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丹娘 张素敏:社会动荡与青年工作——关于国外社会骚乱中青年问题的综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79 次 更新时间:2014-05-02 10:27

进入专题: 社会骚乱   青年问题  

郑丹娘   张素敏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化,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逐渐演变出一股社会动荡浪潮。此起彼伏的社会骚乱给相关国家的青年群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和影响。本文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分析了全球范围的社会动荡现象,认为关注青年问题及青年工作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国外/社会骚乱/青年/青年问题

 

世人很难把“安宁”、“平和”、“完美”的国度与“动荡”、“骚乱”、“暴力”的社会混为一谈。但就在2013年5月,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连续发生骚乱,数百名年轻人在城区内砸窗、投石、焚烧汽车。国际媒体纷纷用“骚乱令瑞典和平绿洲的声誉陷入危机”、“瑞典的完美社会梦想化为灰烬”来报道这次骚乱。这并不是近年来在发达国度少有的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动荡中青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骚乱的主体。本文将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分析认识近年来国外社会骚乱中的青年问题。

 

一、全球范围的社会动荡现象及其中的青年角色

自从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性的社会动荡浪潮随之而来。在见识了希腊围攻国会的疯狂、英国街头暴乱的火光冲天,以及爆发于西班牙、以色列、埃及等国家各种游行示威活动后,“占领华尔街”的出现以及完美国度发生的“瑞典骚乱”反倒显得不那么令人震惊了,在这其中年轻人变身为最不稳定的破坏性力量。一阵阵席卷世界的社会动荡、群体骚乱真真切切地出现,而其起因、过程、结局、影响,以及青年群体的状态如何,我们在此作一个简单介绍。

1.法国巴黎骚乱

2005年10月27日,在巴黎附近的克利希苏布瓦市,2名少年移民为逃避警察追捕,躲入一个变电站,遭高压电击致死。事后众多青年走上街头,抗议警察追捕导致少年死亡,并开始焚烧汽车,与警方发生冲突。在最初几天骚乱行为逐渐减弱之时,警方向躲进清真寺的骚乱者又投掷一枚催泪弹,同时,内政部长萨尔科齐发表强硬讲话,决心“清洗”社会“渣滓”,引起宗教界强烈反感,青年的抵触情绪再度被激发。截至11月7日,全国共有4300多辆汽车被焚毁,近千人被捕。随即这场骚乱愈演愈烈,其活动范围迅速蔓延到法国全境,并涉及比利时、德国和意大利等欧盟国家。自11月9日法国开始实施宵禁[1]。在这场法国巴黎社会动荡中,青年是骚乱发生的直接诱因和骚乱扩大的主要推动者。肇事者主要是居住在城郊贫困街区的阿拉伯移民后裔,年龄在12~25岁之间。巴黎南郊一个工厂内150个“汽油炸弹”的6名制造者均为18岁以下的青年。在被警方拘留的人当中,95%的为年龄不超过25岁的青年[2]。

2.突尼斯茉莉花革命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西迪布吉德市的26岁青年穆罕默德·布瓦济兹在该市警察局门前自焚。布瓦济兹大学毕业后一直未有正式工作,靠贩卖蔬果养家糊口。当天,执法警察以无证经营为由没收其推车并施以殴打,布瓦济兹向政府申诉未果后购买汽油、浇身自焚。其自焚照片在突尼斯互联网迅速传播,引起当地民众的同情与愤慨。当天,西迪布吉德市百姓上街游行抗议高失业率和物价上涨,并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10余名民众被捕。22日,西迪布吉德市另一名青年爬上电线杆高喊“不要贫穷、不要失业”后触电自杀,再次激起公愤,抗议活动蔓延至周边城市。此后失业者自杀、自焚现象屡有发生。24日,西迪布吉德地区一抗议者遭警察射杀身亡,示威者与地方安全部队对峙升级。25日,民众抗议活动扩展至凯鲁万、苏法克斯等大城市,27日蔓延至首都突尼斯城,游行市民声援西迪布吉德居民,被警察驱散。2011年1月14日傍晚,突尼斯这个非洲首富国家总统本·阿里与政府总理格努西紧急磋商后弃权外逃。突军队接管全国,突众议长迈巴扎代行总统职权,总理格努西受命组织联合政府。据凤凰卫视2011年1月18日消息,突尼斯的这场以国花命名的“茉莉花”革命在北非和中东很多个专制国家引起了模仿效应,在毛里塔尼亚有一名男子17日在总理府前自焚,在阿尔及利亚过去几天至少四个人自焚,而在埃及一名男子17日在国会前自焚。

