达,一些不当的言论无法被过滤和识别,网络“把关人”作用日益削弱;④同时,在网络舆论结束后,对于网络虚假信息的发布、网络舆论造成的后果缺乏法律上的责任追究与执行力度,让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

网络舆论媒体之间缺乏导向合力。单从网络舆论媒体来说,以官方网站为代表的网络主流媒体、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以及各种其他性质的网站媒体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网络舆论内部小生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网络传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很大一批受众群体,正在逐渐远离以电视、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同时,网络自媒体又以私人化、平民化、开放性、平等性的优势,成为了网络舆论的主阵地,加之网络公关公司的“被舆论”导向,使网络主流舆论的声音弱化。另外,政府有关部门的参与意识淡薄、行为滞后以及对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欠缺也是网络舆论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

舆论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偏低。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是网络主体对网络媒介信息的接受与反思能力,能够正确、客观的认识和看待网络的两面性,清楚认知传播机制,科学地使用网络工具发挥服务功能。⑤网民是主要的网络舆论主体,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并能够参与网络互动。⑥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焦点事件时产生的网络不文明、不道德现象,实际上是人的现实心理在网络上的表现,良好的媒介素养能使舆论主体对舆论事件进行客观判断和理性认知,增强参与效果;而媒介素养低下,缺乏合理利用网络的态度与意识,就容易造成参与的非理性化。

 

网络舆论生态均衡化发展的基本理路

完善网络舆论的政府参与机制。政府在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中的角色不仅仅是管理者、引导者,更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为此,首先要转变网络舆论管理理念。无论采取哪种手段,“控制”、“封堵”、“删除”等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管理理念亟需转变和创新。其次要探寻平等的对话机制。积极、主动、真诚的平等对话,有助于发挥网络舆论在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功能,保障信息传播与公众参与途径畅通,平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话语权,梳理良好的政府形象。再次是建立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快速回应机制。对网络舆论的回应不应只停留在实施屏蔽的传统技术手段上,对公众的舆论信息要及时的给予分类、处理;应积极、主动寻求网络话语权,提高在网络舆论阵地中的“对话能力”,增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效果,从而获得网络认同;⑦并做到及时传递、反馈信息,第一时间介入,防止舆论事件的负面效应扩大对现实造成的影响。另外,还要培养能够把握舆论导向的“意见领袖”,并鼓励学术界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端正舆论不良风气,规范网络舆论表达。

强化对网络舆论的制约性手段。研发网络舆论监控技术,包括网络企业的认证与评估技术、网络信息的检测技术、网络舆论参与的实名制应用等等,应严格控制“信息源”的流动条件,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入和互动。这些都需要加大对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重视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从立法上讲,要完善法律法规,建立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法律承担责任制度,保护受害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从而为网络舆论生态的和谐运行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另外,网络舆论举报与调查制度的完善,也是规范网络舆论生态的重要手段。制定合理的网络舆论举报方案、举报程序与奖惩制度,使网络举报平台的特殊优势得到发挥;成立专门的网络舆论调查组织与机构,及时对网络舆论信息介入调查,并逐步纳入到制度化轨道,使之成为立法规范的有益补充。

重视不同媒体间的互动与协作。一方面,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要合作,共同打造网络主流舆论阵地。一般情况下,舆论事件是由传统媒体报道的,但随着网络传播优势的凸显,很多社会热点事件会在第一时间被网络媒体率先报道。因此,为把握主流舆论方向,两者需要加强沟通,重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合作。⑧另一方面,要注意规范网络自媒体的舆论方式的衔接与配合。2010年,微博的兴起,带来了互联网发展进入了“全民舆论”的时代。应该看到,这不仅仅是舆论方式的改变,更多地掺入了市场经济的商业因素。在此背景下所反映出的网络舆论或者网络“民意”的真实性是有待商榷的问题,因此,应加强各媒体的行业自律,合理利用自媒体的舆论形式并加以适时引导。

提升相关主体的网络媒介素养。作为大众网民,不仅要做网络信息的接受者,更要做好信息的分析与批判者,对于网络流传的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要给以坚决抵制;对于一些热点事件的分析,报以理性的态度,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盲目的相信,也不盲目的从众,将网络舆论生态环境的良性构建作为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网络生态的健康运行。网络媒介素养的提高一靠教育,二靠自我修养。政府、学校、社会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公民的教育力度,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结语

尽管网络带来了舆论生态的种种问题,然而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工具,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探索网络舆论生态的良性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网络舆论生态并非独立于实体社会之外,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网络如何方便,网络也只能是人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对于网络舆论生态中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虚拟”问题,而是人与网络之间关系在社会现实中的反映。因此,对网络舆论生态问题的研究应投入更多的现实性思考和社会实践探索。

 

(作者分别为河南师范大学教授、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郑力:《中国监督学大辞典》,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207页。

②刘建明:《舆论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2~119页。

③宰飞:“舆论生态平衡论—以《焦点访谈》为例”,《中国电视》,2005年第4期。

④范桂香:“我国网络舆论引导的制约因素及对策选择”,《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7期。

⑤张智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科学之友》,2009年第1期。

⑥郑傲:《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9页。

⑦谢金林:“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理论探索》,2012年第2期。

⑧兰伟平,汤建辉:“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责编/张蕾


    进入专题: 网络舆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媒体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530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