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关于宏观经济走势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考

——新机会 新挑战 新失衡 新动因 新出路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43 次 更新时间:2014-02-01 23:04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  

刘伟 (进入专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为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强调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来深化。这里,怎么理解新的历史起点?怎么理解做出这一决定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我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讲几个问题,一是新机会,二是新挑战,三是新失衡,四是新动因,五是新出路。

 

新机会

在过去35年的发展中,中国GDP年均增长9%以上,总量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了将近25倍(按不变价),占全球GDP接近12%,排在世界第二位。从人均GDP看,1998年实现了一次穿越,从低收入水平向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穿越;2010年实现了第二次穿越,从当代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向当代上中等收入国家穿越。根据我们的时间表,预计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将用十年时间实现从上中等收入向当代高收入国家的穿越,从GDP增速来看,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到2030年之前,最乐观的估计(考虑到人民币升值),中国GDP有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1820年占全球GDP的比重曾经达到34%,比美国2001年峰值的时候还要高,2001年美国占32%,我们重新回到世界第一的位置,意义有多大,我不敢轻易说,但肯定足够影响世界格局。到本世纪中叶,赶上当代一般发达国家,我们叫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GDP水平、经济结构赶上当代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或者中等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有朝气和吸引力的计划。

中国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走到了今天。我们面临一个什么机会呢?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人现代化的梦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我们过去讲中国赶上西方列强要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走到今天,不需要几代人,甚至不需要两代人就能赶上了。现代化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就能实现。这里机会有多大,可想而知。

 

新挑战

在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很多条件发生了变化。

第一、供给变化。过去,生产要素便宜是最大的优势,所以增长方式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展开有效的竞争,争取国际上的订单,带动GDP的增长和就业。到上中等收入阶段,生产要素低的优势基本没有了,我们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刘易斯拐点问题、环境约束力度越来越大的问题,特别是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情况就迫使我们的增长方式必须根本转变,要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拉动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要素效率的提高拉动增长,否则,从短期看,经济就要严重失衡。为什么?效率提高得慢,成本提高得快,会造成严重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但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拉美漩涡、东亚泡沫也好,西亚、北非动荡这些国家也好,长期通货膨胀率都在两位数,甚至更高水平,高的时候可能达到100%、200%;但凡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长期通货膨胀率都非常温和,原因不在于价格管理,而在于增长方式转变。从长期看,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会使得经济增长在长期不可持续。因此,无论是短期均衡,还是长期的可持续,在上中等收入阶段,生产条件、竞争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这个国家的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第二、需求变化。一个国家在穷的时候需求是旺盛的,甚至是短缺经济,所以,发达国家的企业家非常羡慕穷国的企业家,觉得穷国的企业家非常幸福,幸福在哪儿?他晚上睡觉非常踏实,根本不用考虑消费,根本不用考虑市场,他考虑的就是生产,怎么扩大产量,只要能生产出来,有的是人在排队,有的是人在抢购。虽然钱的绝对量并不多,但相对来说供给更为不足。但是,到上中等收入阶段,需求会从旺盛逆转为疲软,这个时候企业家的这种幸福感就会逐渐丧失。为什么会逆转?

从投资需求来看,穷的时候投资之所以增长快,主要是发达国家转移的技术和项目,到了上中等收入阶段,人力成本等提高了,发达国家不再转移技术和项目了。这个时候国民收入提高了,储蓄增加了,银行的贷款能力提升了,但是不能形成有效的投资增长。有效投资增长取决于什么?取决于这个国家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如果独立研发和创新能力弱,银行拿大把的钱在市场上都找不到新的投资机会,找不到有利可图的项目,这就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有钱投不出去,投出去的很可能也是搞重复建设,这就会导致泡沫,导致产能过剩。所以,但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长期存在一个问题:忽视人力资本,即教育和公民的健康;但凡跨越过陷阱的国家,共同的一条是长期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重视教育,重视大众的健康,体制的提升,而这就是在提高民族、社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消费需求在这个阶段同样可能出现逆转,为什么?国民收入高速增长之后有一个问题,即国民收入分配是不是合理?如果国民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大量的钱给了少数人,大多数人积累了贫困,越有钱的人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越低,而大多数人即使想花钱,却没有钱,越没有钱的人对未来越没有信心,这样就会遇到收入增长、两极分化这么一个很糟糕的局面。整个社会的消费欲望降低,导致消费需求疲软、投资需求疲软,而这就导致需求逆转。但凡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都很严重,但凡成功跨越的国家均在努力构造强大的中产阶级,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不仅影响公平,而且影响效率。在需求逆转的情况下,企业家如何从关心生产转变到关注市场,政府如何从应对短缺转变到应对过剩,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和挑战。

 