3.英国伦敦骚乱

2011年8月4日,已有4个孩子的29岁黑人马克·达根乘坐一辆出租车在伦敦街头遭警方拦截,双方随后发生枪战,达根身中两弹当街死亡。达根当街死亡的消息见诸报端后,一些民众对警方在公共场所以暴力方式抓捕嫌疑人的做法表示不满。在达根亲友的组织号召下,当地时间8月6日傍晚,大约300人聚集在位于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区警察局附近,从伦敦城北郊的托特纳姆开始,一场示威活动突然演变为暴力事件,一些青年在夜色中焚烧警车、公共汽车和沿街建筑,切断交通,占领高速路,劫掠店铺,用砖块、酒瓶围攻警察,而且暴力活动迅速在曼彻斯特、伯明翰、布里斯托、诺丁汉和利物浦等地蔓延开来[3]。伦敦骚乱的起因是黑人被杀,但骚乱参加者却不仅仅局限于少数族裔人群,也有相当比例的白人,甚至还有不到10岁的儿童。一位年仅7岁的儿童抢劫,接应的人竟然是他妈妈。参加伦敦骚乱的主体是年轻人。他们打砸抢烧,是害人者,但同时也是受害者[4]。据美国CNN

8月11日报道,伦敦骚乱导致3000余人被逮捕,200多名警察受伤。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社会最严重的社会冲突事件,骚乱已让英国损失1.61亿英镑,给英国的经济复苏带来重创。英国首相卡梅伦11日在议会宣布,英国骚乱趋于平息,政府将进一步调查骚乱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4.美国占领华尔街

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迅速席卷全美,从“占领华尔街”发展到“占领华盛顿”,“占领芝加哥”。这场由中产阶级发动的街头运动有一个显著特点:参与者大多是年轻的美国人[5]。10月29日,美国东部遭遇罕见的十月暴雪,纽约气温骤降至零度。但这并未击退“占领华尔街”的示威者们,他们在祖科蒂公园搭起了5米见方的军用帐篷,用以抵御极端天气,誓将抗议进行到底。10月5日,当天至少有39个工会组织参加了“占领华尔街”的游行,其中包括公共部门雇员联合会、运输产业联合会和教师工会联合会等“大块头”。美国各大工会的加入,为这场游行注入了更加持久的动力。这意味着,“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诉求被大多数美国人认可[6]。10月15日,“占领华尔街”示威活动蔓延到了世界各地。下午2时,来自意大利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失业人员、临时合同工及社会各界的人士,在罗马举行声势浩大的“愤怒者”游行示威,参加游行活动的人数达15万人。中午,众多英国民众发起“占领伦敦证交所”活动,打出标语喊着口号,聚集到伦敦证交所外抗议。中午12时,约5000名德国各界民众聚集在德国法兰克福市的歌德广场举行主题为“占领欧洲央行”的抗议活动。东京六本木的公园及新宿站、日比谷公园等地当天聚集了大量示威者,声援“占领华尔街”运动,要求缩小贫富差距。数千名澳大利亚民众聚集在悉尼市中心的“马丁广场”举行和平示威活动,以响应美国纽约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7]。当地时间11月15日凌晨美国纽约警方展开突击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活动的大本营曼哈顿祖科蒂公园进行彻底清场,“占领华尔街”运动至此告一段落。

5.瑞典斯德哥尔摩骚乱

2013年5月13日,警方击毙一名居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哈斯比区的69岁男子,这名男子当时手持砍刀,并扬言要砍杀警察。哈斯比区居民认为,警方的做法属于种族歧视。当地青年从19日开始对“警察的残暴”进行回应。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连续发生骚乱。数百名年轻人在城区内砸窗、投石、焚烧汽车。骚乱参与者大多是年龄在20岁左右的移民青年。他们待夜幕降临后走上街头,制造骚乱。他们向斯德哥尔摩南部的一处警察局投掷石块,随后放火烧了警察局[8]。哈斯比区地处斯德哥尔摩郊区,约有1.1万居民,其中大多数人是来自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索马里的难民。在哈格塞特拉青年活动中心工作的塞尔丘克·切肯说,四五十名青年向警察投掷石头,砸碎窗户,然后四散而逃。他注意到,那些人20多岁,似乎组织有序。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连续6天爆发夜间骚乱,数个城区内的汽车被烧毁。骚乱中至少有100多辆小轿车被纵火焚烧。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紧急召开会议讨论眼下危机,认为当务之急是确保发生骚乱的社区恢复正常秩序。从长期看,政府需要向这些社区发出积极的信号。

