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动员经验,主要包括:立足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开展全面深入的社会动员;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动员放在首位;充分依靠各级机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动员;始终坚持利益引导,紧扣利益进行社会动员;创新运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社会动员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当前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依靠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党的建设/基本经验
开展社会动员,广泛发动群众,完成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力量在群众,群众的力量靠动员。90多年来,有效的社会动员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凝聚资源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众、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更加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引领方向、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振奋精神、增强动力、推进发展。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的基本经验,对于不断提高新时期党的社会动员能力,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观党的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总结党的社会动员的实践,可以看到,党的社会动员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一、立足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开展全面深入的社会动员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立足全局开展动员是党的社会动员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从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来看待和部署社会动员,始终围绕中心工作来策划和实施社会动员,始终坚持用推动全局的成效来检验社会动员。
立足全局开展动员,就要立足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切实增强做好社会动员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毛泽东在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如果要把几十年来的革命做一个总结,那就是全国人民没有充分地动员起来,并且反动派总是反对和摧残这种动员。而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有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有可能。”①毛泽东反复强调,“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②广泛的社会动员是组织领导群众投身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动员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才能自觉有效地开展社会动员。
立足全局开展动员,就要善于围绕中心任务及时把握和转变社会动员的重点和节奏。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社会动员主要表现为战争的政治动员,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动员,使广大人民群众认清社会的发展方向,认清自身的利益需求,认清反动阶级的本来面目,认清革命战争的性质和目标,从而帮助人们明确革命方向,提高政治觉悟,激发革命斗志,积极投身革命。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的地位和中心任务发生了变化,社会动员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手段也相应发生了转变,转变到为建设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成功的社会动员还要注意从全局出发,抓住契机,把握节奏。要在统一思想、营造氛围的基础上,根据人们的思想变化和精神状态,在人们情绪高涨时发出动员命令,一鼓作气完成任务。要根据新的情况,结合新的内容,寻找新的形式,反复地进行动员,直到达到最终的战略目标。毛泽东特别善于从全局上把握和实施动员,在《论持久战》中,他强调抗日战争的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当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时,毛泽东着重思考了如何将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问题。他在党的七大的闭幕词中,借用愚公移山的寓言,号召中国共产党发扬“愚公”精神,感动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一齐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立足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把握社会动员的重点和节奏,成功地进行社会动员、推进社会实践的结果。
立足全局开展动员,还要坚持用推动全局的成效来检验社会动员的成效。社会动员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检验社会动员是否成功,评估社会动员的效果和影响,最重要的是看社会动员的方向与社会实践的方向是否一致,社会动员的结果是否推进了全局工作的开展,是否促进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如果仅仅注重社会动员的规模和强度,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而不注重立足全局来检验社会动员的成效,将会导致动员失控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这在我国社会动员的实践中是有深刻教训的,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动员得虽很广泛,但从全局来看,动员的方向错误,动员的实践效果很差,甚至干扰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属于失败的动员。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对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应对、处理社会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在应对各种自然灾难和社会危机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地做好广泛深入的社会动员工作,及时应对和战胜灾害和困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抵御金融风波、抗击“非典”和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社会动员,迅速集聚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控制和战胜了危机和灾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突出的制度优势。
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动员放在首位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思想动员、始终把思想动员作为社会动员的首要任务,是党的社会动员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社会动员的前提是思想发动,即通过思想动员统一社会成员的认识,协调社会成员的行动,整合相关社会资源,从而通过动员社会成员达到动员整个社会。从本质上说,社会动员的过程就是思想发动群众的过程。③中国共产党在动员和组织群众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而奋斗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思想动员的历史传统和成功经验,形成了党的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一无所有,夺取政权只能从宣传科学真理、制造革命舆论、进行思想发动开始。在民族危机深重的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就高举爱国主义大旗,进行了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动员。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创始人通过编刊物、写文章、建社团,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引导各界群众,将群众自发高涨的爱国救亡意识转化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动,促成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兴起。党从一大起就重视加强思想理论宣传的计划性、组织性、指导性以满足斗争发展的需要,建党后又连续召开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革命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将宣传教育摆在实际斗争的头等重要位置,为提高群众觉悟、开展政治动员作出精心安排和周密布置”④。毛泽东在谈到思想教育与思想动员的地位和作用时强调:“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⑤邓小平也反复强调:“我们共产党有一条,就是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先从思想上解决问题。”⑥
在中国共产党90余年不平凡的历史中,党的思想动员工作始终与党的事业相伴随,并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转化和精神塑造工作,就是结合不同时期具体的历史条件去揭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大意义,从而教育并凝聚党员群众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顺利完成共产党人肩负的革命与建设的庄严使命而自觉奋斗。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发动劳苦大众进行革命斗争到土地革命中党的理论宣传,从长征精神的弘扬到抗日战争中民族意识的激发,从解放战争中的“三查三整”到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运动,从建立新中国到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从拨乱反正到开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讨论、确立到深入人心,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共同理想的凝练到中国梦的筑建,时时、事事、处处都深深地打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烙印。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广泛的思想动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教育、启发、动员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目标而奋斗。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肩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党在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突出思想动员,持续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活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思想动员为先导,教育引导全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遵循从思想到行动的路径,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有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三、充分依靠各级机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动员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依靠组织进行动员是党的社会动员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社会动员是一定的国家、政党或社会团体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社会活动。作为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社会动员要动员的不仅是社会成员个体,更是社会成员群体乃至全体。