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保筠:缅甸:在改革开放中谋求稳定与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58 次 更新时间:2014-01-11 09:53

进入专题: 缅甸   中缅关系  

杨保筠  

 

摘要:自2011年缅甸新政府建立以来,缅甸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在短时期内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取得许多成果,但中缅关系也在此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缅甸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相当长的酝酿和落实过程,2011年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为缅甸政府的改革和开放提供了新的动力。虽然缅甸的改革仍面临诸多困难,但已经难以逆转。作为与缅甸山水相连的邻国,缅甸为谋求稳定和发展而进行的改革符合中国利益。在缅甸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所遇到的国内问题和矛盾逐步缓解和解决后,两国关系也必将在新的条件下,以更符合双方利益的方式得到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缅甸; 改革开放; 稳定; 发展

 

自2011 年3月新政府建立以来,缅甸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变化之快令人感到眼花缭乱。实际上,缅甸的变化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突如其来,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和落实过程,而2011年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给缅甸新政府的改革和开放注入了许多新的因素和动力。本文拟就缅甸改革开放的起因、成果、对中缅关系的影响及其前景等问题作些探讨。

 

缅甸的改革开放是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从国内因素来看,经济落后和民生困境是促使缅甸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最主要原因。

缅甸自1948年独立以来,由于历届文官和军人政府的政策失误,国内危机不断,使国家经济发展屡失良机,从刚独立时东南亚的比较富裕国家,沦为今天该地区最为贫穷的国家之一。

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缅甸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本土执政体系,当地出身的行政人员严重匮乏,国家独立后接掌政权的治国者们缺乏执政经验,使缅甸陷入经济状况恶化与政治斗争加剧的恶性循环,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社会动荡频发,民族冲突不断,并由此而引发1962年以吴奈温将军为首的“革命委员会”发动的军事政变。奈温废除独立宪法,建立军人专制政权,实行一系列激进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使缅甸经济受到灾难性打击。1987年,缅甸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同年,缅甸政府在没有事前通知以及不提供任何补偿的情况下宣布废除流通最大面值的货币,引发大规模的政治暴动。1988年上台的军人政权虽然表示将向市场经济转变,但难以取得实效。此后,由于军政府拒绝向在1990年的选举中获胜的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移交政权,西方国家以其无视民主和人权为由,不断扩大和强化对缅甸的经济制裁,使其越来越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有数据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缅甸的人均GDP为746 美元,而2010 年仅为648 美元,不仅停滞不前,而且有所倒退。

缅甸是个农业国,农业一直是缅甸的经济支柱。据统计,农业在缅甸独立前的1938 财年对GDP 的贡献是48%,到2007 财年仍为43% 左右;1938财年的大米、矿产、木材和其他农产品几乎占缅甸总出口额的3/4 ;而在1990~1999 年10 年中,这4种商品的出口额仍超过包括边境贸易在内的总出口额的70%。[1]工业发展水平极低的现状,使缅甸经济发展缺乏动力,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的劳动力的就业也严重不足。此外,经济法律缺失,法治薄弱,合约的实施难以得到保障;腐败现象渗透到各个经济部门;基础设施落后、电力供应短缺等问题,都严重阻碍着经济发展。

缅甸的经济困境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民生艰难,民怨沸腾。例如2007 年8 月发生的“番红花革命”,就是因为政府取消补贴导致燃油价格飙升而引发的。

因此,寻求通过改革开放使西方国家解除制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显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就成为军政府进行改革的重要动因。

缅甸军政府长期面临的国内政治压力也是促使其不得不另谋新路的重要原因。1990年大选后军政府拒绝向在选举中获胜的民盟交权,导致反对派与当局的对抗持续不断。以昂山素季为代表的政治力量得到西方国家的普遍支持,给军政府造成极大压力。此外,缅甸国内旷日持久的民族问题也使军政府疲于应对。各地的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林立且十分活跃,严重威胁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虽然缅甸军政府曾经与一些少数民族反政府武装多次达成停战协定,但民族冲突仍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缅甸政府意识到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有可能实现民族和解,共同建设新缅甸。