最后,我们引用一张图表来进一步说明这些问题[9]。

我们以法国巴黎骚乱开始并配以“骚乱表”,这仍然是不完全的。还有瑞典、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国的社会动荡骚乱事件,这里无法一一叙述了。

 

二、社会动荡中凸显的全球青年问题

无论就经济发达程度、生活水准、文化水平,还是就社会安定和谐程度、福利保障制度而言,英国、法国、美国、瑞典等国家都是令世人羡慕的国度。为什么在这样一些“发达”国家里会突然爆发如此激烈的社会动荡性骚乱,在这所有的“愤怒事件”背后推力何在,特别是在上述社会动荡的参与者中几乎都是以青年为主体或是以其为重要的群体力量?就此各专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论证,从不同层面分析了出现这种社会动荡激变的深层次动因。我们通过整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认识。

1.关于失业

自2007年末进入本轮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以来,各国媒体不断出现这样的文字:英国大学毕业生失业率突破17年来的最高点;美国出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次经济衰退中失业人数最多的一次;欧元区失业率已经为欧元问世以来的最高纪录;西班牙失业率更高达24.1%,青年失业率51.1%;突尼斯高校毕业生失业率超过20%,在某些领域甚至近60%;联合国劳工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全球15岁到24岁之间的年轻劳动力失业是20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在各个骚乱地区或城市,更多人在高呼“要工作!要工作!”失业率居高不下,似乎应该是触发各种“愤怒”的最主要导火索。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则对形势发展忧心忡忡。呼吁总统奥巴马能正视就业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积极措施应对[10]。阿拉伯国家目前有1700万人失业,失业率超过15%,一些阿拉伯穷国的失业率一般都在30%~40%,甚至更高。何帆在《中国外汇》2012年第2期上发表的题为《衰退中的一代》一文中特别提出:青年人失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2.6%,远远高于成年人4.8%的失业率。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无助而绝望的失业青年。

2.关于贫富

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全面扩散,世界经济正处于全面的转型发展之中,年轻人群体成为转型发展过程的直接利益受损群体,巨大的贫富差距使青年处于一个艰难的贫困的境地当中。美国最近统计的贫困率为15.1%,贫困人口数量约为4620万人,3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中1/3都处在贫困线以下[11]。经济学者黄敬宝研究认为:普通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在过去30年来生活水平提高甚少。由于贫富差距拉大,广大青年被边缘化了,他们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并产生强烈的不平等和不公平感,这成为青年街头运动的重要原因[12]。英国爆发暴乱的托特纳姆属于伦敦哈灵盖行政区。据官方数据显示,在伦敦33个行政区中,该区贫困程度排名第4位,在全英排名第13位,55%的当地居民在全英属于最贫困的人群[13]。在美国社会中,贫富差距问题始终存在,只不过2007年底爆发的金融危机让这个问题逐渐严重起来。2010年美国贫困率上升到15.1%,连续第四年上升,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值,贫困人口达4620万人,为52年来最高[14]。从历史上看,贫困人群似乎总是与社会动荡、骚乱有着“天然”的联系。他们自认为一无所有,遇上风吹草动便因不需担心失去而肆无忌惮[15]。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深入发展,不仅在国家间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各国内部阶层之间两极分化程度也日益加深。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倡议者声称,我们共同的特点是占总人口99%的普罗大众,对于仅占总数1%的人的贪婪和腐败,我们再也无法忍受[16]。

