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政党关系作为政党政治的基本内容和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它的孕育、确立和发展演变,取决于政党的价值取向、社会生态以及力量对比等关键变量;政党关系的基本性质、内容架构以及价值功能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政党关系是政党政治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情的差异性,决定了政党关系的多样性。政党关系的本质是政党权利关系,政党利益关系是政党权利关系的表达机制。“斗争”与“合作”是政党关系的基本表征,“合作”大于“斗争”是政党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政党关系的基本态势集中标识着政党文明发展的新水平,政党关系的发展趋势集中彰显着政治文明发展的新气象。
1 政党关系:国情的综合表现
政党关系是具体民族国家内各政党围绕国家政权所形成的以特定的政治利益分配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关系。政党关系作为政党政治的基本内容和民主政治的重要载体,它的孕育、确立和发展演变,取决于政党的价值取向、社会生态以及力量对比等关键变量;政党关系的基本性质、内容架构以及价值功能与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第一,经济发展水平是政党关系确立与发展的前提。政党关系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内容,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具体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阶级状况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利益诉求,从根本上构成政党关系确立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政党关系的价值指向、内容结构和功能实现。第二,政治发展状况是政党关系确立与发展的基础。政党关系作为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成果,其性质定位、要素构成以及价值取向和功能实现,是由具体民族国家政治发展状况决定的。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路径以及发展经验,从根本上决定着政党关系的发展方向与完善质量。第三,文化环境及历史传统是政党关系确立与发展的土壤。其中,包括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对现实政治和政治历史的价值认同以及政治行为模式等内容在内的政治文化对政党关系的确立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第四,政党关系的确立和发展有赖于一定的制度基础。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孕育着不同的政党关系,一定的政党关系总是在一定的政体框架内确立和发展。
2 复杂多样:政党关系的基本特征
国情的差异性,决定了政党关系的多样性。政党关系的多样性特征,既与政党的数目有关,也与政党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程度有关,更与政党的历史地位和政治作用有关。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看,政党关系既包括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非执政党之间的关系,还包括联合执政情况下各政党之间的关系。依据政党关系所呈现的基本态势的不同,可以将纷繁复杂的政党关系分为竞争型的政党关系与合作型的政党关系两种基本情况。在竞争型政党关系中又有敌对竞争型、友好竞争型的具体区别,而在合作型的政党关系中,有持不同政治主张的短期合作与政治上接受一党领导的长期合作等具体情况。基于政党关系确立及其发展变化的关键变量是政党与国家之关系的基本认识,执政党和非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是政党关系的基本内容与关键所在,是攸关国家政治发展大局的重大政治关系。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政党关系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并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政党关系的形成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它一旦形成,便具有不能为人们的意志随意改变的客观内容。各国政党关系类型的不同,体现了政党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政党关系类型适用于世界各国;各种政党关系类型,无绝对优劣可言。评价一种政党关系类型的优劣,不取决于该政党关系类型本身的特点,而取决于该政党关系类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具体民族国家的国情和党情。
3 政党权利:政党关系的本质属性
由于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的政治组织,所以,不论政党关系以何种方式形成,也不论其表现形式何等多样、运行机制多么复杂,所体现的都是国家政治资源在不同政党之间的配置及实现机制问题,本质上都是政党与政权关系框架下的政党权利关系。第一,政党权利作为政党关系问题中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是政党站在既定立场上,基于自身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需要,对相应资源的支配和享有的权利。有不同的政党存在,就有不同的政党权利关系。政党权利关系因政党关系的出现而生成,随政党关系的变化而改变,其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是不同政党对自身权利的关注及其实现。第二,政党权利关系是政党关系存在的观念形态,政党利益是政党关系存在的实践形态。政党权利关系说到底是政党利益关系,所反映的是不同政党对政党政治资源的享有和支配以及不同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政治地位和政治作用的问题。政党间的利益关系既是将政党权利关系由观念形态转化为客观实在的载体和媒介,也是政党权利关系确立、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实践机制。第三,政党权利的本意在于肯定政党主体利益,政党关系的价值在于实现政党权利。政党权利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决定了政党关系内容的多样性。没有政党权利的保障,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关系难以维系;而没有科学的政党关系,政党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则成为空谈。从政党关系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观察到政党权利的实现状态。
4 “斗争”与“合作”:政党关系的基本表征
政党是阶级的形成及其斗争的产物,阶级性作为政党的天然属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党必然要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并由此与其他政党围绕国家政治资源的配置问题展开斗争。在此意义上讲,“斗争”是政党关系的固有形态。然而,政党不仅具有阶级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此即政党基于执政的需要而在价值取向、政治主张、组织结构以及社会基础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包容性或群众性。政党的社会属性在政党关系上的表现形态,则是政党间的求同存异、合作共事。可见,政党之间不仅有“斗争”的本性,还有“合作”的需求。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只强调其阶级属性,不体现其社会属性,只讲斗争,不讲合作的政党,难以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因而难以上台执政,即使执掌了政权也难以长期维持。这就是说,政党关系所具有的双重属性,使得政党关系既可以以“斗争”的形态来表达,也可以以“合作”的形态来展现。政党关系在事实上主要是对抗斗争还是合作共处,不仅与政党关系的性质有关,还与政党政治发生、发展的时代特征有关,更与政党基于自身发展与发挥作用的条件选择有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一些政党对自身的意识形态、纲领目标、组织结构、制度体制和活动方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这在客观上促使政党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政党间共性的东西在增加,合作的因素在积累,包容的现象在发展。总的来讲,政党的阶级属性意味着政党间的斗争,政党的社会属性则要求政党间的合作。政党斗争与政党合作统一于政党政治的实践之中并构成政党政治的发展机制。正是在这样的既有政党斗争又有政党合作、政党合作大于政党斗争的政治机制中,多种政党文明得以共处,诸多政党关系得以改善,不同政党作用得以实现,政党政治也因此得以发展。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走向来看,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政党关系发展出现的新气象,既是对政治文明的发展理念由权力本位趋于权利本位的有力彰显,也是对政治文明发展态势由势不两立趋于合作共赢的有效引领。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党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