第二,从国际因素的影响来看,西方国家对缅甸实施的长期政治、经济制裁也是促使缅甸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重要原因。1990年以后,西方国家以民主、人权问题为由持续对缅甸军政权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要求军政府改善缅甸国内的人权状况,释放昂山素季,并向在大选中获胜的反对派移交权力。2003年以后,西方的制裁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欧盟除了直接对缅甸施压和制裁以外,还把缅甸的人权问题作为东盟与欧盟发展合作的前提条件。在西方的压力下,缅甸甚至被剥夺了2006年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的权利。西方的制裁,使缅甸在国际社会长期处于孤立状态。为了改变现状,及早解除西方对缅甸的经济、政治制裁,缅甸军政府就不得不考虑如何通过“求变”来“减压”的问题。

实际上,缅甸的改革开放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和探索,其中不乏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甚至军政府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角逐和协调。1990年大选后,军政府虽然拒绝交出政权,但也已开始考虑如何在保证其权益的基础上逐步推行改革,以实现其政权合法地位以及国内实现和解的可能性。当时,军政权内被视为温和派的总理钦纽就倾向于与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开展对话。1993年,缅甸召开了国民代表大会,后由于国内和解条件尚不具备而于1996 年中断。但是,军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沟通并未完全终止。2003 年8月,军政府公布了由钦纽总理主持制定的“民主路线图”,计划让国家逐步向“有纪律的民主”制度过渡。该计划包括重新召开1996年中断的国民大会;按照由国民大会制定的基本原则起草新宪法草案,经由全民投票予以通过;举行大选组成议会;按照新宪法召开议会,最终由选举产生的国家领导人、内阁及权力机构,以领导国家迈向建立现代化的、发达的现代民主国家的目标。当然,军政府从一开始就把保障军队在国家的新政治架构中的地位和权力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当局在设计2008年宪法时就为保障军人在国家和议会中的地位和权力做出了规定:非经选举产生的军队代表在各级议会中占有25%的席位;三军总司令是缅甸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必要时可以接管国家政权。这使议会实际上不可能通过军队所不赞成的法案,也给军队留下可随时以“维护宪法尊严”之名重执政权的机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军队对改革的担忧和可能设置的障碍。

 

稳定与发展是缅甸改革的主要目标

根据军政府的安排,缅甸的“民主路线图”计划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执行。

2011 年3月,脱下军装的将领吴登盛出任总统,缅甸新政府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全面改革计划,以寻求结束在国际上的孤立状态,实现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缅甸新政府密集地推动了一系列政治自由化措施,如:释放大批政治犯、允许流亡异议人士返国、实行多党竞选、逐步取消对媒体的管制、允许罢工和自由组建工会等。同时,还制定了大力推动经济自由化与促进族群和解的目标。所有这些举措的目的,就在于尽快恢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缅甸新政府的改革开放措施,已经收到了许多具体成效,并得到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多数人的普遍认可。根据笔者近年来数次前往缅甸的所见所闻,也深切感受到这个国家与10多年前,以及新政府建立前后相比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首先,缅甸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为国内和解创造了较好的氛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政府与反对派主要领导人昂山素季之间的互动由对立转向合作。2011年缅甸新政府成立以后,随即解除了对昂山素季的软禁,使其重获自由,重新参与政治活动。在2012年4月的议会补选中,昂山素季领导的民盟大获全胜,她本人也因此而得以进入国会,从原先“体制外”的反对派,转而进入“体制内”,成为国家立法机构的成员和决策的参与者。随着昂山素季在国内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呼吁其参加2015年总统大选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她本人也不掩饰竞选缅甸总统的意愿。而吴登盛总统则在2012 年10月接收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表示,只要昂山素季能够在下届大选中获胜,他本人“会接受昂山素季当选总统”。[2]然而,按照缅甸现行法律,昂山素季因丈夫和孩子都是英国籍而不具备参选总统的资格,因此,缅甸国内外要求修宪,以便让昂山素季参选总统的呼声甚高。

缅甸政府的改革也给民族和解增添了一些机会。2010年大选中,多个少数民族政党参选并在中央及地方议会中获得议席,在各级议会中获得了一定的发言权。新政府希望以此推动国家和解,实现民族团结。吴登盛在阐述缅甸经济社会改革框架时也特别提到:“我们正在启动与国内10个主要的少数民族武装的政治对话进程,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与之达成停火协议。”[3]缅甸政府已经与多个少数民族邦签署了和解协议。与此同时,政府对民众发动的群体性活动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动辄采取强硬措施,而是试图以和平方式化解矛盾。例如:2012 年5 月20日,由于群众不满电力供应短缺,在曼德勒爆发了希望改善电力供给服务的和平示威游行,并蔓延至仰光和其他城市。对此,缅甸政府采取了通过在报章上刊登启事的方式与民众沟通,呼吁民众谅解。政府保证将通过多种途径紧急处理和缓解电力供应短缺的情况,官方媒体也及时发布关于政府努力增加发电能力的详细报道。这些措施使示威游行在几天之后就自行平息了。