3.关于教育

社会动荡中青年充当了重要力量,本应在学校上课的青少年成为了骚乱中的群体。2010年11月,英国政府决定削减40%的高等教育经费以缓解财政压力。为解决由此产生的教育经费不足问题,从2012年开始,英国将取消现行的高等教育收费上限,由各大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收费标准。此举引发了大规模的学生抗议,进而演化为社会骚乱[17]。法国青年是欧洲国家中对未来预期最感到失望的一个群体,仅有36%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前途感到乐观。问题的根本原因似乎来自法国的教育体制,更突显成绩不达标学生的劣势,造成每年近12万名学生辍学。最后,错误的观念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18]。针对英国最近发生的骚乱,英国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表示,不能以几个简单的理由来断定造成英国连日骚乱的根本原因。他强调纪律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年来英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乏对年轻人纪律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养成”是骚乱发生的原因之一。英国中学校长协会秘书长布莱恩·赖特曼将年轻人参与骚乱归咎于家庭功能失常以及消费主义的价值观、追星等毒害了青少年[19]。

4.关于福利

经济危机迫使英国当局就其福利政策采取“改不动也得改”的方针,卡梅伦政府出台的预算案大幅度削减了社会福利开支,在削减最严重的个人社会服务领域,卡梅伦提出“大社区”计划以替代政府职能,就是把责任甩给社区。结果,在加勒比移民“扎堆”的托特纳姆这个大社区点燃了骚乱的导火索。骚乱的始发地托特纳姆区,是伦敦著名的“三多”地区,即贫困户多、黑人多、少数族裔多,据说有多达39个不同的族裔聚居于此。在工党执政期间,各种低技术、无技术移民潮水般拥入英国,仅波兰一地借欧盟政策进入英国的移民总数就超过最初预期的10倍。这些肯打拼的新白人移民,对上世纪80年代迁居英国的老移民的后代——他们已将政府福利当成天经地义的——造成了工作机会上的挤出效应,加剧了少数族裔青年的愤世情绪。正如经济学家克里斯班·波利所言,26年过去,一切都换汤不换药,青年人找不到饭碗,黑人青年比白人青年更难获就业机会,不安定因素在积蓄,这并非什么种族问题,而是深刻的社会问题[20]。

5.关于互联网

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及其催生的社交网络等工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乔姆斯基教授尖锐地指出:“技术是中性的,斧头并不介意人们用它造房子还是砍人。”社会网络等新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强大的串联动员能力再次得到实践和印证。人们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在社交网站上注册账号,进行活动策划和组织联络。借助社交网络,示威民众随时通过手机、便携电脑等移动终端不断将抗议现场情况上传至网络,即时通过社交网络了解抗议活动进展情况,指挥游行队伍及时改变策略,调整路线,规避警方封锁。以“脸谱”和“推特”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使群众交流更加频密,危机爆发前的社会动向不易被政府捕捉,爆发后不易控制,成为事件发展的“催化剂”和参与力量的“放大器”[21]。伦敦骚乱有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必须关注:问世不久的黑莓手机发挥了推波助澜的特殊作用。大量的骚乱信息从这个平台上发出。由于这个平台还具有很强的保密性,从而给骚乱在一开始披上了十分隐蔽的外衣[22]。

 

三、高度关注青年、青年问题及青年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青年问题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青年群体行为也会对国家产生影响,并成为需要面对的世界问题。以上各国骚乱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提示我国应当关注青年、重视青年问题,调整和重新定位新形势下的青年工作。就此,数年来学者们有不同角度的论述。

2005年,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江广平、李青在《法国骚乱的“青年”特征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纵观法国骚乱的前后事态发生、发展,得出如下启示:1.青年群体由于其特殊性,极易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国家形象和安全的主要因素;2.青年社会运动呈现出非传统的表现形式;3.弱势青年问题需要高度重视;4.对待在青年中可能产生的反叛和暴力行为要止于涟漪,防患于未然,防止其向恐怖主义等极端社会运动演变[23]。

2006年,常家树在《法国青年骚乱的动因、影响与警示》一文中,就法国青年骚乱对中国的警示这一问题认为:第一,要关注城乡二元体制的隐患。从小生长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将更无归宿感,更感到没有家园可依,因此对种种不平等待遇将更加敏感、更加心怀怨怒。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没有改变,随着他们长大成人,对社会将产生的影响确难预料。第二,要高度关注新闻媒体与互联网在青年骚乱中的作用。处于青春反叛期的青少年既敏感又激进,他们的情绪一旦受到媒体的鼓动就等于火上浇油愈烧愈旺,然后再带上实现“自身反叛的价值成果”走进因特网,一些聊天室便成了号召焚毁车辆“交流战果”的平台[24]。