新失衡

在这种大背景下,当前宏观经济失衡有了一系列的新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从1978年到1998年上半年将近20年里是短缺的年代,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从1998年下半年到2010年10月份以后这12年时间里,除个别年份之外,宏观经济失衡的主要威胁是需求不足,尤其是内需不足。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爆发,到1998年下半年波及到中国,世界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使得这种矛盾更加凸显。所以,这12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更多地是扩大内需,保增长。从2010年宏观扩张政策择机退出以来,三年多的时间,中国宏观政策出现了新的问题,叫做既有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又有经济增长下行的严峻威胁,我们叫双重风险并存,类似上个世纪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这使我们既不敢全面扩张,也不敢全面紧缩,所以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实际上这两个政策的目标是反方向的。反方向目标最大的问题是政策效果之间相互抵消。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政策效果之间有抵消还要采取这种办法?这就与我们前面讲的中国宏观经济中的新特点联系在一起,双重风险并存,这两种风险要求的政策本身就是相反的,我们很难去统一二者。

 

新动因

宏观经济存在的失衡,看起来是一个总量的问题,实际上动因在于结构问题。首先看通货膨胀,为什么说现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表面上从数字看,通货膨胀数据不高,2011年为5.4%,而经济增长率为9.2%;2012年通货膨胀率为2.6%,经济增长率为7.8%。2013年通货膨胀也就是3%左右,可能要低于3%,2012年9月和10月两个月前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实际上在2%以下,考虑到统计误差,如果一个国家的物价总水平在2%以下,要说通胀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数据这么低我们还要担心通胀?就是因为背后的结构问题。

比如,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从成本角度推动了物价上涨。有关部门做过一个测算,这一轮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因素占将近50%。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非常典型的需求和成本共同作用的通货膨胀的时代。

再如,国际贸易结构方面,中国2013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进口什么东西,基本上什么东西就涨价,这对国民经济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通胀里很大程度上是国际输入的通货膨胀。另外,中国长时期国际收支结构严重失衡,收大于支,国家外汇储备即将突破四万亿大关,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结汇量的增大,即外汇占款的增加,现阶段流通中近百万亿的M2首要原因即是外汇占款。少出口点行不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可能这么做,另外国际贸易中保护主义还在抬头也决定了我们不能这么做。我们曾经想,让出口商赚了钱不要把钱拿回来,而是买东西回来,这样就不用结汇了。但这样也有一些现实难题。总之,这一系列结构因素:要素成本结构、国际贸易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成为现在通货膨胀新的原因,而对这些原因我们缺少有效的办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担心通胀。除了这些结构性的原因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流出来大把的钱,它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性,这也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再看经济下行,从数据上看似乎也是一个伪命题。就动因看,投资需求年增长近5年来均在20%以上(名义),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年均增长14%左右,都不低。问题在于投资需求增长中政府起了重要的作用,市场力量不足,难持续;消费需求背后收入分配扭曲严重,差距扩大难以短期克服,令人担忧。这就使得内需不足将长期困扰我国。

 

新出路

在这种新的历史机遇、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挑战、新的矛盾失衡和新的失衡原因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只有一个出路,靠创新。首先是重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源于制度创新,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之所在,可以说生死攸关。

中国的这些问题靠宏观政策,靠总供给总需求关系的短期调整是解决不了的,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根本上解决问题靠什么呢?就是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中国经济的失衡、通货膨胀的根源都是一系列的结构问题,包括成本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等。产品结构升级上不去,产业结构升级上不去,创新动力不足,投资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导致了一系列的内需疲软。所以,真正要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在结构方面,要确确实实进行战略性调整。所以,十八大讲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是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总体改革和经济改革的关系,企业改革中产权改革、企业改革和价格改革的关系等等。任务、方向的明确,逻辑关系、历史逻辑的把握,为我们的理论和实际指明了方向。有这种制度创新推动,在这个基础上促进技术创新,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车轮的承载下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使中国经济结构升级,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我们应当是有信心的。

 

(作者刘伟为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本文为作者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新年论坛"上的主题演讲,发表时作者做了重新整理修改。来源:北京日报)

 

专家·语萃

◆在这种新的历史机遇、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挑战、新的矛盾失衡和新的失衡原因的基础上,经济发展只有一个出路,靠创新。首先是重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源于制度创新,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之所在。

◆从长期看,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会使得经济增长在长期不可持续。因此,无论是短期均衡,还是长期的可持续,在上中等收入阶段,生产条件、竞争力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求这个国家的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中国的这些问题靠宏观政策,靠总供给总需求关系的短期调整是解决不了的,一定要从根本上解决。根本上解决问题靠什么呢?就是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名词诠释

何谓"M2"

M2指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相对应。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即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经济学所说的货币通常是指M2,M2不包括准货币。(柏克)


进入 刘伟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宏观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93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