其次,缅甸政府在经济领域制定了多项发展规划,并通过改革开放成功地使西方国家解除了对其实施的大多数制裁措施。缅甸新政府上台后,多次强调将改善民生作为其主要工作目标并为此提出了一系规划和措施。例如,吴登盛总统2013年1 月在缅甸内比都举行的缅甸“开发合作论坛”上详细介绍了缅甸“经济与社会改革框架”,其中不仅包含有至2030 年的远期目标,也有未来3年内将完成的短期目标,以把缅甸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国家”。[4]

此外,缅甸政府还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努力吸引外资。2012年底,缅甸新的“外商投资法”经由吴登盛签署后正式生效。新法案取消了对于外商在缅甸合资企业中控股额不得超过50% 的限额,加大了对外资投资缅甸的吸引力。

由于缅甸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较高,争取西方国家尽快解除对缅经济制裁成为新政府的当务之急。西方国家则看中了缅甸改革开放以后有可能给它们带来的巨大商机,因此也借着缅甸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而加快了解除对缅甸制裁的步伐。例如:在2012年4 月,日本宣布免去缅甸所拖欠总数大约5000 亿日元债务中的大部分,即3035 亿日元(约合37.2亿美元),占日缅双边债务协议的60%。此外,日方还恢复了1987年后因缅甸政局不稳而冻结的日元贷款。日本表示将为缅甸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金融和财政制度改革、制订开发计划、培育证券市场等提供支持和帮助。[5] 今年5月,日本又宣布免除缅甸拖欠的1761 亿日元的债务,并为其提供510 亿日元的政府开发援助,[6]以从经济上支持缅甸民主化,增进两国关系。就连过去对缅甸制裁最严厉的美国,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缅甸政治改革的深入,美国也根据以“行动对行动”的原则,开始逐步解除对缅实施了长达20年的经济制裁。2011 年11 月30 日至12 月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对缅甸进行了名为“破冰之旅”的历史性访问,并向吴登盛总统强调在缅甸政府释放国内全部政治犯、停止镇压少数民族、停止与朝鲜的军事往来等三个方面取得进展的同时,将逐步减少对缅旅游限制和进出口限制等制裁措施,并将考虑恢复双边大使级外交关系。2012年7 月,美国宣布放松对缅甸出口金融服务和投资的限制,允许美国企业对缅甸石油、天然气和矿业在内的所有经济领域投资。11月,宣布对缅甸的大多数商品开放市场。与此同时,曾经对缅甸的政治制度和人权状况进行严厉指责的欧盟也逐步放松了对缅甸的制裁。2012年4月,欧盟决定暂停针对缅甸的制裁措施一年,今年4月22 日,欧盟外长会议正式宣布取消对缅甸除武器禁运以外的全部经济制裁,以鼓励缅甸改革。

随着经济制裁的逐步解除,缅甸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也迅速升温。2012 年6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驻缅甸大使人选米切尔的提名,美缅外交关系迈出实质性一步。8月29日,就在缅甸总统吴登盛赴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的前夕,美国宣布取消对缅甸某些个人的签证禁令,以促进美国同缅甸政府的交往。吴登盛出任总统以后,已经先后访问了日本、美国及英、法等多个欧盟主要成员国;美国总统奥巴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英国首相卡梅伦等也都对缅甸进行了正式访问。此外,吴登盛近年来的改革措施得到了西方的认同,有着浓厚美国政府背景的国际危机组织(I

C G)已宣布将2013年“追求和平奖”颁发给巴西前总统卢拉和吴登盛。这一切对缅甸摆脱在国际社会中的孤立状态,改善其国际形象和地位,无疑是发挥了比较重要作用的。

 