2008年,段成荣在《法国青年骚乱对我国流动儿童政策制定的警示》一文中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更突出的流动儿童问题将是“大龄”流动儿童的出路问题,这包括:他们在什么地方上高中,又在什么地方考大学?他们能不能平等地在城市里实现就业,又能否“像样”地就业?他们能不能顺利地成为“城里人”?如果对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话,他们的出路又在哪里?从现在开始,每年将新增100万以上的“大龄”流动儿童,他们将不断地向社会提出上述问题。单就每年新增100万这样一个巨大的规模而言,我国城市流动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就不亚于法国第二代移民。不仅如此,“大龄”流动儿童问题还有其特殊的尖锐性[25]。

2011年,陶希东在《全球社会危机与青年政策建设——基于“占领华尔街”视角》一文,就青年政策建设的思路与策略提出,首先,树立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执政新理念、新思路。应该采取递进、深入的政策重建思路:第一层次,各级当政者(国家、城市、社区、部门)都应该做到重视、尊重、珍惜、关爱年轻人;第二层次,大力完善有利于年轻人创新创造的社会支撑体系;第三层次,重建有利于各类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担社会责任、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体系;第四层次,在制度合理公平、社会服务体系完备完善的情况下,强化对年轻一代的文化道德教育。其次,重建有利于年轻人发展、创新、创造的青年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建完善的青年管理服务政策;二是旨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收入分配政策;三是重构有助于创业的青年就业政策;四是改革创新旨在降低生活成本的年轻人公共房屋政策;五是构筑促进社会互动、尊重包容的青年交流政策[26]。

总之,作为当今世界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的中国,面对动荡的世界政治经济局势,我国的青年工作应意识到:今天的中国青年,在群体维度上较高层次的需要正在逐渐地变得越来越突出。其中,社会性的需要和心理性的需要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价值性的需要日益凸显,最具体地表现为参与的需要和表达的需要不断增强,一个重要结果便是,青年在社会行动层面表现出了更多的现代公民特征[27]。

 

【参考文献】

[1][24]常家树.法国青年骚乱的动因、影响与警示[J].当代青年研究,2006(1).

[2][23]江广平,李青.法国骚乱的“青年”特征及其启示[J].生力军,2005(12).

[3]周忠伟,周煜川.伦敦骚乱给我们的启示[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1).

[4]张兴慧.英国伦敦骚乱引发的五个疑问[N].中国青年报,2011-08-16.

[5]占领华尔街:青年贫困的全球蔓延[N].羊城晚报,2011-10-16.

[6]唐逸如.愤怒的2011[J].社会观察,2011(12).

[7]凌朔.“占领华尔街”蔓延全球[N].北京日报,2011-10-17.

[8]瑞典首都连续数晚发生骚乱[EB/OL].中国新闻网,2013-05-23.

[9][13]张璐晶.谁激怒了英国青年[J].中国经济周刊,2011(3).

[10]钟欣.纽约市长称美国若不扩大就业可能发生街头骚乱[N].南方日报,2011-09-19.

[11][26]陶希东.全球社会危机与青年政策建设——基于“占领华尔街”视角[J].当代青年研究,2011(11).

[12]黄敬宝.青年被边缘化趋势加剧冲突[J].人民论坛,2012(1).

[14]张德勇.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J].理论参考,2011(12).

[15][22]苏颂兴.伦敦骚乱与突发群体事件的难题破解[J].中国青年研究,2012(1).

[16][21]李小华,郑小霞.全球进入“愤怒之年”折射新时期社会动荡新特点[J].当代世界,2012(3).

[17]高阔.青年骚乱,西方国家近年频发[J].世界知识,2012(17).

[18]法国每年12万名辍学生 近5成青年对未来感到不安[J].世界教育信息,2011(1).

[19]朱莉.英国教育大臣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11(10).

[20]陶短房.“伦敦劫难” 社会病灶的溃疡[J].南风窗,2011(18).

[25]段成荣.法国青年骚乱对我国流动儿童政策制定的警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8(4).

[27]沈杰.当前中国青年群体的需要层次[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


    进入专题: 社会骚乱   青年问题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比较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44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青年研究》2013年1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