要发动社会群体乃至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实践活动,必须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依靠组织开展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不同于西方社会动员的根本所在,是对社会动员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指导性的宣传和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做好社会动员工作的组织保证和重要经验。党刚刚成立之初,中央领导机构尚不健全,就立即成立了组织部与宣传部。大革命时期,党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河南等地普遍建立了农会组织,政治宣传普及乡村。在根据地的发展及苏区的建设中,通过列宁小学、苏维埃大学、红军大学等文化教育组织宣传党的理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央派出工作组分散到各地建立多种形式的抗日救亡组织,如工会、农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妇救会、抗日儿童团等,广泛开展群众动员,使人民群众时时、处处受到抗战的动员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各级宣传和组织机构更为完善和成熟,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对人民群众进行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依靠组织开展动员更是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应对各种社会危机的重要法宝。如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国家各级行政机构和整个社会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严密、高效的组织动员,每一个机关、每一个单位、几乎每一个同疫情有关的村庄和社区都动员起来了,形成了万众一心、齐心协力共同抗击“非典”的局面,这是我们党抗击“非典”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成功的社会动员离不开组织保障,同时中国社会组织化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动员。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如何尽快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立新的国家政治秩序,是摆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及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抗美援朝运动、土改运动、镇反运动、“三反”运动、“五反”运动等。这些群众运动式的社会动员,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了奇迹。在这些群众运动中,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居于不同的地位,不断形成新的社会政治结构。同时,在这些群众运动中,党和政府坚持走群众路线,树立了很高的威信,加强了中央的统一领导,实现了中国社会的组织化。
四、始终坚持利益引导,紧扣利益进行社会动员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利益引导,紧扣利益开展动员是党的社会动员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追求和实现一定的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人们的利益是具体的,只有首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才谈得上从事其他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社会动员的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利益引导,紧扣利益开展动员,自觉地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有效地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阶级基础决定了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的社会动员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毛泽东非常重视组织和动员群众与关心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问题,他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我们的同志如果把这个中心任务真正看清楚了,懂得无论如何要把革命发展到全国去,那末,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⑦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人们的实际物质利益结合起来,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重视利用物质激励的方法开展社会动员,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
共同的利益是社会成员产生共同政治目的和共同政治行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要有同样的意志,这些多数人就要有同样的利益、同样的生活状况、同样的生存条件,或者他们至少必须在自己的利益上、在自己的生活状况上、在自己的生存条件上,暂时互相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⑨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社会动员中,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内执行了地主减租减息和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从而基本满足了当时统一战线中各阶层的要求,对各方的利益都有所兼顾,为动员他们起来共同抗日奠定了利益基础。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所提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动员口号,将抗美援朝战争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联系,使每个人都深切地认识到国家与个人、家庭的命运和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保障,从而产生居安思危、唇亡齿寒之感,进而自觉地将个人利益融入国家、集体利益之中,积极投入抗美援朝的政治行动之中。然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社会动员一度忽视了物质利益引导,片面强调精神的作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代替利益引导,强调精神万能和政治万能,动员目标和方向出现错误,造成了一场历史的浩劫。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动员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拨乱反正,将过去单纯的精神激励转变为以物质利益为先导、包含各种激励手段的利益驱动,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序幕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体现出紧扣利益开展动员的强大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作重点的转移,立足利益引导、紧扣群众利益进行的社会动员,理顺了多年来被搞乱了的利益关系,个人的劳动价值、奋斗精神和知识能力等都重新得到了承认,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蕴藏的活力,创造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人民生活有了根本的改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利益引导,紧扣利益开展动员才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员力,有力地推动社会实践,实现社会动员的目标。
五、创新运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社会动员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新运用各种载体进行动员也是党的社会动员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动员方式是为动员目标、动员任务服务的。要达到动员目标,完成动员任务,取得预期的动员效果,必须广泛运用和不断创新动员载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
根据动员对象的实际和要求,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载体进行动员。社会动员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能让动员对象理解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根据动员对象的不同,根据动员对象接受能力和接受习惯的不同,用不同的载体和方式进行社会动员,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动员对象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创新动员载体。毛泽东曾反复强调,革命动员要切合群众的口味,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用战士们和群众的语言,把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他指出:“动员的载体很多,比如,“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⑩他所写的理论文章、所作的演讲和报告,不仅做到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科学理论的传播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相结合,而且特别注重将深刻的理论和深奥的思想化解为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道理,同时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动员力,激起了广大军民的情感共鸣,调动了群众投身革命的积极性。
注重将社会动员渗透到文化工作中去,运用文化载体进行动员。文化工作是启发和动员民众的重要载体,文化载体受众广、影响深,寓教于乐,极具鼓动性,也极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为,“各种干部,部队的战士,工厂的工人,农村的农民,他们识了字,就要看书、看报,不识字的,也要看戏、看画、唱歌、听音乐,……对于这些人做教育工作,是有重大意义的。”(11)抗战时期,以歌曲、戏剧、诗画等为主的文学艺术型动员极具威力,特别是后来被定为新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广大民众参加到抗日斗争中去,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动员过程中,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以晚会的形式进行社会动员,共募集各类款项超过15亿元,创下了一次性募捐活动的最高纪录,在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中间引起强烈反响。
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宣传,注重示范载体的运用。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发现、树立、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运用先进典型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动员。我们党先后宣传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在社会动员中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增强了社会动员的有效性,极大地凝聚了人心,汇聚了社会力量,有力地促进了一定时期社会重大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和完成。邓小平认为,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激励、引导作用,是行之有效的动员方法,强调“要集中力量,创造典型,积累经验,然后普及”(12)。他多次提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崇高精神和模范事迹,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动员的载体和方法有了新的拓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进行快速、高效、全面、持久的社会动员,已成为新时期党的社会动员载体创新的重要趋势。
注释:
①②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4-565、513、481页。
③甘泉、骆郁廷:《社会动员的本质探析》,《学术探索》2011年第6期。
④刘建军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⑤(1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850页。
⑥(1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183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137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