中缅关系面临新局面

自缅甸新政府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缅甸的关系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特别是在经济领域,其中,投资额高达36 亿美元的密松电站项目在2011 年9 月30 日被缅甸总统吴登盛突然叫停,使中国的投资方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影响中缅关系的因素复杂多样。从缅甸国内因素来看,中缅关系所遭遇到的困难实际上是缅甸国内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冲突的外溢,是内部问题在对华关系中的反映。2011年新政府成立以后,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缅甸民间尤其是各种反对派的呼声及其影响越来越突出。许多反对派人士和反政府组织把中国企业在缅甸的经济合作项目与中国过去和军政府的关系挂起钩来,使经济问题政治化,为其开展政治斗争服务。据笔者的观察,在这些人士和组织看来,中国政府长期是缅甸军政府的惟一支持者,给其提供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如果没有中国的支持,军政府就不可能在西方国家对其制裁的情况下维持那么长时间的专制统治,缅甸的民主化将更早实现。根据这一逻辑,他们认为过去受到的种种压制,中国是要承担一定责任的。至于他们所提出的关于中缅经济合作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合同签署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则是为打击现政府而反对这些项目所提出的具体理由。由于反对派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而缅甸新政府为了打造其国内和解和对外开放的新形象,承受了来自不同政治势力的极大压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吴登盛总统在权衡政治上的压力和利弊之后,主要以他个人的意志做出了在他担任总统期间搁置中缅合作建设的密松水电站项目的决定。但此决定一出,缅甸的反对派更是感到大受鼓舞,又把火力集中到有多国参与合作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和被指称有军方背景的莱比塘铜矿等其他中缅经济合作项目之上,声浪越来越高,动作越来越大。由此可见,密松电站停建以后,缅甸国内出现的不利于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确实有所增强。

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对缅政策的转变对中缅关系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对缅甸而言,美国既是西方对其实行制裁的带头者,亦是有可能帮助其摆脱孤立并提供重要援助的“潜力股”。自奥巴马2009年上台以后,开始推行亚洲“再平衡”战略,努力“重返”亚太和东南亚地区。在奥巴马政府高调宣布重返东南亚以后,美国对缅甸的态度已经开始有所松动。缅甸新政府上台以后,美国也一直以“行动对行动”的方式,通过逐步减轻和解除对缅制裁来鼓励和推动缅甸政府进行改革。对此,缅甸政府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美缅关系的改善对中缅关系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例如,一些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反对密松电站建设方面扮演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角色,由于对美国的期望值较高,缅甸政府对今后中缅之间的合作会变得更加谨慎,以免引起美国的不满。可以预料,随着美缅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中缅合作的基础还可能进一步受到影响。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日本、欧盟、印度、东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形成了改善与缅甸关系的统一战线,对中国与缅甸的经济合作关系构成新的挑战。

不言而喻,在中国和缅甸之间,也有一些具体的问题影响着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如:中缅边境跨境民族关系密切,缅甸中央政府与民族地方武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会对两国关系造成影响。又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到缅甸开发和经商的中国企业与公民不断增多,由于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宗教文化的差异等多方面原因,中国人与缅甸人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碰撞和摩擦也逐渐增多,给当地造成不良印象。缅甸当地人士在谈及“老华人”和中国“新移民”时所流露出的好恶截然不同的情感,给笔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至于令人产生中缅关系出现“突变”,甚至急剧恶化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在谈及中缅关系时,一直强调友好的一面,突出两国之间的“胞波”情谊,使中国民众产生了两国关系当是“亲密无间、牢不可破”的印象。因此,当有关中缅关系中的新事态发生后,中国民众从心理上难以接受。

其次,对缅甸新政府执行改革开放的意图、力度以及缅甸各派政治势力在新形势下的角力所产生的后果,及其对中缅两国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估计不足。过去,中国是缅甸最重要的伙伴,中缅关系主要是政府层面的交往,有问题时也比较容易协商解决,但即便如此,缅甸也并非中国的“卫星国”,对中国的态度也不是“一边倒”,而是始终在同时谋求与西方改善关系,只是当时的客观条件不允许罢了。因此,改革开放后缅甸国内政治生态格局发生变化,从旧政权衍生而来的新政府面临着来自民间和反对派的压力增大,执政者就不得不从其自身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的利益出发,采取不利于中方利益的措施。

由于近年来中缅关系中所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涉及中方重大经济和战略利益的合作项目,中方的投资额巨大,因而蒙受的损失也格外沉重,因此,对中国民众和企业造成的冲击也特别明显。

