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瑜 吕力: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88 次 更新时间:2014-05-02 09:51

进入专题: 三民主义   实用主义   政治哲学  

陆文瑜   吕力  

 

摘 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诠释,体现了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强大生命力。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的各类思潮非常活跃,但它们很多都是西方原封不动的舶来品,或者是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生硬嫁接。按照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些思潮“不能可靠地将我们带到目的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民主义;实用主义;政治哲学;当代意义

 

一、先验政治哲学与实用主义政治哲学

哲学在涉及到人类的实践问题时,其出发点可以总结为“我应该相信什么”和“我应该做什么”。面对具体的人类实践问题,哲学的主要责任不在于提供实质、具体的答案,告诉我们去信任这种或那种知识,或者根据这种原则或者那种原则行动,而是追问:一种有关知识性质或者行动原则的主张,因为什么理由才是“对”的或者“好”的,是应该相信或者遵从的。

具体到政治哲学,一个极为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求对各种现实的(或理想中的)体制、政策、原则与价值进行排比评价,作出好、坏、对、错的分辨。这些原则与价值为什么是对的?是大家应该接受的?是政治制度与政策之所以成为“正当”的好理由?这些考量,构成了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1]。西方古典政治哲学不仅界定了上述核心议题,处理这个议题的方式也有独特之处。简言之,西方古典政治哲学预设了人的生命有一个应然性的状态,或者来自本性(自然),或者来自某种超越的旨意(天、神),代表一种终极的理想目标。因此,毫无疑问的,古典政治哲学是一种先验政治哲学。作为当代政治哲学中主流的自由民主政治哲学就是一种先验的政治哲学,上述哲学预设了人的自由、平等等终极理想,以此为基础考察政治体制与政治价值的正当性。但先验政治哲学并不是政治哲学发展的唯一进路。

在近代哲学发展史上,一种有别于古典哲学传统的思想是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创立的实用主义哲学。皮尔士在1878年发表的《如何使我们的观念清楚》标志着实用主义的诞生[2]。实用主义者忠于事实,但并不反对人类的终极理想,如果某些理想证明对具体的生活有价值,就承认它是真实的。但人类的终极理想(包括信仰和观念)是否有价值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这构成了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与先验的人类实践哲学的重大区别,这一区别当然体现在作为人类重要实践活动的政治领域。

皮尔士[2]将确定信仰的方法归为四种:第一种是固执的方法,任意选择个人愿意采取的信仰,不顾事实的变化,也拒绝任何别的信仰;第二种是权威的方法,由外界的力量将一种信仰强加于个人,并用权力禁止任何其他信仰,以达到社会思想的一致;第三种是先验的方法,由人们在不同的信仰中进行比较选择,最后理性地来确定自己信仰。以此来看,当代主流的自由政治哲学应属于一种先验的政治哲学,至少从其论证方式来看是先验的。

 

二、作为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三民主义

皮尔士[2]认为,观念的意义完全在于它在人生行为上所产生的效果,这就是有名的皮尔士原理,也是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信念无所谓真假,只存在有用无用,观念的意义在于使人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以达到人生的目的。真理与谬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将人带到目的地。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并对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作了如下概括: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的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此后,孙中山依据革命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发展三民主义,在当时成为一个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实用政治纲领。就民族主义而言,早期民族主义的核心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随着清王朝被推翻,孙中山认识到,民族主义不仅在于“驱除鞑虏”,更长远的意义是追求民族独立,并首次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3]。革命的目的不是排满,“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于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4]

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时代背景与其理论内核可以看到,三民主义的提出绝非来自于抽象的人类终极理想,而处处体现实用主义哲学的精神。例如,孙中山在阐释民权思想时指出:“从前人类的智识未开,赖有圣君贤相去引导,君权是很有用的。君权没有发生以前,圣人以神道设教,去维持社会,在那个时候,神权也是很有用的。现在神权君权都是过去的陈迹,到了民权时代,这是因为近来文明进步,人类的智识发达,必要自己去自由独立。”[4]

孙中山说,“外国革命,是由争自由而起,奋斗了两三百年,生出了大风潮,才得到自由,才发生民权。从前法国革命的口号,是用自由平等博爱。我们的口号是用民族民权民生”[4]。以上这段话指出了三民主义不同于先验政治哲学的核心,即不以先验的自由平等博爱为其理论基础,而是以“民族独立、人民富足、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实用主义目的为其理论出发点。

 

三、三民主义的诠释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诠释,体现了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史称新三民主义。什么是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革命的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革命的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使中国大多数劳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5] 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后,毛泽东仍然指出,“在共产党方面,十年来所实行的一切政策,根本上仍然是符合于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共产党没有一天不在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彻底的民族主义;工农民主专政制度也不是别的,就是彻底的民权主义;土地革命则是彻底的民生主义。” [6]

在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宣言,承认“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改革开放之后,江泽民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7]。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8] ,诠释了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四、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

三民主义确立的“民族、民权、民生”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实用主义价值。以民生问题而言,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9]。而孙中山先生对民生问题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这一解释是适用于当代中国的。

孙中山特别提出了民权与民主的关系,民权是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而民主与自由是一种先验政治哲学。近年来,学界有关民主、自由的利弊争论异常激烈,但鲜有人回顾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的有关论述。以实用主义哲学的视角来考察,民权是我们现实追求并可以逐步实现的目标,且“民权是自由平等的基础,民权是自由平等的保障”[4],而自由平等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抽象性,实践上也缺乏方向性。

近年来,中国思想界非常活跃,出现了各种政治思潮,例如民主社会主义、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权威主义等,但上述思潮无一不是西方原封不动的舶来品,或者是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生硬嫁接。按照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些思潮“不能可靠地将我们带到目的地[2]”。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钱永祥. 为政治寻找理性//当代政治哲学. 上海:三联书店,2003.

[2]皮尔斯. 皮尔斯文选. 涂纪亮,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孙中山全集(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19.

[4]孙中山. 三民主义. 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5]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16

[6]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8.

[7]江泽民文选(第一卷),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8]胡锦涛.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

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YJC630180)

作者简介:陆文瑜(1983-),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吕力(1971-),男,湖北建始人,副院长,副教授,博士,从事社会转型、公共治理研究。


    进入专题: 三民主义   实用主义   政治哲学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政治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442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