但是,如果对中缅关系的现状做一全面、冷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尽管反对派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缅关系的走向还是取决于现政府领导人的立场、态度和政策。

缅甸现政府自上台以后,中缅两国政府于2011年5月签署了全面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宣言,使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虽然此后中缅关系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合作领域出现了诸多变数,但缅甸政府和领导人仍然把推进中缅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放在重要地位,两国间还根据形势的变化,协商建立起新的合作机制。2013年1 月20日,首次中缅战略安全磋商在缅甸仰光市举行。吴登盛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出席会议。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一致同意要加强沟通,维护中缅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在6月份访缅期间,吴登盛总统再次强调缅甸将在涉及中国重大核心利益问题上坚定支持中方,中缅双方还签署了《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正是在中缅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有多国参与投资和建设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于今年7月28 日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

其实,即使是反对派也承认中国对缅甸的重要性。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表示,她一直是主张维护和发展中缅友好关系的,但她更强调两国人民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即使是一些对中国与缅甸军政府关系持强烈批评态度的组织和个人,也大多认可两国之间保持良好关系以及中国对缅甸的投资是有利于缅甸的稳定与发展的。由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缅甸今后的执政者仍然会实行对华友好与合作的政策,不会主动和中国进行对抗。当然,中缅关系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缅甸对中国相对“依赖”的境地。

上文提到,中缅关系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是缅甸国内矛盾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出于其内部各派政治势力斗争的需要,而缅甸的政治改革并非针对中缅关系,未来的缅甸政府将继续以国家利益为处理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国际危机组织的报告指出,缅甸政府已经计划修建或正在修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以利用该国的地缘战略位置,加强与地区内经济强国的联系。其中包括:兴建中的若开邦首府实兑附近的印度洋海域深海港口以及平行公路、高速铁路、石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这将建起一个缅甸通往中国西南部内陆省份的能源和贸易走廊。[7]由此可见,中缅之间的大型合作项目有利于缅甸的发展,这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虽然中国与缅甸的关系在新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遇到了新问题,出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就此而发生了颠覆性的逆转。只要中国对缅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战略和灵活的策略,直面缅甸政治结构多元化的现实,在继续加强与缅政府接触的同时,重视与缅甸多种政治派别和民间力量开展交往,同时正视在发展对缅关系中存在的不足,努力解决对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改善中国在缅甸的形象,就能够推动中缅关系继续朝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缅甸改革任重而道远

尽管缅甸在实行改革开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但各派力量的较量不仅没有平息,随着2015 年大选的临近,还有加剧的可能。缅甸的改革还会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以宪法和政党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缅甸政治改革将全面召开。围绕昂山素季能否在2015年竞选总统而进行修宪展开的政治斗争,将涉及反对派对待这次选举的立场和态度,也关系到西方国家对缅甸领导人的看法和政策。此外,反对派还提出要修改有关军人在议会中所占比例等直接涉及军方利益的条款。作为受影响方,军队领导人能不能够接受旨在削弱其地位和影响力的宪法修正案,还是未知数,“修宪”和“保宪”的矛盾将日益尖锐。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对缅甸在选举前的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经济现状仍然存在着制约缅甸改革进程的潜在危机。缅甸当前的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基础设施落后、建设资金缺乏、经济人才不足、劳动力素质低和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改革对既得利益集团的冲击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无序、低效等不利因素都在继续对缅甸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着影响,使缅甸现政府执政初期提出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目标难以取得令民众感到满意的明显成果。虽然缅甸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制定宏观发展计划、改善行政效率、促进工农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这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是,急于看到改革给他们带来好处的民众是否有耐心等待,将是对新政府执政水平的一个重大考验。

缅甸作为东盟成员国,在东盟加速建立经济共同体的背景下,还面临着新的区域经济竞争。根据东盟共同体发展蓝图,东盟经济共同体将把东盟转变为一个商品、服务、投资、熟练劳动力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地区。但是,缅甸经济现状还难以适应这一新形势,缅甸大多数企业更是难以应对这种竞争局面,一些公司正游说缅甸政府在2015年之后保留一定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这并不符合东盟宪章的精神,也不利于东盟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实施。缅甸的经济改革还可能遭遇到各种挑战,如果经济困境加剧,则有可能出现社会动荡和冲突。

第三,缅甸的民族问题仍然是一个影响其发展与稳定的直接现实因素,并将长期存在。缅甸政府与民族地方武装停火不易,而双方实现真正和解、建立互信则更难。各民族邦对实现高度自治的要求以及民族地方武装的地位等问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目前,在政府推进政治民主化、争取实现民族和解的大背景下,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的和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缅甸政府与少数民族地方武装间的对立和冲突并未得到彻底平息,少数民族武装割据的局面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例如,2011年6 月,缅甸政府与克钦独立军之间发生了停火17 年以来最严重的武装冲突;2012 年底,双方又发生激烈的武装对抗,使缅北局势再度紧张。

此外,在缅甸的许多地区,由于民族和宗教原因发生的冲突事件也屡有发生。例如,2012 年6月,若开邦的佛教徒与罗兴亚穆斯林之间爆发流血冲突,并持续升级。政府不得不对这些地区实行了宵禁,随后又在若开邦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此后,曼德勒、密铁拉等地也都发生过主要由佛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流血冲突,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这类事件的不断发生,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和谐非常不利。

最后,国际因素仍在制约着缅甸的改革开放进程。尽管西方国家已经解除对缅甸实施的大部分制裁措施,改善了与缅甸现政府的关系,但它们对由原军政府脱胎而出的现政府仍然心怀疑虑,而把其真正的“宝”押在了它们所期待的2015年大选产生的新政府身上。它们认为,以昂山素季为代表的民主派将在选举中获胜。中国企业近年来因和缅甸的经济合作中遇到问题而减少了对缅投资,导致缅甸的外资数额急剧下降,从中就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并未加大对缅的投资力度。[8]目前西方对缅甸解除制裁、扩大援助等措施,目的主要在于激励缅甸政府继续改革,特别是在修宪、民主化和改善人权等方面做出符合它们期望的努力,为它们所看好和支持的民主派能够在2015年通过民主选举的合法途径掌握政权提供条件。可以预料,只有在民主派在下届大选获胜并组织新政府的情况下,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才会真正加大对缅的经济合作与投资力度,以显示其对民主政府的支持,并在缅甸庞大的潜在市场上获取利益,同时进一步削弱中国在缅甸的经济份额和影响力。

虽然缅甸的改革和开放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考验,但这一改革已经进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境地。通过对缅甸的考察,笔者深深地感到,尽管该国各派政治势力对待改革的出发点、视角和目的各异,但朝野各方对改革所带来的进步和益处均表认同,并认为必须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改革。各派对改革应该通过和平、理性方式来进行也有共识。2011年以来,因政治歧见而发生的暴力行为已不多见,这和朝野各派认可通过对话、协商方式的理性做法有密切关系。根据目前改革现状和各派政治势力互动的态势来看,缅甸民主化进程已难以逆转,今后不会出现像利比亚、叙利亚那样激烈和血腥的夺权方式,也不太可能出现类似埃及军人通过武力政变来重夺政权的局面。缅甸将在今年主办东南亚运动会,并在2014年缅甸首次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这将是缅甸展示其改革开放新面貌的绝好机会,缅甸各界也会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来推动继续改革开放。

作为与缅甸山水相连的邻国,缅甸的稳定和发展是符合中国利益的。中国曾经为推动缅甸的社会发展、民族和解和摆脱国际孤立做出积极努力,今天更应肯定和支持缅甸的改革开放进程。通过长期合作,中缅关系已经打下了相当深厚的基础,尽管目前遇到一些挑战和考验,但随着缅甸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中的国内问题和矛盾逐步缓解和解决后,两国关系必将在新的条件下,以更符合双方利益的方式得到恢复和发展,我们对此应有高度的自信,并为此做出充分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7] [8] 国际危机组织. 缅甸:经济改革的政治学[EB/OL].http://1think.org/thinktank/201302/2013022819572.shtml.

[2] 吴登盛称会接受昂山素季当选总统[ E B /OL].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10/02/18035528_0.shtml.

[3] [4] 缅甸公布经济社会改革框架[ E B / O L ] .东方早报,http://www.dfdaily.com/html/51/2013/1/20/932794.shtml.

[5] 缅甸总统访日收获“ 大礼”[ N ] . 新京报,2012-4-26.

[6] 安倍会晤登盛宣布援助及减免债务[EB/OL].http://www.zaobao.com.sg/sea/politic/story20130527-208937.

 

来源:《新视野》2013年6期

    进入专题: 缅甸   中缅关系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地区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135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